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明寺塔建在宜良縣匡山鎮(zhèn)萬寺山法明寺內(nèi)。據(jù)乾隆宜良縣志載:“法明寺,唐僧摩伽陀建,胡敬德重修,明天啟二年(1622年)重修”、“萬歷間又大修”。法明寺塔就是晚唐建寺時建造的,它建在大殿的前面,位于整個建筑的中軸線上。
法明寺塔為密檐實心磚塔,十六層,通高26.95米。最下面為須彌座,高3.2米。所謂須彌座,原是古印度佛教所幻想的須彌山之巔的一個佛座,別名須彌壇。依佛教所言,須彌山是處于“世界”“中心”的神山。這“世界”有九山八海,《注維摩經(jīng)一》引僧肇語云:“須彌山,天帝釋所住金剛山也。秦言妙高,處大海之中?!表殢浬桨殢涀哂腥竺畈豢裳缘奶匦?,即處于世界之中;其性如金剛堅固不壞;妙高無比并且處于大海之中。佛教教義中關(guān)于須彌座的這些特性,很適合中國人“尚中”、“求固”的意識,于是經(jīng)過華化,便成為諸多中華古建筑的臺基型式,如凡是密檐磚塔都有須彌座。
法明寺塔的束腰砌有柱子和壺門,這是早期磚塔的特征。塔的第一層最高,約4.5米,開假門。二層以上高度頓減。二至十三層四面設(shè)券龕,每個佛龕內(nèi)有一尊銅佛,全塔共有四十八尊銅佛,遺憾的是,1951年維修塔時,用水泥填塞了佛龕,并用水泥給塔身穿了一件現(xiàn)代化的“衣裳”,可見保護文物光有好心還不行。(直到1992年維修時,才將塔基本恢復(fù)原貌。)塔自第八層開始收分,使塔身具有南詔時期特有的流線型輪廓。各層出檐以七層平磚疊澀而出,第二層為棱角牙子。檐面以白灰平涂,向兩邊升高,使檐角略略翹起,斷面近于梟線而非混線,唐代建塔風(fēng)格突出。塔剎原為銅制,并有迦樓羅四只,后毀,現(xiàn)用簡易的銅剎代替。迦樓羅俗稱金雞,佛經(jīng)上說它翼展三百六十萬里,整個浮堤(世界)只能容其一足,以龍為食,故能鎮(zhèn)水患。云南古塔的塔剎多置迦樓羅,反映出云南古代多水患、恐水患的實情,而中原、江南地區(qū)的塔剎鮮有置迦樓羅的。
近些年來,塔的須彌座水泥脫殼,露出一些塔磚。塔磚為青磚,有長40厘米、寬20厘米、厚5厘米的,也有長38厘米、寬26厘米、厚4厘米的,無論是哪種規(guī)格的磚,火候和質(zhì)地都很好。一些磚頭的側(cè)面還有模印的梵文咒語,這說明云南古代,密教十分盛行。
據(jù)方志記載,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云南府(府治在昆明,包括昆明、宜良等十個左右的州縣)發(fā)生強烈地震,昆明的西寺塔和東寺塔分別在這兩次地震中被震倒,但宜良的法明寺塔竟安然無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