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南門大橋俗稱老南門大橋。
成都人所熟知的老南門大橋所在的位置,就是七橋中的長星橋的位置。長星橋因為三國時諸葛亮在此送別出使東吳的費祎時說過“萬里之路,始于此橋”,故而長期被稱作 萬里橋,是當代成都古橋中位置可考的歷史較悠久的一座名橋。老南門大橋是一座石橋,重修于清康熙五年。由于南大街擴建的需要,已經(jīng)在1995年拆掉了,在原址修成了一座寬闊的混凝土大橋,2003年在大橋的上空又建成了一道更為雄偉的高架橋。
成都市老南門高架橋工程位于成都市中心組團西南方向,全長1023.6米,是成都市中心往南的一條重要的放射性道路,為成都市“井字+放射環(huán)”型暢通工程布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老南門高架橋是目前成都市建成的暢通工程中,長度較大、投資較多、施工較復雜的一座城市高架橋。 高架橋橋面全寬16m,道路等級為城市主干道Ⅱ級,設計荷載等級為城—A級。
高架橋引橋上部結構采用25m跨的A類部分預應力混凝土斜腹板連續(xù)箱梁。綜合考慮美觀及地面交通要求,橋墩選用了花瓶式矩形薄壁墩。
主橋跨越南河和既有老南門大橋,受現(xiàn)有老南門大橋以及內(nèi)環(huán)平交口的控制,并且考慮到北岸橋墩利用原預埋基礎以節(jié)省投資,主橋采用了(46.5+56+90.5+56.5)m的變高度斜腹板連續(xù)箱梁。上部結構采用三向預應力,為全預應力結構。受地面道路凈空控制,90.5m大跨根部梁高僅4.1m,與跨徑之比為1/22;跨中梁高2.1m。
高架橋位于市中心交通繁忙區(qū)域,又是在既有橋梁上架橋,為了保證安全,避免對老橋產(chǎn)生不利影響,設計主橋施工方案時,采用了掛籃懸臂施工。在城市交通繁忙的既有橋上采用掛籃施工,同時梁體采用了斜腹板箱梁,對于設計和施工的要求很高。由于工期要求緊,老南門大橋創(chuàng)造了冬季懸灌施工平均6天一個節(jié)段的驚人速度。 通過老南門高架橋的修建以及底層道路合理的交通組織設計,使得直通交通快捷方便,區(qū)域內(nèi)底層交通有序通暢的目的,大大的改善了該區(qū)域的交通現(xiàn)狀。 整個老南門高架橋線形簡潔明快、橋型輕盈美觀、高架橋下視野通透,得到了省市領導及有關專家的高度評價,受到成都市各界人士的普遍好評,成為南河上獨特的橋上橋景觀,為成都市府南河增添了又一道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