臺灣首廟天壇在臺灣省臺南市。因臺灣民眾稱玉皇大帝為天公,故原稱“天公埕”、 “天公壇”或“天公廟”,1983年改為今名。臺南市舊名“赤嵌”。從清康熙二十三年 (1684) 至光緒十三年(1887)的二百余年中,臺南一直是臺灣的首府,在臺北市定為省城 以前,是臺灣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南明桂王永歷十五年(1661)鄭成功收復臺灣 奉明正朔,即在天壇原址祭告天地。此后每年農(nóng)歷正月初九即于天公埕西設廠舉行玉皇 上帝圣誕慶典。
清咸豐四年(1854),由地方鄉(xiāng)紳發(fā)起、官民集資在天公埕和埕東吳姓宅基上興工 建廟,定名“天公壇”。翌年,又增建后殿。光緒二十五年重修,更名為天壇。1945年 臺灣光復后,天壇又著手重修,1951年落成。1979年增建武圣殿。 天壇供奉主神為玉皇大帝,同祀斗母、三官、南斗、北斗、張?zhí)鞄?、圣母、觀音、 三清、關(guān)圣、文昌、岳武和延平郡王等。全廟建筑為三進宮殿式。廟門前有小廣場,廣 場上有照墻,上雕雙龍搶珠圖。廟的正山門有石獅雄踞左右,兩側(cè)偏門則有石鼓各一對。 前殿與正殿天井間,各有石雕龍柱兩對。前殿龍柱為咸豐五年(1855)所造,正殿龍柱 為同治年間所鏤。石材來自大陸,雕刻細密,造型古樸,堪稱精品。
正殿中央置神龕一座,奉玉皇大帝圣位,無神像。神龕周圍雕有龍型圖案,雕金飾 玉,金帳黃幔。殿頂木雕精巧,色彩雅麗。外殿楹柱上還懸有“一”字匾,為臺南古都 三大名匾之一。天壇后殿,中央主奉三清、斗母和三宮,并配祀南斗和北斗。左側(cè)祀奉 張?zhí)鞄?、普化天尊、東斗星君等;右側(cè)祀奉西斗、太乙、天醫(yī)、灶君等。天壇道士舉行 日常宗教儀式也在后殿。天壇三進的左廂的另有武圣殿,重檐歇山式,琉璃瓦頂。武圣 殿的前殿奉祀關(guān)帝,后殿奉祀文昌、觀音、孚佑、圣母、月老、魁斗等神。天壇中存有 乾隆四十一年(1776)臺灣知府蔡元樞所獻之四腳香爐,多面清代古匾以及三古碑。 每年農(nóng)歷正月初九玉皇大帝誕辰為天壇主要慶典。六月二十四關(guān)帝誕辰以及九月初 九九皇壽誕,亦有盛大的祭祀活動。
清咸豐八年,天壇創(chuàng)立“如蘭堂會”作為其管理機構(gòu)。1974年由信徒代表大會選舉 產(chǎn)生臺灣首廟天壇管理委員會。據(jù)1990年的資料,第四屆管理委員會由鄭添池任主任委 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