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烏力格爾(內蒙古自治區(qū)),編號:Ⅴ-40
(1)批次/類型:2006年(第一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內蒙古自治區(qū)扎魯特旗
(3)保護單位:扎魯特旗文化館
2、烏力格爾(內蒙古自治區(qū)),編號:Ⅴ-40
(1)批次/類型:2006年(第一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內蒙古自治區(qū)科爾沁右翼中旗
(3)保護單位:科爾沁右翼中旗文化館
3、烏力格爾(內蒙古自治區(qū)),編號:Ⅴ-40
(1)批次/類型:2008年(第二批),擴展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內蒙古自治區(qū)通遼市
(3)保護單位:通遼市文學藝術研究所(通遼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4、烏力格爾(遼寧?。幪枺孩?40
(1)批次/類型:2006年(第一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
(3)保護單位: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文化體育旅游服務中心
5、烏力格爾(吉林?。?,編號:Ⅴ-40
(1)批次/類型:2006年(第一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吉林省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
(3)保護單位: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草原文化館
烏力格爾約形成于明末清初,約有400年歷史。烏力格爾的漢語意思是“說書”,因采用蒙古族語表演,故又被稱作“蒙語說書”。在蒙古族民間,將徒口講說表演而無樂器伴奏的烏力格爾稱為“雅巴干烏力格爾”,又稱“胡瑞烏力格爾”;將使用潮爾伴奏說唱表演的烏力格爾稱為“潮仁烏力格爾”;將使用四胡伴奏說唱表演的烏力格爾稱為“胡仁烏力格爾”。
明末年間,烏力格爾在諾恩十旗已經成為一道風景流行。初時,說唱內容取自當時的傳說,諸如《烏巴什洪臺吉》《阿拉坦汗傳》等。這種說唱形式,一經面世,立即以其獨特魅力廣受牧民群眾歡迎。
清代,隨著朝廷對內蒙古地區(qū)丈地開墾,農業(yè)滲入,也帶來了內地漢民族文化。古典文學巨著,一部接一部傳入蒙古族民眾之中,諸如《三國演義》《西游記》等等,先后被編譯成烏力格爾。咸豐六年(1856年),有一位名叫丹森尼瑪?shù)臑趿Ω駹査嚾藭渌娜艘黄饘⒘餍杏谡褳踹_、卓索圖草原的蒙古語《說唐》《隋唐演義》等評書精心改編,推出一部《唐五傳》,形成眾多烏力格爾中的主打書目,引起群眾關注,倍受歡迎。此后很長一段時間《唐五傳》似一朵不凋之花,久盛不衰。王公貴族也經常邀集胡爾奇入府說唱,如達爾罕王府、圖什業(yè)圖王府、王爺廟、阿魯科爾沁王府等都經常舉行說書活動。
民國16年(1927年),科爾沁東部一帶,當時的圖協(xié)吐王府邀集上百余位遠近聞名的烏力格爾沁舉辦一次盛大獻藝競爭,場面恢宏。最終,金寶山等四位烏力格爾沁斬將過關,脫穎而出,享譽旗內外。而大多數(shù)烏力格爾藝人依然是一個人,背一把胡,行走在無垠的草原上,四處漂泊,以說唱養(yǎng)家糊口。
新中國成立以后,烏力格爾藝人的社會地位提高,生活境遇改善。各級政府的文化部門重視烏力格爾,時常舉辦民間藝人訓練班,在一些旗政府所在地和蘇木(鎮(zhèn))陸續(xù)建立了蒙語說書廳,極大促進烏力格爾藝術的發(fā)展,琶杰、毛依罕、扎那、跑不了、孟根高力套等人陸續(xù)活躍在草原各地,百順、卻吉戈瓦、道爾吉、百鎖等是眾多烏力格爾沁中的佼佼者,據說其隊伍人數(shù)多達200余人。
內蒙古蒙語說書廳的建立,成為烏力格爾愛好者們的一件大事。隨著琶杰、毛依罕等藝人親臨該說書廳坐鎮(zhèn)一展才華,烏力格爾在內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和蒙古族聚集地區(qū)的影響面大幅提升。20世紀50年代初,內蒙古人民廣播電臺開辦蒙古語說書節(jié)目,各盟市、旗縣的廣播電臺、廣播站也開辦或轉播烏力格爾節(jié)目,使生活在草原遠近各地的農牧民同一時刻能聽到烏力格爾藝人們的說唱。
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蒙古語說書打開新的局面。興安盟扎賚特旗、昭烏達盟阿魯科爾沁,呼倫貝爾盟海拉爾市,錫林郭勒盟錫林浩特市先后興建18座蒙古語說書廳和說書館,相繼投入使用。1957年7月,興安盟科右中旗召開全旗民間藝人試點工作會議,參加會議者大多是烏力格爾沁們。各路烏力格爾專家就烏力格爾演出中存在的問題和如何說唱新曲目展開熱議,會上通過了《科爾沁右翼中旗民間藝人聯(lián)誼會章程》。翌年9月,內蒙古民族曲藝、戲劇匯演在通遼市舉行,烏力格爾藝術家琶杰、跑不了、海寶、吳道爾吉等登臺說唱。為了及時總結基層蒙古語說書活動取得的經驗,推動烏力格爾藝術進一步發(fā)展,1963年10月,內蒙古自治區(qū)在呼和浩特市舉辦蒙古語說書會,跑不了、烏斯夫寶音、薩仁滿都拉、吳錢寶、百順等11名藝術家登臺說唱,會上除說唱傳統(tǒng)書目外,還推出《敖包相會》《狼牙山五壯士》《平原烈火》等新書目。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民族曲藝事業(yè)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烏力格爾除了繼續(xù)在民間說唱外,許多曲目在電臺、電視臺和舞臺上得到傳播和弘揚。內蒙古連續(xù)舉辦了五屆全國烏力格爾、好來寶大賽,并為曲藝大師琶杰、毛依罕樹立紀念碑舉辦紀念活動。2005年和2006年,分別在興安盟科右中旗和通遼市扎魯特旗舉辦了內蒙古第一、第二屆烏力格爾藝術節(jié),產生了很大影響。
烏力格爾在漢語中被譯為“說書”,用蒙古族語言進行表演,因此又被稱為“蒙語說書”。從烏力格爾的表演形式來看,可將其分為三種類型,即雅巴干烏力格爾、潮仁烏力格爾和胡仁烏力格爾。雅巴干烏力格爾是一種徒口講說且沒有任何樂器為其提供伴奏的一種曲藝表演形式;潮仁烏力格爾是一種利用潮爾為說唱提供伴奏的曲藝表演形式;胡仁烏力格爾是一種利用四胡為說唱提供伴奏的曲藝表演形式。
烏力格爾藝術的唱腔音樂結構呈現(xiàn)多曲體,以單人坐說、坐唱、不著裝、不化妝、無身段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可用四胡進行伴唱,可自拉自唱。在整個烏力格爾藝術表演活動中,一件樂器同時可發(fā)揮多種功能,達到一物多用的目的;一人在臺上扮演多個角色,容男女老幼為一體;時進時退、時快時慢,呈現(xiàn)速度的自由變化。
烏力格爾的語言比較獨特,其脫胎于蒙古語地方方言,屬于蒙古語科爾沁方言,以彰顯方言的語言功能為特色;將說、唱融為一體,先說后唱,唱中有說,博采眾長,獨樹一幟;將俗語、歇后語、諺語等寫入烏力格爾中,語言通俗、詼諧,更受大眾喜愛;精巧地運用修辭手法,打造出雅俗共賞的藝術效果。
烏力格爾藝術在整個曲藝表演過程中有三種表現(xiàn)技法,即說功、唱功和做功。其一,說功,該藝術技法需要烏力格爾藝人能夠吐字清晰,擁有強烈的節(jié)奏感,利用蒙語對故事進行訴說,根據烏拉格爾曲藝表演內容的具體情況,適當增加一些地方方言、土語或者是漢語;其二,唱功,該藝術技法注重字正腔圓,需要在演唱過程控制好聲音的輕重、緩急、高低、快慢;其三,做功,該藝術技法是一種輔助性技藝,烏拉格爾藝人憑借眼、身、手、步、法等變化對曲目中所描述的生活細節(jié)加以模擬,將曲目中所刻畫的人物形象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出來,突出人物性格、情緒變化以及個體形態(tài),從而達到烘托氣氛的目的。
在長期的發(fā)展演變中,不同流行地區(qū)的烏力格爾表演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點。如在科爾沁草原,“胡仁烏力格爾”較為發(fā)達,歷史上形成了以孟根高力套、額爾敦珠日合、布仁巴雅爾為代表的三種不同風格的流派;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的烏力格爾則移植編演漢族故事較為普遍,并曾孕育催生出“阜新蒙古劇”等新的藝術樣式。
烏力格爾的藝術積累非常深厚,節(jié)目有短篇、中篇和長篇之分,尤以長篇最為引人,《鎮(zhèn)壓蟒古斯的故事》《唐五傳》(即《哭喜傳》《全家?!贰稓懷齻鳌贰镀跗鳌贰肚己鷤鳌罚逗霰亓液埂贰饵S金史》《西漢》《元史演義》《青史演義》《白音那元帥》《春秋戰(zhàn)國》《大西梁》《北遼》《三國演義》和《紅樓夢》等都是其中的經典。烏力格爾節(jié)目的題材來源非常廣泛,有的源于民間故事,如《太陽姑娘》;有的出自文人或藝人創(chuàng)作,如《青史演義》;有的源于民間敘事詩、敘事民歌,如《嘎達梅林》《達那巴拉》;有的據現(xiàn)實生活中發(fā)生的事件創(chuàng)作,如《紅太陽》《煙酒之害》《整齊的林落》;還有的從漢族相類形式或文學故事移植改編而來,如《三國演義》《封神演義》《楊金花奪印》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編演的新節(jié)目有《二萬五千里長征》《劉胡蘭》《黃繼光》《女英雄郭俊卿》《草原兒女》《紅色娘子軍》《紅燈記》《打虎上山》《連心鎖》《金光大道》《西沙兒女》《創(chuàng)業(yè)》等。
蒙古族烏力格爾藝術是蒙古族曲藝藝術的典型代表,是蒙古族說唱藝術高度發(fā)展的產物。烏力格爾說唱藝術是漫長的蒙古族歷史發(fā)展的重要結晶,在蒙古族歷史發(fā)展的進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反映民族特色和地方特點的優(yōu)秀藝術作品,是草原文化的精髓,也是偉大民族藝術中的重要內容,是一種寶貴的文化財富,也是一種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