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州塔是一座歷史悠久,保存較完整的古代建筑物,位于景縣城關鎮(zhèn)內,原名“釋迦文舍利寶塔”,簡稱舍利塔,因今景縣原為景州所在地,所以人們通常稱為景州塔。
舍利,佛教稱釋迦牟尼遺體焚燒之后結成珠狀的東西,后來也指德行較高的和尚死后燒剩的骨頭,也叫舍利子。
相傳釋迦牟尼火化后,一些國家的國王分取舍利,建塔供奉。
此塔既名“釋迦文舍利寶塔”,想必與供奉佛舍利有關,惜無文字可考。
塔高十三層,外形為八面棱錐體,通高63.85米,底層周長50.5米,是一座由磚石結構而成的密檐樓閣式的古塔。
塔基由堅固的巨形清石鋪成,塔基下有一深井,實際是地宮,供藏佛骨、佛經(jīng)、佛像及金銀珠寶之用。
塔體由青磚砌成,塔內自下而上,砌有螺形階梯數(shù)百階,登階盤旋而上,可達極頂。
塔內各層東西南北均有洞戶向外,且有拱形走廊,繞行于廊內,可通過洞戶遠眺四方。
塔頂成葫蘆形,由青銅鑄就,高2.05米,葫蘆下有鐵絲網(wǎng)罩,高3.3米。每有風起,鐵絲網(wǎng)罩與洞戶被天風鼓蕩,如驚濤澎湃之聲,故有“古塔風濤”之稱。
須晴日,登至塔頂四望,近在腳下的縣城全貌,遠在三四十里的郊野村莊,均歷歷在目。前人曾有詩說,“絕頂靜觀真景象,卻也身疑在蓬瀛”。
筆者曾有幸登臨其上,果有目窮千里、心胸頓寬之感。
古人曾用“孑然一柱把天擎”來形容景州塔之高大,極其宏偉壯觀。景州塔為磚砌樓閣式,塔身八角十三層,通高63.85米,底層每邊長6.3米。塔內為穿心式構造,從第一層正中直穿塔心,登上兩層后折回右側繼續(xù)穿心上登,每層均改變穿心方位,使塔的結構不致上下通裂。塔四面辟門,外檐施斗拱。內部層層有迥廊環(huán)繞,迥廊頂部用磚發(fā)券,以丁頭拱承托磚制天花,現(xiàn)天花磚已失。傳說建造此塔時,采用土屯法,塔壘多高,土堆多高,塔建成后,再將屯土運走。
景州塔塔高十三層,外形為八面棱錐體,通高63.85米,底層周長50.5米,是一座由磚石結構而成的密檐樓閣式的古塔。塔基由堅固的巨形清石鋪成,塔基下有一深井,實際是地宮,供藏佛骨、佛經(jīng)、佛像及金銀珠寶之用。塔體由青磚砌成,塔內自下而上,砌有螺形階梯數(shù)百階,登階盤旋而上,可達極頂。塔內各層東西南北均有洞戶向外,且有拱形走廊,繞行于廊內,可通過洞戶遠眺四方。
塔下部為磚砌須彌座,以仰蓮承托剎身,剎身不用相輪而用鐵板交替壓疊,有如錐形鐵框。剎頂為大小不同的五個銅制葫蘆相串疊。這種不用相輪而以錐形鐵框作為剎身的鐵剎尚不多見。塔頂成葫蘆形,由青銅鑄就,高2.05米,葫蘆下有鐵絲網(wǎng)罩,高3.3米。每有風起,鐵絲網(wǎng)罩與洞戶被天風鼓蕩,如驚濤澎湃之聲,故有“古塔風濤”之稱。
景州塔所在地交通、通訊便利,京滬鐵路、京福高速公路貫穿東境,德石鐵路、石德高速公路橫跨南部,此地土層深厚,質地多變,但以輕壤土為主,部分為砂質和粘質。
土壤礦質養(yǎng)分較為豐富,但有機質、速效氮、磷養(yǎng)份缺乏,易受旱、澇、鹽堿化威脅。
景州塔所在地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氣候,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冷暖干濕差異較大。
夏季受太平洋副高邊緣的偏南氣流影響,潮溫悶熱,降水集中,冬季受西北季風影響,氣候干冷,雨雪稀少,春季干旱少雨多風增溫快,秋季多秋高氣爽天氣,有時有連陰雨天氣發(fā)生。
年平均氣溫12.5℃,年平均降水量554毫米。
景州塔究竟創(chuàng)建于何時,無確切文字可考。
1931年修訂的《景縣志》有這樣的記載和分析,說是古塔上曾懸有鐵匾,匾上鑄有“齊、隋重修”字樣,重修既在齊、隋,其創(chuàng)建年代應早于此,當在北魏時代。
佛教在漢哀帝時(公元前6年—公元前1年)即已傳入我國,在北魏初期已經(jīng)興盛起來,但是在魏太武帝時期,卻發(fā)生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滅佛事件。
如果景州塔修建于魏太武帝滅佛之前,則此塔也必在被毀之列,北魏高宗文成帝恢復佛教之后,則此塔也必在修復之列,但塔頂之鐵匾上沒有“北魏重修”字樣。
因此,方志史者據(jù)此分析,景州塔是根據(jù)北魏高宗文成帝恢復佛教的詔令修建的,其始建年代在北魏興安年間,即公元452至453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
也有的分析認為,北魏宣武帝永平年間好佛,獎勵寺廟浮圖之建筑,當時全國州郡共建1.3萬余座寺廟。景州塔如此雄偉莊嚴,世無其匹,所以,此項大建筑,當必在北魏永平年間,即公元508—512年建造,距今幾近1500年。
經(jīng)歷了千年之久的景州古塔,由于飽經(jīng)風雨侵蝕,墻檐剝損嚴重,歷代曾數(shù)次重修。唐武宗會昌五年(公元845年)中國歷史上第三次滅佛之后,宋神宗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又重修,奠定了現(xiàn)存景州塔之基礎,以后的多次重修,都是在此基礎上進行的。
金、元、明、清朝及民國均曾重修。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后,曾先后進行了四次維修,最后一次是1973年春進行的。
從此塔重修次數(shù)之多,可見此塔歷史位置之重,文物價值之高,也正由于重修次數(shù)繁多,今日高聳之塔,已非當初之貌。
從現(xiàn)存的建筑特點、藝術造型及磚石結構等情況分析,此塔也當為北宋時代建筑。
景州塔在國內享有盛名,與滄州鐵獅子、趙州大石橋、正定縣隆興寺大銅菩薩齊名,被譽為河北古代四寶之一,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景州塔究竟創(chuàng)建于何時,無確切文字可考。1931年修訂的《景縣志》有這樣的記載和分析,說是古塔上曾懸有鐵匾,匾上鑄有“齊、隋重修”字樣,重修既在齊、隋,其創(chuàng)建年代應早于此,當在北魏時代。
佛教在漢哀帝時(公元前6年—公元前1年)即已傳入中國,在北魏初期已經(jīng)興盛起來,但是在魏太武帝時期,卻發(fā)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滅佛事件。
如果景州塔修建于魏太武帝滅佛之前,則此塔也必在被毀之列,北魏高宗文成帝恢復佛教之后,則此塔也必在修復之列,但塔頂之鐵匾上沒有“北魏重修”字樣。
因此,方志史者據(jù)此分析,景州塔是根據(jù)北魏高宗文成帝恢復佛教的詔令修建的,其始建年代在北魏興安年間,即公元452至453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
也有的分析認為,北魏宣武帝永平年間好佛,獎勵寺廟浮圖之建筑,當時中國州郡共建1.3萬余座寺廟。
景州塔如此雄偉莊嚴,世無其匹,所以,此項大建筑,當必在北魏永平年間,即公元508—512年建造,距今幾近1500年。
經(jīng)歷了千年之久的景州古塔,由于飽經(jīng)風雨侵蝕,墻檐剝損嚴重,歷代曾數(shù)次重修。最早是齊、隋重修,唐武宗會昌五年(公元845年)中國歷史上第三次滅佛之后,宋神宗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又重修,奠定了現(xiàn)存景州塔之基礎,以后的多次重修,都是在此基礎上進行的。金、元、明、清朝及民國均曾重修。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后,曾先后進行了四次維修,最后一次是1973年春進行的。從此塔重修次數(shù)之多,可見此塔歷史位置之重,文物價值之高,也正由于重修次數(shù)繁多,這座高聳之塔,已非當初之貌。從現(xiàn)存的建筑特點、藝術造型及磚石結構等情況分析,此塔也當為北魏時代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