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素不相識的人,農(nóng)村姑娘牛小麗,省長李安邦,縣公路局長楊開拓,市環(huán)保局副局長馬忠誠,四人不一個縣,不一個市,也不一個省,更不是一個階層;但他們之間,卻發(fā)生了極為可笑和生死攸關(guān)的聯(lián)系。八竿子打不著的事,穿越大半個中國打著了。于是,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深陷其中的人痛不欲生,看熱鬧的吃瓜群眾卻樂不可支。
劉震云于2012年出版長篇小說《我不是潘金蓮》后,一直活躍在讀者和觀眾的視線中。2016年,他的兩部小說《一句頂一萬句》和《我不是潘金蓮》均被改編為電影,分別由劉雨霖和馮小剛執(zhí)導(dǎo),因此2016年被稱為“劉震云年”。但每次談及新作,劉震云總是三緘其口。直到2017年,《吃瓜時代的兒女們》出版。
從早期作品《一地雞毛》起,劉震云就一直著力寫一個人與身邊幾個人之間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此次《吃瓜時代的兒女們》一反常態(tài),書寫的是4個素不相識的人——農(nóng)村姑娘牛小麗、副省長李安邦、縣公路局長楊開拓、市環(huán)保局副局長馬忠誠。這4人不在同一個縣市鄉(xiāng)鎮(zhèn)乃至不屬于同一個省,也不是一個階層,但他們之間卻發(fā)生了極為可笑和生死攸關(guān)的聯(lián)系。
在《吃瓜時代的兒女們》里面,小地方上形形色色的人物,依然是劉震云展開故事的中心。故事從一個被迫“嫁”到北方農(nóng)村的宋彩霞“出嫁”開始。在劉震云筆下,宋彩霞是個精明的女子。這從她在兩個家庭中要選擇一個“出嫁”要彩禮時的一番話就能看出。她干脆地選擇了后來發(fā)生故事的牛小實(shí)、牛小麗兄妹家時說:“一是牛家家里沒有父母,牛小麗下個月出嫁,她進(jìn)門就能做主;二是牛小麗她哥是被人甩了,證明脾氣不大;三是留下一個女孩四歲,還不到降住自己的年齡;四是她不想嫁給五十多歲的老頭子——司家寨那個老司……這些道理牛小麗沒有想到,宋彩霞想到了,證明她是個出心過日子的人;牛小麗的哥哥牛小實(shí)做事沒有主意,牛小麗下個月出嫁,家里正缺一個這樣的人?!?/p>
但這只是故事的開始,被“娶”回家不到一周,宋彩霞就跑了……從宋彩霞逃跑,到牛小麗為了哥哥去找這個準(zhǔn)嫂子,再到李安邦、楊開拓等人悉數(shù)粉墨登場,一起撐起了這個全新的故事。在新作中,劉震云用老辣之筆,剖析了“吃瓜”本質(zhì);用慈悲之心,探尋了荒誕底線。
小說的主角是吃瓜群眾,但吃瓜群眾并沒有出場。他們既參與了故事的發(fā)展,也將參與閱讀,也就是這本書的讀者。劉震云生動地解釋說,“吃瓜”這個詞是網(wǎng)絡(luò)用語,是圍觀、看熱鬧,在古代最著名的吃瓜的語言是“眼看它起高樓,眼看它宴賓客,眼看它樓塌了”。戲劇在舞臺上確實(shí)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落了,但是驚心動魄的大戲搬到了生活中,有吃瓜群眾,有圍觀和看熱鬧,那是證明了生活中的大戲接連不斷,區(qū)別是深陷其中的人起高樓和宴賓客的時候非常興奮,但是樓塌的時候會痛哭失聲——但是“吃瓜群眾”跟他們的心情正相反,起高樓和宴賓客的時候,圍觀和看熱鬧的群眾會是厭煩的,但是樓塌的時候“吃瓜群眾”卻是樂不可支。
在之前的作品中,劉震云就像《我不是潘金蓮》中聽李雪蓮說話的第二牛,他聽到小人物們被世人忽略的心聲,再把他們想對全世界說的話、糾正的理借小說傳遞出來。而在新作中,劉震云用老辣之筆剖析了“吃瓜代”的本質(zhì):吃瓜群眾并不在場,卻又無處不在;你無事時他們沉默;你出事時,他們可以在瞬間掀起狂歡的波瀾,也許還會決定你的命運(yùn)。
劉震云,1958年5月生,漢族,河南延津人。北京大學(xué)中文系畢業(yè)。
曾創(chuàng)作長篇小說《故鄉(xiāng)天下黃花》《故鄉(xiāng)相處流傳》《故鄉(xiāng)面和花朵》(四卷)《一腔廢話》《手機(jī)》《我叫劉躍進(jìn)》《一句頂一萬句》《我不是潘金蓮》等,中短篇小說《塔鋪》《新兵連》《單位》《一地雞毛》《溫故一九四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