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天后宮位于臺灣省彰化縣鹿港鎮(zhèn),是臺灣400多座媽祖廟之冠。
鹿港天后宮于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由泉州人施瑯從媽祖的故鄉(xiāng)福建莆田湄洲迎接而來,也是全臺灣唯一的從莆田而來的媽祖像。 [1] 目前的廟貌是1936年重建的,建造的師傅技術(shù)都很好,因此廟殿規(guī)模宏偉,富麗堂皇,與臺南市的大天后宮、北港的朝天宮、新港的奉天宮并稱為“四大媽祖”。廟前的廣場上,有一座巨大牌坊,入內(nèi)有山門、龍柱、石壁和石楣,刻畫精致,都以歷史故事為背景,是不可多得的藝術(shù)雕刻。天后宮分前后兩進,都供奉媽祖神像。大殿懸有乾隆御筆大書,蓋用玉璽的橫匾兩塊,上題“佑濟昭靈”、“神昭海表”,另有光緒親筆頒賜的“與天同功”匾一方懸于殿上。廟內(nèi)除媽祖像外,還有出自大陸名匠之手的千里眼、順風耳木刻神像,神態(tài)逼真。廟的左右建有龍樓鳳闕,分別為梳妝樓與升天閣,登臨其上,古鎮(zhèn)風光,盡收眼底。
鹿港天后宮在臺灣各媽祖廟中地位極高。因該廟所供奉的媽祖神像是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由福建水師提督靖海侯施瑯從莆田湄洲天后宮恭迎到臺的,是全省唯一由湄洲而來的神像,人稱為祖神。鹿港天后宮亦號稱祖廟。由于香火鼎盛,神像久受香煙熏染,由原來的粉紅色變成黑色,被信徒們稱為烏面媽。每逢農(nóng)歷三月二十三日媽祖誕辰,全臺70多座由鹿港天后宮分出香火的媽祖廟神像勢全副鑾駕前來鹿港朝謁祖廟,屆時人山人海,盛況非凡。
鹿港天后宮(又名舊祖宮或圣母宮)的創(chuàng)建,始于清初,原廟位于現(xiàn)址北側(cè),古地名“船仔頭”附近(今北頭三條巷內(nèi))。天后宮的創(chuàng)建年代并未有明確的史料記載,然而在臺灣開墾的初期,只要有閩南人的地方,大多已有祠祀媽袓。由嘉慶21年(1816)“重修鹿溪圣母宮碑記”得知:“……圣母宮……顧自創(chuàng)建迄今,百有余年……”此碑文即說明鹿港天后宮創(chuàng)建年代應(yīng)在康熙55年(1716)之前。
康熙年間臺灣中部移民日益增多,對于保佑航海平安的媽祖信仰益加虔誠,鹿港的媽祖廟便顯得過于狹小。雍正3年由施世榜獻地,遷建媽祖廟于現(xiàn)址處,地方人士為感念施世榜的善舉,于天后宮右?guī)葍?nèi)供奉施世榜的長生祿位。
鹿港天后宮在嘉慶年間稱為“圣母宮”,乾隆52年(1787)大學(xué)士??蛋灿诼垢鄹蹓壟d建媽祖廟,此廟為乾隆皇帝所敕建的天后宮,是清朝官方所祭祀的廟宇。為分辨這二座媽祖廟宇,鹿港圣母宮被鹿港人稱為“舊祖宮”,官建媽祖廟則稱為“新祖宮”。
嘉慶19年(1814)舊祖宮廟宇傾頹,屋椽墻垣剝落,泉、廈等八郊及地方士紳、船戶鋪戶相繼響應(yīng),捐資準備重修。舊祖宮自嘉慶19年季秋(農(nóng)歷9月)開工,嘉慶20年(1815)季春(農(nóng)歷3月)完工,歷經(jīng)七月余完成舊祖宮的重修,重修后舊祖宮的廟貌耳目一新,圣像奕奕,神光煥彩。
嘉慶21年地方士紳將此次重修的始末,鐫刻“重修鹿溪圣母宮碑記”,此塊碑文記錄有鹿港八郊的名稱,分別為泉郊、廈郊、南郊、油郊、布郊、染郊、糖郊、郊郊(什貨商),是目前文獻上出現(xiàn)八郊名稱最早的史料。
同治8年(1869)廟貌又現(xiàn)傾頹,墻垣剝落,鹿港同知孫壽銘及舉人蔡德芳召集郊商士民倡議,準備重新修護鹿港舊祖宮,重修工程于同治9年(1870)孟春(農(nóng)歷1月)開始,為擴大廟宇的格局,將廟地往北移八尺(240公分),廟宇面寬增加三尺(90公分),廟門依舊向西面對著海洋。
此次的重修將舊廟全部拆除重建,工程歷經(jīng)4年余,同治13年(1874)孟冬(農(nóng)歷10月)完成天后宮的重修。由于此次的重修,廟貌煥然一新,當時邀請泉州“西來園”運來匠師雕刻媽祖圣像、千里眼與順風耳供奉于廟中。
昭和元年(1926)11月10日由當時天后宮管理人郭振英等20余名人員,聯(lián)名向臺中州申請“鹿港天后宮改筑募款許可”,昭和2年(1927)6月7日天后宮獲得重修許可。
天后宮自昭和2年開始重修,歷時10年,至昭和11年完成全部工程。此次的重修,基本上已將正殿及三川殿全部拆除重建,惟后殿并未重修,仍為供奉玉皇大帝的凌霄寶殿。
民國48年媽祖誕辰一千周年,鹿港信士捐資重建后殿,至民國50年完成神明的安座。民國74年經(jīng)指定為國家第三級古跡,民國81年成立媽祖文物館,展示媽祖文物、鳳輦與湄洲祖廟贈予鹿港天后宮的相關(guān)文物。
鹿港天后宮于雍正三年(1725年)由施世榜獻地遷建,歷經(jīng)嘉慶二十年(1815年)、同治十三年(1874年)、1936年的重修,始有今日的建筑規(guī)模。目前天后宮保存二張日治時期所拍攝的照片,為同治十三年重修時,鹿港天后宮的廟貌。當時天后宮的建筑規(guī)模為三進二院的格局,分別為三川殿、正殿及后殿。三川殿采三開間建筑,兩旁有八字墻,八字墻為大正四年,由鹿港土水師“圓仔炎師”(蔡添炎)所施做。
1922年鹿港士紳施性瑟率領(lǐng)天后宮人員至湄洲祖廟進香謁祖,進香團由基隆港出發(fā),當時施性瑟聘請攝影師隨同進香團至湄洲祖廟,為天后宮留下數(shù)張珍貴的照片。此次進香回鑾后,地方人士遂倡議重修鹿港天后宮。當時鹿港天后宮管理人泉合利王君年,召集鹿港街內(nèi)三十位保正(相當于今日的里長)開會,討論天后宮重修事宜,并邀請鹿港籍士紳辜顯榮擔任天后宮重修總理,準備鳩工庀材,重修廟宇。然而,重修天后宮的發(fā)起人王君年,卻于同年十月二十九日往生,以致重修廟宇事務(wù)因而暫停。
1926年十一月十日,由當時天后宮管理人郭振英等二十一名人員,聯(lián)名向臺中州申請“鹿港天后宮改筑寄附募款許可”,1927年六月七日由當時臺中州知事三浦碌郎頒布“中警保第九二五八號附改筑經(jīng)費許可證”,申請時除了列明改筑預(yù)算三萬元外,并附上改筑的圖面,有正殿平面圖、正面圖、階面圖及側(cè)面圖,天后宮始獲得許可改筑。
鹿港天后宮獲得改筑許可后,地方士紳成立“鹿港天后宮改筑總代”,由辜顯榮、陳懐澄、陳培堯、郭振英、黃禮永、蔡敦波、王舜年、黃則騫等96位人士組成。此次的改筑經(jīng)費先由辜顯榮出資三萬元、泉合利出資三千元及各界捐資重修。天后宮由正殿開始重修,正殿神像暫時移至三川殿供奉,時值鹿港龍山寺于1927年重塑觀音神像,并供奉于護龍,故鹿港有一句俚諺:“龍山寺觀音媽企護龍,媽祖企拜亭”(閩南語)的源由。
鹿港天后宮于1927年正式動工重修,當時是由正殿開始施做,天后宮準備重修時,鹿港地方人士認為應(yīng)由本地(鹿港)匠師來主持天后宮的重修,因而采取比篙尺的方式,由鹿港人吃菜臨(施臨)、神通仔(黃神通)、水龍師(施水龍)、磚仔頭(梁金磚)等四位比篙尺。天后宮重修總理辜顯榮遂請益順師(王益順)來評比,由于鹿港籍人士均未有大型廟宇工程的經(jīng)驗,且益順師認為所設(shè)計的尺寸太過花俏,不足以擔任此重修之責,經(jīng)評比的結(jié)果,均未采用鹿港匠師的設(shè)計。
辜顯榮與地方人士遂決定,邀請當時正在興建彰化南瑤宮的大木匠海同師(吳海同)到鹿港天后宮施做,并由其子木成師(吳木成)實際執(zhí)篙。鹿港天后宮正殿終于開始施工,行政事務(wù)則由黃清俊負責,海同師及木成師施做正殿時,并未將正殿拆除,而是先行備料。當時石雕匠師在廟右空地處施做,花材雕刻則在后殿右側(cè)施做。木成師在正殿備料未組合時,昭和五年(1930年)又遇上世界經(jīng)濟蕭條,天后
宮的重修工程因經(jīng)費拮據(jù)而停工,海同師也因此退出天后宮的重修工程。天后宮的重修工程在停工二至三年后,正殿的重修經(jīng)費由大和行(辜顯榮家族)負責,工程由鹿港蔡天恩統(tǒng)籌,并聘請益順師的侄子樹發(fā)師(王樹發(fā))來鹿港主導(dǎo)工程的進行。
正殿完成后,昭和八年(1933年)三川殿才開始著手重修工程,同年,天后宮管理人郭振英往生,此時天后宮管理人由黃則秋接任,并由慶昌陳培堯負責工程的執(zhí)行。三川殿大木工程由樹發(fā)師施做,當時大木工程工資約一千余元,木雕工程工資約一千余元(當時匠師一日的工資約六角至一元二角),而正殿的神龕木雕亦由樹發(fā)師所承包,并交由泉州木雕師傅連吉師(黃連吉)負責施做。昭和十一年(1936年)在王樹發(fā)的執(zhí)篙下,完成天后宮的重修。
重修后的天后宮,基本上已將正殿及三川殿全部拆除重建,惟后殿并未重修,后殿仍為供奉玉皇大帝的凌霄寶殿。此次的重修,由于廟宇的地基不夠高,乃挖取菜市頭六百零七號土地(今香客大樓)的土方,以墊高廟宇的地基。日后將水池填平,日治時期成為漁業(yè)組合辦公室及國語(日語)講習(xí)所;光復(fù)后改為鹽場辦公室,民國六0、七0年代改為停車場,民國八十二年興建香客大樓。
彰化鹿港天后宮為紀念媽祖飛升1027年,收集近幾年來信眾敬獻的金牌,請來金雕大師鄭應(yīng)諧以1比1比例,手工打造有92年歷史的湄洲媽祖祖廟木制寶璽,總重達76兩2錢4分2厘,高13公分、長寬各約10.2公分,市價近500萬元,寶璽以篆書刻印「湄洲祖廟、天上圣母、護國庇民、靈寶之印」等字。
有92年歷史的湄洲祖廟木制寶璽,雖然放置在保險庫內(nèi),但仍因年代久遠,逐漸出現(xiàn)變形、斑剝情形,因世上僅此一顆,廟方苦思要永久保存,所以將信徒敬獻的部分金牌拿來打造金寶璽,因金牌純度不一,因此重新融化、提煉成9999純金,再請金雕大師鄭應(yīng)諧,耗費6個月時間,打造這個1比1比例黃金寶璽,未來將用在重大事件,庇佑眾生之用,也可永久保存,成為天后宮另一項重要文物。
1922年鹿港天后宮回湄洲天后宮祖廟謁祖,是日軍侵臺前的最后一次,直到臺灣解嚴后,天后宮才得以再回到祖廟,當時,湄洲祖廟贈送木制寶璽、大符、進香旗等3件文物,目前除寶璽存放在保險庫,大符與進香旗都在天后宮文物館展出中,黃金寶璽也將在未來重要節(jié)慶中展出,若遇重大事件,也將使用金寶璽庇佑眾生。
鹿港天后宮創(chuàng)建于民前三百二十一年,系臺灣唯一奉祀湄洲祖廟開基圣母神像的廟宇,由本宮封靈分香出祖的大廟宇有北港朝天宮、麥寮拱范宮、樸子配天宮、彰化天后宮、大肚永和宮、土庫順天宮、臺西安海宮、埔里恒吉宮、枋橋頭天門宮、北斗奠安宮、溪洲后天宮、新店后儀宮、基隆后天宮、中侖慈賢宮、澳大利亞墨爾本、美國科羅拉多州、日本長崎平戶市媽祖文物保存會等共達二千余座,信徒遍布于臺灣各個角落,終年香客絡(luò)繹不絕,每逢農(nóng)歷一月至三月間的進香旺季,更是人潮洶涌,水泄不通。
本宮湄洲媽祖不但神靈顯赫,香火鼎盛,更因廟宇年代久遠規(guī)模宏偉而聞名遐邇 廟中陳列的珍貴史料及宗教文物,更是令中外人士嘆為觀止。如前清皇帝的御筆匾額,文武官員的獻匾,古代碑記及本宮昔日往湄洲祖廟謁祖照片和祖廟贈與本宮的大靈符《圣母寶璽》均是臺灣絕無僅有之文物。
媽祖姓林,據(jù)記載媽祖誕生于北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卒于北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九月九日,享年二十八歲。
媽祖的父親為林愿,擔任福建都巡檢,母親為王氏。媽祖出生前家中已有一男五女共六位孩子,但其父因為唯一的兒子體弱多病,因此天天焚香祝禱、修德好施,希望能夠再求得一子,確保林家宗嗣綿延。結(jié)果王氏晚上夢到觀音大士過來說因為林家平時樂善好施,上天決定給予保佑,隨后給王氏一顆藥丸吃下。沒多久王氏就懷孕了。
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歲次庚申三月二十三日傍晚,忽有一道紅光晶瑩奪目,從西北方射入王氏房內(nèi),異香氤氳不散,王氏陣痛后產(chǎn)下一個女嬰,雖然林愿夫婦相當失望,但由于初生時顯有祥瑞征兆必非等閑之女,也就特別疼愛,因為出生至彌月間都不曾哭啼,便給她取名林默,亦是當今民間所崇奉的媽祖。
媽祖幼年時就很聰明伶俐,八歲便到私塾讀書,不但能過目成誦,并且精通文義,十歲就經(jīng)常焚香禮佛,朝夕誦經(jīng)未曾懈怠。還特別孝順父母 、敬愛兄姐,鄉(xiāng)里和睦,人人贊賞。
十三歲那年有位老道士名玄通,一身襤褸到林家化緣,媽祖未覺討厭,還誠心恭邀入室,敬獻香茗且樂于施,此后老道士經(jīng)常到林家化緣,媽祖均能誠懇接待,更加施舍財物。老道士深為感動,傳授「玄微秘法」供日后去救渡世人。
十六歲時,某日,媽祖結(jié)伴在庭院古井旁游戲,忽然井中出現(xiàn)一猙獰神人,手執(zhí)銅符冉冉升上,同伴觀之大驚一哄而散,媽祖卻十分鎮(zhèn)定跪下膜拜,神人將手中銅符交予媽祖,即飄入云中而去,媽祖得此銅符,更加潛心精研,學(xué)得一身法術(shù),靈通萬變,經(jīng)常熱心助人,為鄉(xiāng)里驅(qū)邪救危,深受人人愛戴。
宋太宗雍四年(公元987年)媽祖已二十八歲,農(nóng)歷九月九日,那天媽祖特別早起梳洗換裝,涂指抹粉,盛裝打扮似仙女一般美麗,步出閨房,低頭輕語向幾個姐姐告別說:「今日乃重陽佳節(jié),我欲登高遠游以暢素懷。萬望諸姐,孝敬雙親,共享天倫之樂」。并依依不舍拜別雙親而去。九九重陽秋高氣爽,湄洲山上金菊盛開,海風輕拂潮音盈耳。媽祖緩步登上湄峰,站在一處摩崖巨石上,舉目觀瀾,碧海連天,風平浪靜,漁帆點點?;仡櫈硟?nèi),水中有山,山外有海,山海奇觀,晶瑩奪目,景致優(yōu)美,令人陶醉。這時從天空
飄來一朵巨大彩云,傳來陣陣輕妙鼓樂笛聲,頃刻湄峰香霧繚繞,媽祖端立彩云上,冉冉升空,此時島上漁民百姓望見萬里晴空有片艷麗繽紛彩云騰空而上,又隱約聞見悅耳的絲管仙樂之聲,云中許多金童玉女,握旌旗,頂彩傘,若隱若現(xiàn)簇擁著媽祖升天了。
日后,湄洲島上時常香霧彌漫,曾有多人看到媽祖身著朱衣,飛翔海上,神靈屢顯,救助遇難漁民無數(shù),感其澤佑美德,在湄嶼山上建祠供奉,尊稱她為「通賢靈女」并在湄峰摩崖刻上「升天古跡」四大字,士人相率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