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蕙,字若蘭,魏晉三大才女之一,回文詩之集大成者,傳世之作僅一幅用不同顏色絲線繡制的織錦《璇璣圖》。
據(jù)《晉書·列女傳》記載, 蘇蕙是始平(今陜西省武功縣蘇坊村)人,善屬文。武功蘇坊有一少女,名蕙字若蘭,是陳留縣令蘇道質(zhì)的三姑娘。若蘭從小天資聰慧,三歲學字。五歲學詩,七歲學畫,九歲學繡,十二歲學織錦。及笄之年,已是姿容美艷的書香閨秀,提親的人絡(luò)繹不絕,但所言皆屬庸碌之輩,無一被蘇蕙看上。后嫁于秦州刺史竇滔。
蘇蕙是東晉武功人陳留縣令蘇道質(zhì)第三個女兒,約生于秦王苻堅永興元年(公元357年)。蘇若蘭自幼容顏秀麗,天資聰穎,以創(chuàng)作的回文詩《璇璣圖》聞名。十六歲時嫁于秦州(今甘肅省天水)刺史竇滔。
武功蘇坊有一少女,名蕙字若蘭,是陳留縣令蘇道質(zhì)的三女兒。蘇蕙從小天資聰慧,三歲學寫字。五歲學讀詩,七歲學作畫,九歲學刺繡,十二歲學織錦。及笄之年,出落成姿容美艷的書香閨秀,提親的人絡(luò)繹不絕,但所言皆屬庸碌之輩,無一被蘇蕙看上蘇蕙十六歲那年,跟隨父親游覽周原名剎阿育王寺,在寺西池畔看到有位英俊少年仰身搭弓射箭, 弦響箭出,飛鳥應(yīng)聲落地;俯身射水,水面飄出帶矢游魚,真是箭不虛發(fā)。池岸有一出鞘寶劍,寒光閃亮,壓著幾卷經(jīng)書。若蘭頓生仰慕之情,攀談中知此一少年即是竇滔。雙方父母作主竇滔與蘇蕙,遂于前秦建元十四年(374)結(jié)為夫妻。
西晉末年,朝廷昏庸,天下大亂,各族人民紛紛起義,北方各族上層分子也乘機起兵,互相爭戰(zhàn)吞并,先后建立十六個政權(quán),阿育王寺所在的美陽縣也不斷易主統(tǒng)治,人民在兵荒馬亂中過著窮苦悲慘朝不保夕的日子。擁有關(guān)隴這地的氐族貴族苻洪在公元350年稱秦主,其于苻堅于次年建都長安,第三年稱帝;史稱前秦。美陽縣在前秦統(tǒng)治下漸趨安定。
公元357年苻堅當了前秦君主,還算有些政治才略,尚能選賢任能,納善從諫,他任用漢人王猛為錄尚書事,整頓吏治,壓制不法貴族,加強中央集權(quán),注意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增加財政收入,擴充軍力。苻堅鞏固封建統(tǒng)治后,增加財政收入,擴充軍力。苻堅鞏固封建統(tǒng)治后,相繼攻滅了前燕、前涼和北代, 統(tǒng)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區(qū)。
根據(jù)《晉書·竇滔妻蘇氏傳》與李善少《江淹別賦》中的《織錦回文詩序》所言,可知竇滔在苻堅當政后,覺得文武才略有了施展的機會,入仕前秦,政績顯著,屢建戰(zhàn)功,升任秦州刺史。后因被奸臣忌功嫉能,讒言陷害,被判罪徙放流沙(今新疆白龍灘沙漠一帶),與妻蘇蕙在阿育王寺北城門外海誓山盟,揮淚告別。蘇蕙表白對竇滔的忠貞不渝的愛情,等他回來團圓,海枯石爛不變心,誓死不改嫁;可是竇滔到流沙后卻另尋新婦,蘇蕙得知,由思念轉(zhuǎn)為郁憤?;ㄇ霸孪?,椒房燈前,吟誦成如訴如怨凄哀惋痛的情詩;織成宛轉(zhuǎn)循環(huán)錦繡文詩寄與竇滔,使夫妻關(guān)系重新合好。
再據(jù)武周朝女皇武則天曾為織《璇璣圖》寫序,歷代刊于圖前;又南宋女詩人錢塘幽棲居士朱淑貞所寫《璇璣圖記》,記述竇滔放逐流沙后,苻堅正在南圖滅亡東晉,想到竇滔文武才略,起用他為安南將軍。隨其子尚書令苻丕攻占東晉襄陽。竇滔寵愛一歌舞妓趙陽臺,此事被留在家鄉(xiāng)的蘇蕙得知,悲憤哀憐,月夜空帳,孤寂怨恨,吟誦成詩7958首情絲綿綿織繡成841字的錦繡回文圖,名曰《璇璣圖》,寄于負心的竇滔。竇滔讀到這些情意真摯悲切 的詩文,良心發(fā)現(xiàn),痛恨行為之不檢,遣離情婦趙陽臺歸關(guān)中;具備車輿禮邀迎接蘇蕙到襄陽,從此夫妻情好如初。為此事竇滔曾受到人們的遣責。
北宋詩人黃庭堅寫了《織錦璇璣圖》一首詩曰:
千詩織就回文錦,如此陽臺暮雨何?
只有英靈蘇蕙子,更無悔過竇連波,
清代詩人王士正也有為蘇若蘭曾被竇連波遺棄鳴不平的詩《織錦巷》,詩句為:
慧絕璇璣手,當如棄置何?
憐她蘇蕙子,枉嫁竇連波。
關(guān)于竇滔是否起用鎮(zhèn)守襄陽,歷來頗有爭議:一說收錄《鏡花緣》中武則天為《璇璣圖》作《序》為偽;二證史載苻堅時鎮(zhèn)守襄陽是梁成,無載竇滔鎮(zhèn)襄陽這事。武序中有“題詩二百余首”語,可是在宋元間起宗道人推讀回文為3,752首,明代史學家康萬民(康海孫)又推讀出4,206首,都比二百首多出十幾倍到二十倍,若說《序》為清人偽托,想 來偽托者不會不知道能推算出7,958首這個數(shù)字。竇滔被苻堅從流沙解放出來重新任用,這是苻堅正 在企圖吞滅東晉,起用文武雙全能征善戰(zhàn)的竇滔是可能的。至于史不載竇滔鎮(zhèn)襄陽而記梁成鎮(zhèn)襄陽,梁成在前秦是個名望甚高舉足輕重的武將,他原是王猛重要的部將,在《晉書》雖不立傳,但提到他的事跡就有七次之多;而竇滔在《晉書》中只有一處 提到,還是附在《蘇蕙傳》中,可能他在鎮(zhèn)守襄陽時頂多不過是個副手而已。
關(guān)于《璇璣圖》制作的年代,武則天《序》中有述,竇滔將鎮(zhèn)岐陽時蘇蕙為二十一歲。這一年是苻堅攻克襄陽的前秦建元十五年(379),《璇璣圖》也當織繡于此時,迄今已有1,638年。歷代在京城宮廷市鎮(zhèn)店鋪甚至山野鄉(xiāng)村衣舍廣為流傳。上至皇帝、后妃、臣宦、詩人,下至平民百姓傳抄吟誦到 如今。文學界譽為文學史上杰出的佳作,藝術(shù)界視它為難得的藝術(shù)珍品,史學界認它是歷史寶物;人 才學家還把它的主人當作奇才。歷代不少專家學者著文探討、研究、注釋、評論它和它的制作者蘇蕙。 文士詩人撰文頌揚賦詩贊美,就連女皇帝武則天看了也“感其絕妙”,為之作《序》,“才情之妙,超古 邁今……因述若蘭之才美?!蹦纤闻娙酥焓缲懸娏恕惰^圖》,“坐臥觀究,悟因璇璣之理,試以經(jīng)緯求 之,文果流暢,蓋璇璣者天盤也;經(jīng)緯者星辰所行之道也;中留一眼者天心也。極星不動蓋運轉(zhuǎn)不離 一度之中……,按此規(guī)律讀后,贊揚《璇璣圖》:“五采相宣,瑩心眩目……亙古以來所未有也?!?/p>
《璇璣織錦詩》
關(guān)于《璇璣織錦詩》的讀法,相傳初時只有蘇蕙夫妻能讀。歷代都有探新,不斷增加詩的首數(shù)。宋、元年間,有名叫起宗道的人,將全詩分為七團,讀 出3752首詩;到了明朝,經(jīng)史學家康萬民從七團中又分出一圖,得詩4,206首。后人又推讀出7,958 首。
根據(jù)《扶風縣志》關(guān)于《璇璣圖織錦詩》的讀法,現(xiàn)將原圖分為紅、藍、黑設(shè)色。紅色:邊圍與 中間井字形以及中內(nèi)正方形“始平蘇氏心詩璇璣圖”;藍色,井字形外圍所夾的四個長方形和井字內(nèi) 四角與井字中心正方形與中心正方形周圍;黑色:井字外圍四角的小正方形與井字內(nèi)四周四個長方形。四圍四角紅字讀法自“仁”字起順讀,每首七言四 句,逐字逐句逆讀,俱成回文。中間井字紅字讀法,自“欽”字起順讀,每首七言四句;逐字逐句逆讀, 俱成回文;還可間一句或間二句順讀,兩邊分讀,上下分讀,均可得詩。藍字讀法;自中行各借一字,自 “邵南”起,互用分讀:可成多首四言十二句詩;取兩邊四字,可得多首四言六句詩;兩邊分讀,可成 多首四言十二句詩;兩邊各連一句,或兩邊遙間一句,俱可成詩;兩邊分讀,左右遞退,或互分讀,或 虛中行左右分讀,均可成多首六言六句詩或六言十二句詩,以下三段俱同;井字內(nèi)自“詩用情”起順 讀,回環(huán)讀,可成多首五言四句詩;自“思感”起,橫讀、逆讀,從內(nèi)讀出,從外讀入,或從下一句間 逆讀,皆可成多首四言四句詩,其余三段同。黑字讀法:自:嗟”字起反復讀可得三言十二詩句;還 可左右分讀,可成多首三言十二句詩;還可半段順讀,可成三言六句詩;中間借一字可讀多首四言六 句詩;兩邊各借一字互用,也可成多首四言六句詩;中間借二字,互用分讀,均可讀多首五言六句詩;以 下三段,讀法同。井字內(nèi)從“歲寒”反復讀,從外讀入,從內(nèi)讀出,或回環(huán)讀,都可讀出多首五言四 句詩,其他兩段讀法同。按圖琢磨,反復吟誦,詩句朗朗,詩情涌涌,妙趣叢生。
從朱淑貞《玻璣圖記》中還可得知《璇璣圖》在 金亡北宋,宋室南徙時還流落到江南。朱淑貞寫道八“家君宦游浙西,好拾清玩,凡可人意者,雖重購不 惜也。一日家君宴郡,衙偶于壁間見是圖,償其 值,得歸遣予”。愛好古董的父親把《玻璣圖》送給朱淑貞后,她愛不釋手,“于是;坐臥觀究”,說明 了朱淑貞得觀《璇璣圖》的機緣。
北朝前秦著名才女蘇若蘭,用一腔幽情創(chuàng)制的“璇璣圖”真能稱得上千古之絕唱,享譽古今。雖說當時南方因天時地利,才子才女多如過江之鯽,然而北國僅以一個才貌俱佳的蘇若蘭,就足以使他們黯然失色,真可謂是月明中天,群星失燦。
多才多藝的蘇蕙還是一個多產(chǎn)的女詩人。有文記她除《璇璣圖》詩文外。還有詩著五千多首,可惜都已散佚,無人搜集。
地方上出了這么一位女才子是很榮幸的,后人為了紀念她,把她在法門寺住過的小巷取 名為“織錦巷”“修的臺取名為“織錦臺”;漂洗過絲線的渠池取名為“續(xù)坑”;在她送竇滔去流沙的法. 門寺的北門外城墻上磚刻“西望續(xù)坑”四個大字,和“蘇氏安機處”五個小字。并以青石一方上面刻“璇璣圖回文“,嵌鑲在北門照壁中間,供人玩味觀賞。照壁上還刻有“武鎮(zhèn)泰國”四個大字和“安南將軍遺址”六個小字。
蘇蕙的丈夫竇滔死后埋葬于家,鄉(xiāng)——今扶風縣周秦坡村南(北離法門寺五公里)墓 前有清乾隆時陜西巡撫畢沉題刻的“前秦安南將軍竇滔墓”碑和墓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墓是否為竇滔與蘇若蘭夫婦同穴葬,待考。不過他 們的后裔仍存,如今周秦坡老莊還有十多戶竇姓人家,過去每年清明節(jié)時,他們都要帶上獻祭食物和香表,團聚在竇滔墓前掃墓奠祖。竇滔蘇若蘭夫婦離合悲歡曲折的愛情故事影響十分深遠。如今周原一帶,甚至關(guān)中西部各縣,男女青年結(jié)婚,女方要織許多三色以上的花手帕,贈送給新郎的親友們,用意在于警惕男方不要三心二意,愛情要專,經(jīng)常念念不忘夫婦恩情。此事已經(jīng)形成了傳統(tǒng)的地方禮俗?,F(xiàn)如今女方已不用老法織手帕了,多用機織巾,以故扶風縣毛巾廠織造的彩花小毛巾十分暢銷。才華文采出眾的蘇若蘭織錦回文詩《璇璣圖》在文學上影響也是很長久的。
自她以后,千多年來,歷代不少文人學士,也創(chuàng)制了許 多回文詩詞,如南朝齊的王融,唐代的藩孟陽、張薦,宋代的王安石、蘇軾、李禺,明代的湯顯祖、張芬,清代人張淮、邱瓊山、謝默卿等,也都寫過多首回文詩。但能象蘇若蘭的《璇璣圖》能讀出幾千首的。不過,后人的回文詩詞也有創(chuàng) 新:有的詩詞可隨句倒讀;有的詞點破原句,倒讀構(gòu)成同體詞;也有將詩句倒讀后變成一詩詞的,難 度逐漸加深。后來的回文詩詞不論有幾多變新,蘇若蘭總是他們的啟蒙老師。此舉數(shù)首回文詩詞如下:
蘇軾《回文七言絕句一首》,詩云:
紅箋短寫空深恨, 錦句新翻如斷腸。
風葉落殘驚夢蝶, 戍邊回雁寄情郎。
倒讀則為:
郎情寄雁回邊戍,蝶夢驚殘落葉風。
腸斷如翻新句錦,恨深空寫短箋紅。
蘇軾有首隨句倒讀的《菩薩蠻》,二、四、六、八句是一、三、五、七句倒讀:
柳庭風靜人眠晝,晝眠人靜風庭柳。
香汗薄紗涼,涼紗薄汗香。
手紅水碗藕,藕碗水紅手。
郎笑藕絲長,長絲藕笑郎。
湯顯祖在雜劇《邯鄲記》中,描寫崔氏人宮為奴,織錦時思念文夫盧生,織回文詞《菩薩蠻》感 悟皇帝,詞日:
梅題遠色春歸得,遲鄉(xiāng)瘴嶺過愁客。孤影雁回斜,峰寒逼翠紗。窗殘拋錦室,織急還催織。錦官當夕情啼斷望 河明。自居部點破原句,仍然構(gòu)成內(nèi)容相同的《菩薩蠻》:
明河望斷啼情夕,當官織錦催還急,織室錦拋‘殘,窗紗翠逼寒。 峰斜回雁影,孤客愁過嶺。瘴鄉(xiāng)遲得歸,春色遠題梅。
張芬以《寄懷素宙陸姊》一首七律,點破原句倒讀變成了意思相同的《虞美人》詞。詩云:
明窗半掩小庭幽,夜靜燈殘未得留。
風冷結(jié)陰寒落葉,別離長望依高樓。
遲遲月影移斜竹,疊疊詩余賦旅愁。
將欲斷腸隨斷夢,雁飛連陣幾聲秋。
倒讀構(gòu)成《虞美人》詞一首:
秋聲幾度連飛雁, 夢斷隨腸斷。
欲將愁旅賦余詩, 疊疊竹斜稱影月遲遲。
樓高依望長離別, 葉落寒陰結(jié)。
冷風留得未殘燈, 靜夜幽庭小掩半窗明。
回文詩范圍擴大到詞,又進入了對聯(lián)領(lǐng)域,而 且有不少趣聞。清代北京有座“天然居”酒樓,樓上高懸一副五言回文短聯(lián),文日: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乾隆皇帝把這副對聯(lián)回文成上半副對聯(lián),征邀下半副對聯(lián),文曰: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紀曉嵐對上了下聯(lián),文曰:
人過大佛寺,寺佛大過人。
有個無名的窮書生不服氣,也對上了下聯(lián),文曰:
僧游云隱寺, 寺隱云游僧。
兩則下聯(lián)可同稱佳妙,為人仰慕,流傳于世,從 此回文對聯(lián)逐漸多了起來,如今仍然盛行。人們一談到回文詩、詞、對聯(lián)的時候,很自然地就想起了 千年前創(chuàng)始回文織錦《璇璣圖》的才女蘇若蘭。
前秦苻堅時,秦州刺史,扶風竇滔妻蘇氏,陳留令武功道質(zhì)第三女也。名慧,字若蘭。識知精明, 儀容秀麗。謙默自守,不為顯場。年十六歸于竇氏,滔甚愛之;然蘇性近于急頗傷嫉妨。滔字連波,右 將軍于真之孫朗之第二子也。風神秀偉,精通經(jīng)史,允文允武,時論尚之,苻堅委以心普之任,備歷顯 職,皆有政聞,遷秦州刺史。件旨,謫戍敦煌。會堅克晉襄陽,慮有危逼,藉滔才略,乃拜安南將軍, 留鎮(zhèn)襄陽。初,滔有寵姬趙陽臺,歌舞之妙,無出其右,滔置之別所。蘇氏知之,求而獲焉,苦加捶辱,滔深以為憾。陽臺又專蘇氏之短,讒毀交至, 益恨焉。蘇氏時年二十一,滔將鎮(zhèn)襄陽,邀蘇同往,蘇氏忿之,不與偕行。滔攜陽臺之任,絕蘇音問。蘇氏悔恨自傷。因織錦為回文,五彩相宣,瑩心耀目,縱橫八寸,題詩二百余首,計八百余言,縱橫反復 皆成文章,其文點畫無缺,才情之妙,超古邁今,名曰《璇璣圖》。然讀者不能悉通。蘇氏笑曰:徘徊宛 轉(zhuǎn),自成于章。非我佳人莫之能解,遂發(fā)蒼頭,至襄陽焉。滔省覽錦云,感其妙絕,因渝陽臺令謝 怒;而具車徒,感禮邀迎蘇氏,歸于漢南,恩好愈重。蘇氏著文詞五千余言,屬隋季喪亂,文章散落, 追求不獲,而錦字回文盛見傳寫,是近代閨怨之宗旨。屬文之土,咸龜鏡焉。聯(lián)聽政之暇,留心墳典, 散帳之次,偶見斯圖,因述若蘭之多才,復美連波之悔過,遂制此記,以示將來也。
《林下名姝蘇若蘭》作者當代90后舊體詩人魏院生
坡公擱筆嘆難為,
閨閣情思作蕊詩。
寄向檀郎須惦記,
冷風吹雨入簾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