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與1931年之交,巴金動筆創(chuàng)作構(gòu)思已久的中篇小說《新生》。這是《滅亡》的姊妹篇,是巴金計劃中要寫的連續(xù)性系列作品之一。巴金在法國讀了佐拉的《盧貢?馬加爾家族》這套連續(xù)性小說后,也曾設(shè)想嘗試寫成五部連續(xù)性的小說,甚至連書名也已擬好:《春夢》、《一生》、《滅亡》、《新生》、《黎明》。
但是作品著重描寫的是李靜淑的哥哥李冷的故事。由于杜大心的死,他的思想引起矛盾,既放棄了過去的優(yōu)裕生活,又不愿投身到革命中去,過著孤獨而寂寞的生活。他喊叫,“我只知道我自己。在我底世界中我當然是中心?!彼闪颂摕o主義、個人主義者,說:“我否認一切,我反抗一切,便是你們奉為神圣的人民我也反對。”于是他只能陷在絕望之中,覺得自己的前方只有黑暗的墳?zāi)埂K拿妹美铎o淑、戀人張文珠,以及許多朋友給了他愛,使他也走上了革命的路。后來他被捕后,夢見一個可怕的殘忍的殺戮兩位少女的場面,激起了他的復(fù)仇之火。他雖然犧牲了,但是集體的生命仍在延續(xù)。本書結(jié)尾,巴金借用《圣經(jīng)?約翰福音》中的一句話來點化主題:“一粒麥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落在地里,就結(jié)出許多子粒來?!?/p>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男,漢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興。巴金原名李堯棠,另有筆名佩竿、極樂、黑浪、春風(fēng)等,字芾甘,中國作家、翻譯家、社會活動家、無黨派愛國民主人士。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個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運動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響,并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開始了他個人的反封建斗爭。1923年巴金離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學(xué),從此開始了他長達半個世紀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