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安,古稱丙灘。因位于赤水河中游川黔聞名的大險灘,丙灘而得名。丙安古鎮(zhèn)是貴州四大古鎮(zhèn)之一,是赤水聯(lián)接黔中各地的必經(jīng)之路。古鎮(zhèn)雄踞赤水河畔陡峭的危巖之上,背倚高山,三面環(huán)水,砌石為門,壘石為墻。古人曾在引寫下了“樹杪炊煙夕照收,無端風雨落床頭,客心搖曳青燈里,一夜灘聲撼小樓”的名詩。時光流轉(zhuǎn),赤水河洗去了丙安古昔日的鉛華,往昔的繁榮漸趨平淡和寧靜,成為貴州一處難得的歷史文化名鎮(zhèn)。1935年1月25日至29日這段時間里,紅一軍團在赤水境內(nèi)轉(zhuǎn)戰(zhàn)元厚、旺隆、復興等鄉(xiāng)鎮(zhèn)的地境,發(fā)生了黃陂洞戰(zhàn)斗,復興場戰(zhàn)斗,風溪口搭浮橋渡赤水河,紅一軍團軍團部進駐古鎮(zhèn)丙安等革命事件,因此古鎮(zhèn)內(nèi)的紅色文化也非常濃厚。
惠及鄉(xiāng)鄰摩巖石刻位于丙安鄉(xiāng)丙安村正安組柑子灣,民國時期所刻,面積約2.4米。材質(zhì)為青石鑿刻于一塊離地面高4米的大巖石上。碑高2.4米、寬1米。碑體正中豎直刻有“惠及鄉(xiāng)鄰”四個行書大字,字體寬0.45米、長0.55米,是民國十一年(1912年)保紳商士庶為了彰顯王禹繪為鄉(xiāng)鄰做出了巨大貢獻而刻碑文。
丙安村古寨門分東華門和太平門,分別位于丙安鄉(xiāng)古景社區(qū)東端、西端。清代所建,面積25平方米。為拱形石門。東華門高3.1米、寬2.2米、厚度為1.2米,另有木門兩扇用于關(guān)閉寨門之用,單扇木門寬為1.2米。太平門高2.4米、寬2.3米、厚度為1.5米,出寨門向西下坡是一條總長63米的石梯,每梯長1.7米、寬0.3米、高0.15米,右側(cè)有高為0.7米的條石護欄,呈階梯型向下延伸通向古碼頭。
雙龍橋位于丙安鄉(xiāng)丙安村正安組一條河溝入赤水河的河口,始建于清代,面積約120平方米。雙龍橋東西走向,橋長368米,寬1.7米,水面至橋面高3.2米,河中有九礅,礅寬3米,橋面分為九段,每段均為長4米,寬0.85米,厚0.5米的條石鋪砌,中間兩礅鑿有一雌一雄兩條龍昂首向上流方向,龍頭高出橋面1.1米,橋中間另外三墩上有被破壞的雕刻痕跡,據(jù)附近居民講是獅子造型,文革期間被打破丟棄河中,兩端橋長14.4米,東端橋長3米。
丙安紅一軍團陳列館位于赤水市丙安鄉(xiāng)丙安古鎮(zhèn),緊靠赤習公路,距赤水市市中區(qū)25公里,是全國紅色旅游經(jīng)典景區(qū)之一。1935年1月遵義會議后,中央軍委作出途經(jīng)赤水縣境,在四川省瀘縣與宜賓之間渡過長江北上抗日的決定。1月24日,紅一軍團進入赤水縣境,25日占領(lǐng)猿猴場,隨即兵分兩路夾擊赤水縣城。紅1師在師長李聚奎、政委黃蘇率領(lǐng)下,沿赤水河右岸大路向古葫、旺隆方向前進;紅2師在師長陳光、政委劉亞樓率領(lǐng)下,從猿猴場下游約5公里的陛詔渡河向丙安、復興場進發(fā)。紅2師占領(lǐng)丙安后,將師部設(shè)在丙安。26日,林彪率紅一軍團軍團部進駐丙安,將指揮部設(shè)在一王姓地主住所。27日凌晨,紅2師打響復興場戰(zhàn)斗。由于川軍不斷增援,戰(zhàn)斗失利,紅2師退守丙安。是日,按照朱德“一軍團部及二師主力集結(jié)猿猴地域并準備28日參加戰(zhàn)斗”的電令,紅一軍團軍團部及紅2師向元厚方向回撤,當晚宿營于元厚。
解放后,在土地改革中將王姓地主住所收歸政府管理。2005年3月,丙安紅一軍團指揮部舊址被列入全國紅色旅游經(jīng)典景區(qū)、全國三十條紅色旅游精品線路點之一。2006年5月,赤水市政府將紅一軍團指揮部舊址辟為丙安紅一軍團紀念館供游客參觀。2008年10月,經(jīng)省人民政府批準對其修繕,將“丙安紅一軍團紀念館”更名為“丙安紅一軍團陳列館”。
丙安古碼頭遺址位于丙安鄉(xiāng)古景社區(qū),形成于明末清初,面積約600平方米。古碼頭有一總長為63米的石梯,因山勢而建,寬2.5米到1米不等,蜿蜒向上,直通古鎮(zhèn)。石梯與古碼頭連接部分為扇形月臺,通寬為6.3米,半徑為3米。月臺前面是河灘沙地。月臺北面3米處有一大塊巖石,巖石上鑿有鼻孔,用于栓船之用。此碼頭為水陸碼頭,所有貨物均由此卸貨上岸,是赤水河鹽運的重要碼頭。
黃連寺位于丙安鄉(xiāng)艾華村艾坪組,建于清代,坐東朝西,面積210平方米。兩側(cè)房屋為重建,現(xiàn)僅存前殿、后殿以及一個天井為原建筑,面闊11.8米,前殿進深6米,天井進深5.6米,后殿進深6.2米。前殿山門用條石鑲砌,高2.4米,寬1.5米。前殿屋頂上放有一面該廟遺存的大鼓,高1.1米,直徑0.6米,牛皮蒙面,竹篾編條箍鼓身。天井較深,周圍有走廊,一側(cè)有樓梯通向后殿。四圍是土墻結(jié)構(gòu),木串架結(jié)構(gòu),屋頂均為小青瓦覆蓋。北面靠著重建墻體立有四通道光七年、道光二十五年集資修建功德碑,第五塊碑大部分被埋入墻體。其中三通碑刻頂部所刻字體分別為“揚烈千秋”、“福祿善慶”、“名摽勿替”。
歡喜灘石橋位于丙安鄉(xiāng)艾華村歡喜灘小河溝上,始建于光緒二十二年,該橋東西走向,面積19.6平方米。由條石拼接而成,兩塊條石并列為通寬1.4米,每塊寬0.7米、厚0.45米。三塊條石相接為其通長14米。橋面由四個圓柱形大石墩支撐。石墩由長型條石堆砌而成,高4米、寬2.3米。橋西端5米處立有一石造壁龕,高2.3米、0.9米見方,頂部為四角小翹檐碑帽。壁龕中供有觀音一尊,門面兩邊刻有對聯(lián)“菩提臨孔道,略代慈航”,兩側(cè)文字主要記錄集資修橋人名錄,大部分字體模糊不清。
丙安纖道位于丙安鄉(xiāng)丙安村赤水河丙灘段,始建于清代,東西走向,西自雙龍橋,東至新丙安大橋,長約500米,保存較為完整。整條纖道均用80乘40厘米左右的石板鋪成,由于年代較遠,石板有所殘缺或斷裂,棱角圓潤。在纖道旁的巖石上,分布有兩個古時栓船用的圓形石孔,直徑為15厘米,栓船柱一根,高80厘米,22厘米見方,纖痕一處,長19厘米。由于當時丙灘為赤水河商品運輸及物資集散地,該纖道因當時赤水河鹽運及物資運輸而形成。
曹佛寺遺址位于丙安鄉(xiāng)三佛村三礅佛組山坡頂部開闊處,始建于清代,坐西朝東,占地面積約500該廟原建筑大部分毀壞,近年來由村民集資進行維修,原建筑風貌發(fā)生了部分變化,現(xiàn)僅存燈桿石一處和原建筑的基礎(chǔ)。現(xiàn)寺廟一樓一底,通長30米、通寬8米。外墻均用朱紅漆統(tǒng)一粉刷,一樓面積為二樓的一倍,整體磚木結(jié)構(gòu),屋頂有小青瓦覆蓋及寶鼎,一樓二樓均有四角翹檐。二樓正面屋檐下掛有牌匾“曹佛寺”。該廟共供奉大小菩薩70余尊,常年香火鼎盛。大門前五米處有一涼亭,由六根紅漆石柱支撐六角翹檐屋頂,涼亭內(nèi)立有有菩薩坐東朝西。大門北面10米處有一處燈桿石,高1.72米、0.22米見方,共有四個等大圓形柱眼,直徑0.08米,兩根石柱之間相隔1米。
丙安禹王宮遺址位于赤水市丙安鄉(xiāng)古景社區(qū)。丙安禹王宮始建于清代,座西朝東,占地面積約300平方米。該遺址內(nèi)僅存原土木串架結(jié)構(gòu)房屋一樓一底,每層兩間,面闊4.8米,進深5.6米;石柱礎(chǔ)3個,一大二小,直徑分別為73厘米和48厘米,高40厘米和39厘米;原建11級踏道一處。
可先坐車到瀘州,然后坐大巴到赤水,每天大概有10趟左右,路況良好。丙安距赤水市區(qū)12公里,半小時車程,票價5元?;爻炭沙俗∶娴?,通常晚上六七點鐘都有。從赤水乘船去丙安古鎮(zhèn),可一覽赤水河田園風光,順便暢游赤水河。
1、重慶市——江津——赤水市——丙安古鎮(zhèn)(赤習公路旁)
2、瀘州市——赤水市——丙安古鎮(zhèn)(赤習公路旁)
3、成都市——赤水市——丙安古鎮(zhèn)(赤習公路旁)
5、貴陽市——遵義市——仁懷市——習水縣——丙安古鎮(zhèn)
丙安位于赤水市中南部,東與赤水市葫市鎮(zhèn)接壤;南與兩河口村相連;西與復興鎮(zhèn)共界;北與旺隆鎮(zhèn)相鄰。全村轄三個小村和一個社區(qū),丙安村域面積134.2平方公里,村莊占地面積8018.64畝,丙安村經(jīng)度:105°47′-105°55′,緯度:28°21′-28°31′。
丙安氣候?qū)儆趤啛釒駶櫦撅L氣候,具有明顯的大陸季風氣候特征,夏季炎熱,冬季溫暖。夏季多伏旱,初夏、晚秋多陰雨,降濕劇烈。本地區(qū)具有立體氣候和地區(qū)差異明顯的氣候特點。有“十里不同天”、“山下桃花山上雪”之說,年平均氣溫18.1℃,最高溫度42℃,最低溫度—2℃,總積溫6606.5℃。年均降水量1286.3毫米,年均日照1297.7小時。中山地區(qū)日照長,山林、峽谷地區(qū)日照較少。境內(nèi)林區(qū)地方,空氣濕度高,年均空氣溫度在83%左右,一年中,10月最高達91%,最低6月在69%左右。境內(nèi)無霜期長,300-340天/年,霜期一般在15天左右。
丙安地處赤水市中南部,沉積湖盆特征——懶蟆石,地層為河湖相沉積的紅色、紫色泥巖、粉沙質(zhì)頁巖及砂巖。丙安地理坐標為105°47′—105°55,北緯28°21′—28°31′。赤水河和習赤公路由東向西穿境而過。地貌呈一谷、二梁、六溝的河谷中高山地。
丙安境內(nèi)土壤成土母質(zhì)多為侏羅系或白堊系、紫色系和紫色泥巖等,巖組物理風化速度快,經(jīng)沖刷而成的土壤多為殘積母質(zhì),坡積母質(zhì)和沖積母質(zhì)。坡頂、坡腰為殘積母質(zhì)發(fā)育的幻年性土壤,土層淺,熟化度低,沖積母質(zhì)在河谷一級階地上有零星分布,土壤多為中性和微酸性土,砂壤比例大,膠體品質(zhì)差,緩沖性小。耕地土壤有機質(zhì)含量普遍低,特別是旱地土壤,但高海拔地區(qū)要高于低海拔地區(qū)。
丙安境內(nèi)植物主要有木本植物和禾本植物兩大類,有種子植物80科216屬382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桫欏、水杉兩種;國家二級保護植物6種,銀杏、杜仲、福建柏、鵝掌楸、紫荊樹、荔枝;三級保護植物14種,楨楠、黃柏、半楓荷、黃蓮、紅椿、穗花杉、龍眼、紅花蓮、紅豆杉、楠木、天麻、八角連、扇蕨,此外,赤水蕈樹、小黃花油茶屬省級保護植物。動物種類繁多,有141種,還有很多珍稀動物,有云豹、巖鷹、獐子、飛虎、毛冠鹿、貴州小頭蛇等。
丙安古鎮(zhèn)不僅風景別致,且歷史文化內(nèi)涵豐富?!耙荒暌欢乳_酒日,又是船家亡渡時。”此乃丙安燒坊在清朝同治年間的盛況寫照,亦是赤水河兩岸舊時酒文化流傳至今的佳話。從古至今,許多文人墨客專尋而來,為丙安古鎮(zhèn)撰文賦詩,豐富了古鎮(zhèn)的文化內(nèi)涵。如清代仁懷廳同知陳熙晉夜宿丙安寫下了“樹杪炊煙夕照收,無端風雨落床頭??托膿u曳青燈里,一夜灘聲撼小樓”的詩句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