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順廊橋的修建時間無從考證,關于它的最確切記載,在清朝康熙初年,安順橋被稱為虹橋。到了乾隆年間,由于橋身破敗,橋體岌岌可危,當時的華陽縣令安洪德便發(fā)動民眾,重新修筑了這座橋,并給它起了一個新的名字——安順橋,意在求個平安順利的好兆頭。風雨三百年后,安順橋被一場罕見的洪災沖毀。二十一世紀初,安順橋幾經修建才得以恢復其大致的原貌。
安順廊橋全長81米寬6米,有著明清風格。橋面通道及欄桿均由青石制成,橋欄桿上雕有梅,蘭,竹,菊等代表中國傳統(tǒng)民間文化的圖案,橋墩上配有兩個水獸鎮(zhèn)橋。橋的兩側各有一座仿古牌坊,橋面和牌坊紅墻青瓦,飛檐翹角,曲欄回廊,高度濃縮了中國民族建筑風格之精華。
現(xiàn)在的安順廊橋已不僅僅是方便人們過河的“天塹”,更是成都人的休閑娛樂場所,在給來往的中外游人帶來古色古香的文化內涵的同時,更賦予了它新的作用和意義,是一座集歷史、文化、商貿、餐飲、行人功能為一體的景觀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