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編號:Ⅱ-115
(1)批次/類型:2008年(第二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
(3)保護單位:甘孜藏族自治州文化館
2、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編號:Ⅱ-115
(1)批次/類型:2008年(第二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
(3)保護單位: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文化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美術館)
3、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編號:Ⅱ-115
(1)批次/類型:2008年(第二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四川省爐霍縣
(3)保護單位:爐霍縣文化館
4、藏族民歌(瑪達咪山歌),編號:Ⅱ-115
(1)批次/類型:2008年(第二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四川省九龍縣
(3)保護單位:九龍縣文化館
5、藏族民歌(藏族趕馬調),編號:Ⅱ-115
(1)批次/類型:2011年(第三批),擴展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四川省冕寧縣
(3)保護單位:冕寧縣文化館
6、藏族民歌(班戈昌魯),編號:Ⅱ-115
(1)批次/類型:2011年(第三批),擴展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西藏自治區(qū)班戈縣
(3)保護單位:西藏那曲市班戈縣文化和旅游局
7、藏族民歌(華銳藏族民歌),編號:Ⅱ-115
(1)批次/類型:2008年(第二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
(3)保護單位:天祝藏族自治縣藏語言文字指導中心
8、藏族民歌(甘南藏族民歌),編號:Ⅱ-115
(1)批次/類型:2008年(第二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
(3)保護單位:甘南藏族自治州文化館(甘南藏族自治州美術館)
9、藏族民歌(玉樹民歌),編號:Ⅱ-115
(1)批次/類型:2008年(第二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
(3)保護單位:玉樹藏族自治州文化館
10、藏族民歌(藏族酒曲),編號:Ⅱ-115
(1)批次/類型:2014年(第四批),擴展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
(3)保護單位:海南州文化館
有專家認為,早在西藏文字出現(xiàn)以前,作為口頭文學的民歌,已經(jīng)在群眾中廣泛流傳了。藏文產(chǎn)生和運用后,不僅促進了藏民族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發(fā)展,民歌也因此被文人充分采用而得到豐富和發(fā)展。
藏族民歌的歌詞和樂曲以前沒有文字傳承,均系民間藝人們心記、口傳,并通過歌唱而傳給后輩。曲調一般無變化,原生態(tài)的藏族民歌無音樂伴奏。藏族民歌的歌詞既有舊傳又有新編,常常以舊調填新詞來演唱,歌詞內容神化色彩甚濃。
藏族民歌(藏語稱“勒”,迭部藏語稱“旦熱”,意為“贊頌”),是廣大農(nóng)牧民群眾喜聞樂見、男女老少皆適宜的一種歌唱形式。無論是逢年過節(jié),還是收獲喜慶;無論是家中休息,還是田間勞動,都離不開歌的伴隨。
聚居地
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區(qū)及青海海北、黃南、果洛、玉樹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肅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縣、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土藏族自治縣以及云南迪慶藏族自治州。藏族自稱“博巴”,意為農(nóng)業(yè)人群,是最早起源于雅魯藏布江流域的一個農(nóng)業(yè)部落。兩漢時屬于西羌人的一支,7世紀贊普松贊干布建立王朝,唐宋稱其為“吐蕃”,直到康熙年間才稱“西藏”,藏族稱謂亦由此而來。藏族有自已的語言和文字。藏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分衛(wèi)藏、康方、安多三種方言?,F(xiàn)行藏文是7世紀初根據(jù)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文字。10世紀到16世紀,是藏族文化興盛時期。
西藏民歌
西藏素有“歌舞海洋”之稱。藏族人民能歌善舞,每逢節(jié)假日,不論你走到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到青年男女、老人小孩,拉起手、踢起腿、翩翩起舞。每逢秋收打場時節(jié),農(nóng)民們一邊勞動,一邊唱歌,一邊圍圈起舞。在牧區(qū),經(jīng)常舉行有趣的簧火晚會,人們通宵達旦,跳呀唱呀,沒有個完。在城鎮(zhèn),只要天氣稍為暖和,人們便舉家而出,到林卡里邊喝青稞酒,邊跳起民間舞蹈,從早到晚,盡興而歸......在西藏,“歌舞”不完全是舞臺上表演的概念,而是群眾性的一種愛好和娛樂,西藏確實是“歌舞海洋”,可以說西藏“家家有舞,人人能跳”。
西藏民歌經(jīng)過漫長的歷史發(fā)展和本身的演變,依然具有可誦、可唱并能隨歌伴舞的特點。所以,人們往往一談到民歌,便容易牽連到音樂和舞蹈方面,這是正常的。但有些人常常把民歌與樂曲、舞蹈在概念上混淆。事實上,西藏民歌與音樂、舞蹈是有很大區(qū)別的。
藏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凡逢年過節(jié)、娶親、蓋房等喜慶之日及農(nóng)牧業(yè)勞動中,常伴有形式多樣、情調別致、內容豐富的民間音樂藝術。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經(jīng)過熔注、加工、創(chuàng)新,逐步形成了其獨特的民間藝術,成為藏族藝術中的一朵奇葩。
思想內容
西藏民歌中深邃而豐富的思想內容,是通過優(yōu)秀卓越的藝術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而西藏民歌中所具有的人民性、廣泛性和高度的思想性,又正是使它的藝術性不斷完美的重要因素。
與其他民間文學樣式比較起來,民歌更具有勞動人民的特點。從西藏民歌中,我們可以聽到西藏人民發(fā)自內心的聲音,可以看出群眾對社會政治、經(jīng)濟和戰(zhàn)爭方面的思想見解和政治態(tài)度,并能了解到他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和基本愿望與要求。
在藏族的民歌中,還體現(xiàn)出一種人民群眾對反動統(tǒng)治的反抗精神,表現(xiàn)了人民群眾對社會丑惡的批判和強烈反抗。西藏是長期政教合一的封建農(nóng)奴社會,宗教穩(wěn)定地占據(jù)著西藏的統(tǒng)治地位,已有五、六百年了。但是,西藏人民在生產(chǎn)勞動和生活實踐中,逐步識破了宗教的偽善與欺詐,看穿了那些披著宗教外衣,道貌岸然的高僧活佛的猙獰面目。于是,他們用歌謠來揭露和批判統(tǒng)治階級利用宗教對人民的麻醉和毒害。這類民歌雖然數(shù)目不多,但就思想性來看,實在是難能可貴的。
藏族民歌中,情歌占很大比重。情歌的主題,雖是反映男女青年的自由愛慕,其實也揭露了維護封建農(nóng)奴制度的禮教對婚姻自由的羈勒,更反映了青年男女爭取婚姻自主和個性解放,反抗統(tǒng)治階級的斗爭。舊制度造成的愛情悲劇和爭取戀愛自由的斗爭,甚至在統(tǒng)治階級里也有。十七世紀末,六世達賴倉央加措的“情歌”,就是突出的例證。
藏族民歌感情充沛,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各具地域特色的民歌、彈唱、花兒、拉伊(山歌)等。按其結構和表達形式分,西藏民歌可分為“魯”(亦稱古如)和“諧”兩大類。
“魯體”民歌又分為“拉魯”--山歌和“卓魯”--牧歌。文人詩歌與“魯體”民歌是相同的西藏的佛教經(jīng)文“措魯”也近似于“魯體”民歌?!棒旙w”民歌一般句數(shù)不等,有三、五、六句,多至址余名,每句的音節(jié)相等,一般六至十一個音節(jié)。其節(jié)奏特點是*** ** ***,段與段、句與句之間相互對應形成相對穩(wěn)定的程式。這種民歌形式應用,早在八世紀的時候就有文字記載,可以說是西藏民歌中最早的一種類型。
“諧體”民歌品種較多。從地區(qū)劃分,“堆諧”--流行于雅魯藏布江上游地區(qū);“康諧”--流行于昌都以東的藏區(qū);“巴諧”--即巴塘弦子。從內容與形式來分:“諧青”--頌歌專在儀式、典禮上唱;“勒諧”--勞動的歌;“果諧”--圓圈舞;“達諧”--箭歌;“熱諧”--鈴鼓舞中唱的歌;“酉倉諧”--酒歌等等?!爸C體”一般每首四句,有時六句,但均偶句。每句六個音節(jié),分三頓,每頓二音節(jié),節(jié)奏是** ** **。
藏族民歌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普遍的、流傳度比較高的民歌形式首先是“果諧”,果諧是一種古老的歌舞形式,流傳廣泛,多在節(jié)日喜慶、勞動之余和宗教儀式上演唱,一般由慢歌段和快板段兩部分組成,后者是前者旋律的簡化和緊縮。其次是弦子,弦子發(fā)源于四川巴塘,固稱巴塘弦子,以曲調優(yōu)美,曲目豐富,舞姿舒展而著稱。而“堆諧”則是一種表演性很強的踢踏舞,把表演和演唱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澳椰敗敝饕餍性诶_地區(qū),其音樂基本上由中速的引子、慢板的歌曲及快板的舞曲三部分組成。在藏民歌中,酒歌也是一種很流行的歌曲,它是喝酒、敬酒時唱的民間歌曲,有時伴隨簡單的舞蹈動作,深受藏族人民的喜愛。酒歌也反映了藏族人民的豪爽性格,無論是親朋好友還是剛認識的陌生人,他們都會表現(xiàn)出格外的熱情和好客,請你盡情的喝酒。藏民歌還有很多形式,如山歌、牧歌、農(nóng)歌等。
藏族民歌的特點是音調悠長,音域寬廣,節(jié)奏自由。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勞動歌曲,包括山歌、牧歌,內容是贊美山川、 河流和歌頌生產(chǎn)勞動的,一種是生活歌曲,主要是表達 男女之間的愛慕之情,歌唱對人、對事、對生活的愛憎之感。 與壯麗的黃河、遼闊的大草原相媲美,相和諧的是阿壩草原藏族民歌, 那嘹亮的歌聲仿佛令人置身于廣袤的大自然當中,開闊了心胸, 凈化了靈魂。著名藏族詩人伊丹才讓在早期創(chuàng)作準備階段,通過搜集、 整理和出版藏族民歌集,從本民族的民間文化中所汲取的文學營養(yǎng), 為詩人的畢生藝術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就如同他的詩中所寫的: “母親脫口的那首歌,成了我畢生的盤纏。”
1.勞動歌曲:這類歌曲主要流傳于牧區(qū),人們在勞作場合演唱。例子:啦里地區(qū)的《擠牛奶就要這樣擠》。
2.工布箭歌:是狩獵者英雄戰(zhàn)歌,林區(qū)風格濃郁,旋律流暢完整。例子:《北京的金山上》據(jù)說就是受了箭歌《跡象之日》(林芝地區(qū)古老民歌)的影響。
3.堆諧:比較成熟的演唱方式,是西藏西部地區(qū)的歌舞。堆諧的伴奏除扎年琴以外,還有揚琴、曲笛、胡琴、特琴和串鈴,已經(jīng)形成了固定的配器模式和獨特的演奏技法。
例子:《拉薩河水》(日喀則拉孜)、《天空多么寬廣》(日喀則定日)等。
4.朗瑪:西藏的樂隊形式表演方式。開創(chuàng)于1795年,多仁班智達丹增黨從內地引入,一般有六人演唱,所演奏的音樂稱之為朗瑪,即內部(的歌舞)。例子:《雪山之歌》(拉薩,已失傳)。
5.戰(zhàn)歌,早在松贊干布時期就已產(chǎn)生,而后成為習俗流傳。百的演唱方法十分獨特,嗓間必須嘶啞,以顯示戰(zhàn)士沖鋒陷陣的豪情。據(jù)《日本音樂史》、《日本的音樂》記載,古代藏族音樂曾流傳日本,有的誒本民歌唱法與百十分相似。
6.婚禮歌:婚禮諧青,進門要唱贊門歌,上樓要唱贊梯歌、敬酒歌、獻哈達歌、洞房歌、贊父母歌、贊新郎新娘歌、贊建筑房屋歌、贊酒具歌、贊爐灶歌、祭祀歌和驅邪歌。旋律幽默,歡快,喜慶。
7.葬禮歌:源于西藏本土的宗教“居魯派”,是吸收民間音樂而形成的宗教性音樂。它通常在達如鼓、法鈴和腿骨號等樂器的伴奏下由僧人進行演唱。例子:《長調》(昌都)等。
西藏民歌在藝術手法上,和其它民族的民歌有著共同性,比如形象思維方法,比、興手法的運用和樸素洗煉的語言等。所不同的是陳述方式和陳述對象,有它獨到之處。西藏民歌中常用的五種藝術表現(xiàn)手法及其語言特色:
這在藏語修辭法中稱為“喻飾”--明喻,“隱喻飾”--暗喻。比喻在藏族民歌中運用很廣泛,它使語言形象化,能收到具體、真實、鮮明的效果,起到取外事物的描繪來揭示本事物內部特征的作用,通過喻體表示人們對本事物的愛憎與褒貶。
藏族民歌之所以善于比喻,是因為民歌來自民眾,人們通過日常的生活和勞動,接觸了諸事物,認清了它們的本質特征;在表達自己思想時,往往就聯(lián)系起自己所熟悉的具體事物,用外事物來表達內在的思想感情。常用的喻體,有花草樹木、飛禽走獸、日月星辰、山川河湖、風雨雷電,以至神佛鬼怪、歷史人物等,在西藏民歌中,還經(jīng)常接觸到哈洛花、鷲鷹、杜鵑、巴桑星、皎月、甘露、雅魯藏布、喜馬拉雅、崗巴拉、羊卓雍湖、救度母、文成公主等,這些都是與生活的條件和環(huán)境有關。由于采用了生動有力的比喻,使民歌比其它民間文學作品更顯得引人、易記、流傳廣泛。
西藏民歌的比喻手法,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種。
藏文修辭法中稱為“比擬飾”。擬人是根據(jù)想象,把事物(包括生物、非生物和抽象概念等)當作人類描寫。這種手法,表現(xiàn)生動、揭示真理、寄托感情。在諷刺、揭露、批判、反抗的民歌中,這種手法大量采用。
西藏民歌中常用擬人手法,是藏族人民表達自己內心感情時慣用的一種表現(xiàn)手法。在勞動人民和其他階層一些人中,擬人手法的運用,往往是由于處于無權地位,但內心又壓抑著悲憤不滿的怒火,便借助自然景物,來發(fā)泄情緒、寄托情思,實質上是對黑暗的舊勢力和不公平的社會的批判和反抗。因此,確切的擬人,往往讀后會受到強烈的感染,觸景生情,這就是擬人藝術手法的力量所在。
藏文修辭手法稱為“夸張飾”。西藏民歌用夸張手法較多,它不是憑空胡想,而是在真實的基礎上,對所表現(xiàn)的事物進行夸大的形容,使人讀后感到既生動準確,又入情入理。
藏文修辭法稱為“合詮飾”。這種手法則利用民歌中詞義或全歌含義,構成雙重意義,即外表是一種意思,內里又是一種意思。雙關修辭法的運用,反映了藏族語言豐富的內涵和魅力。
藏族民歌中的雙關手法,與漢語修辭學中的“雙關”含義不盡相同。漢語中“雙關”多數(shù)運用“語義”雙關和“諧音”雙關,而藏族民歌中的雙關,一般是全歌意思上的雙關。
藏文修辭法稱為“引伸飾”。這種藝術手法,是因物起興,觸景而發(fā)。由描寫一事物而引起對它事物的聯(lián)想,起到歌能窮而意不盡的作用。
藏族民歌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除了常見的五種之外,還有重疊、對偶、排比、幽默等其他手法。
談到民歌的藝術手法,必然要談到它的語言。西藏民歌的語言特色,可以用這么兩句話概括:樸素洗煉、清新通俗。藏族民歌絕大部分是繪聲繪色,使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它擯棄花花綠綠的詞藻,杜絕堆砌事實的現(xiàn)象,而是用樸素、明快的線條,深入淺出地描繪出活靈活現(xiàn)的藝術形象。
藏族民歌中,情歌占很大比重。情歌的主題,有的反映男女青年的自由愛慕,有的也揭露了封建農(nóng)奴制度和禮教對婚姻自由的壓迫。十七世紀末,六世達賴倉央加措的“情歌”,就是突出的例證。我們熟知的歌曲《在那東山頂上》就是根據(jù)倉央嘉措的情詩“瑪吉阿米”改編來的,瑪吉阿米直譯為“未嫁少女”、“未嫁娘”:
在那東方山頂,
升起潔白的月亮,
瑪吉阿米的臉龐,
漸漸浮現(xiàn)在我心上
藏族酒歌是喝酒、敬酒時唱的民間歌曲,有時伴隨簡單的舞蹈動作,是藏族城鄉(xiāng)人民非常喜愛的藝術形式。每逢聚會時,人們圍坐在桌,斟酒人輪流給每人斟酒,并載歌載舞。飲酒人則要按照歌聲和詞意依次完成接酒杯、用無名指向天上彈酒三下、喝三口酒、干杯等程序。
解放后,隨著時代變革,藏族民歌也產(chǎn)生了一種新穎、熱烈的反映新時代的內容和風格,這就是通稱的西藏新民歌。新民歌以頌歌為主,它用豐富而生動的語言,熱烈而樸實的感情,歌頌新社會和人民的幸福生活,賦予民歌豐富多彩的內容,如《家鄉(xiāng)變換新顏》《毛主席的光輝》、《唱不完心中美意》等。
【名曲故事——《北京的金山上》
《北京的金山上》是一首藏族民風的歌曲,直到今天,依然成為西藏地區(qū)音樂的一種代表和象征。
藏族民歌可謂是浩如煙海,豐富多彩,東西南北獨具特色,風格各異。藏民族歷史悠久,在他們中間蘊藏著極其豐富的民間音樂和優(yōu)美動人的民間舞蹈,“歌必舞”、“舞必歌”是藏族人民自娛的一種獨特的民間歌舞藝術形式。無論是在勞動之余,節(jié)日、聚會之上,豐收之后,只要有一小塊空地,或草壩上、或園林中、或打麥場上,到處可見男女老少同歌共舞的場面,以抒發(fā)自己對大自然的情感,對美好生活的想往,對愛情的追求,那真是名副其實的“歌的海洋”、“舞的世界”。
隨著社會進步和現(xiàn)代化程度的不斷滲透,年輕一代不愿意接受和學習這些原生態(tài)的民間藝術,導致甘南民歌瀕臨失傳的危機。
從2005年開始,甘南州文化部門行動起來,積極尋找和搜集藏族民歌的資料。
歷來由農(nóng)牧民群眾自發(fā)組織的民間民歌賽歌會,此后由鄉(xiāng)、村等基層政府牽頭舉辦,文化部門對大賽中選拔出的有較高演唱水平、對民歌藝術理解全面的歌手給予一定的獎勵并選送到州上參加州級、省級的賽事,并逐步完善各類原始資料。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藏民歌不僅是我們的驕傲,更是世界的驕傲。在各種音樂藝術崛起的今天,它仍是一朵藝術中奇葩,正以永恒的經(jīng)典接受時間的檢驗,并隨之發(fā)展。因為在它身后,有一群為之奉獻的藝術工作者,他們把它當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并為之奮斗。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國內外流傳很廣的藏族民間彈唱中的相當一部分曲調,最初都是甘南州瑪曲縣民間藝人首創(chuàng)并流傳廣大藏區(qū),后通過甘南州專業(yè)人員在瑪曲發(fā)掘、整理、加工和系統(tǒng)完整地傳播到各地的,它們受到各族群眾的熱烈歡迎。據(jù)統(tǒng)計,甘南州搜集、整理、創(chuàng)作彈唱曲調50余首,錄制不同風格曲調的彈唱磁帶20余種,在州內外廣為流傳。而被譽為甘南民族正統(tǒng)音樂傳承者的拉卜楞寺“道得爾”佛殿樂隊,自改革開放以來,大膽地走出寺院、走向社會、走出國門,先后出訪了美國等北美洲一些國家和臺灣、香港、澳門及東南亞一些地區(qū),受到普遍歡迎和高度贊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