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全長(3.17 0.386)米。頭頸部背面有一暗棕色矛形斑,頭側有一條黑色縱斑從鼻孔開始,經眼前鱗、眼斜向口角。眼下亦有一黑紋向后斜向唇緣,下唇鱗略有黑褐斑,頭部腹面黃白色,體背棕褐色、灰褐色或黃色,體背及兩側均有大塊鑲黑邊云豹狀斑紋,體腹黃白色。
頭小,吻端較平扁,吻鱗寬大于高,背面可見,鼻孔位于鼻鱗兩側,鼻間鱗長度不到寬度的1.5倍;其后為一對較大的前額鱗;額鱗成對;眼中等大,瞳孔直立,橢圓形;眼前鱗2,;眼上鱗1,較大;眼后鱗3或4;眼下鱗1;頭頂、顳部均為較小的鱗片;上唇鱗11-13片,第1、2上唇鱗有唇窩;體鱗光滑無棱,頸部54-64行,中段64-72行,肛前40-44行;腹鱗窄小255-263片;肛鱗完整;泄殖肛孔兩側具爪狀后肢殘跡,尾下鱗63-71對。
棲居于熱帶、亞熱帶低山叢林中,需要常綠闊葉林或常綠闊葉藤本灌木叢,以及良好的洞穴供休息及隱蔽。垂直棲息高度為海拔10-4050米。
善攀援,可長期生活在水中,嗜昏睡,夜行性、雜食性。該種喜熱怕冷,25℃時活動狀態(tài)一般;30℃以上時很活躍;20℃時不活動或少活動;15℃時便開始呈麻木狀態(tài);溫度持續(xù)在5-6℃以下時,蟒蛇即死亡。當室溫上升到35℃以上時,不喜活動;在強烈陽光下曝曬過久也會死亡,取食溫度要在25℃以上。
活動情況因季節(jié)不同而異,冬季一般不活動,氣溫回升到25℃以上時,僅中午之后短暫出現。在春、秋季節(jié),日出后活動,夜間少活動。高溫天氣多夜間活動取食,午后常躲藏陰涼處休息。高熱過后開始變得活躍。雨天活動少,刮大風時則進入洞中隱蔽。有群居冬眠的習性,冬眠期約4個月,寒冷地帶約5個月。冬眠大多利用自然洞穴、獸穴及巖窟。
捕食時常慢慢爬行接近獵物,迅速咬住后用身體纏繞致死,并壓扁成長條形,然后分泌唾液,使食物潤滑吞食??沙?0-15千克重的山羊、鹿、麂、豬等動物,常食鼠類、鳥類、爬行類及兩棲類。蟒蛇食量較大,一次可吞食與體重相等重或超過體重的動物。該種消化力強,除獵獲物的獸毛外,皆可消化,但飽食后可數月不食。
蟒蛇捕到獵物,無論其體型大小,都是不經咀嚼方就把獵物吞下。蟒蛇的這種吞食方式主要來源于它們下頜的特殊結構。下頜骨由彼此獨立的兩大部分組成,這兩部分可以交替運動,為了更好的進食,蟒蛇在豎起前身同時,將嘴張大,咬住獵物,然后再閉合上下頜骨,依次讓每個上下頜輪換的運動。如果這時有其他動物來進攻,它便立即將已吞進肚的食物吐出后逃。
該種分布于孟加拉國,柬埔寨,中國(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四川、香港、云南、西藏自治區(qū)),印度尼西亞(巴厘島,爪哇,蘇拉威西島),老撾,緬甸,尼泊爾,泰國,越南。
引進地區(qū):新加坡、美國(佛羅里達州)。
蟒蛇要經過2-3年的生長,性器官才基本發(fā)育成熟,其生殖年齡一般在2.5歲以上。1條雄蟒可先后與數條雌蟒交配。成熟特征為:雄蟒身軀修長,尾部瘦尖 ,生殖孔兩側的鉤長,外露明顯,生殖孔兩側受到按壓可見生殖器官。雌蟒身軀肥胖,尾部稍豐滿,生殖孔兩側的鉤短,不明顯外露,生殖孔兩側受到按壓時不見生殖器官露出。
蟒蛇的交配期一般在3-8月份。蟒蛇發(fā)情時,雌蟒從皮膚和尾基部的腺體分泌出其特征氣味以引誘雄蟒,雄蟒會跟蹤氣味找到雌蟒,相遇后即進行交配活動,交配過程長達1-3小時。交配后,雌蟒開始受精,孕卵約121-140天,此期間不進食。
孵化時間與外界氣溫有關,一般常溫情況下為60 天左右。孵化時雌蟒用身體圍繞成塔狀或帽狀的窩,盤伏在卵堆上,靠節(jié)律性收縮肌肉使體內發(fā)熱。在整個孵化過程中,雌蟒不進食,不爬動。孵化期間雌蟒不能承受驚嚇。卵被連續(xù)孵化55-61天就陸續(xù)破殼,這時卵殼失去韌性,幼蟒會用頭及身體猛烈撞擊并撕咬破殼而出。
蟒蛇產卵時間為3小時左右 , 有時持續(xù)幾天,產卵數8-103枚,卵為白色,每個重100-130克,長7-10厘米, 寬5-6厘米,呈長橢圓形,似鴨蛋大小。產完卵的雌蟒,有護卵習性,一般此時期也不進食,繼續(xù)消耗體內營養(yǎng)。
蟒蛇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易危(VU)。
蟒蛇皮具有極高的商業(yè)價值,可用于樂器的琴膜或鼓皮,也可加工成高檔皮鞋、手提包、錢包等。但正因該種價值較高,而出現較多的販賣、走私蟒蛇皮,而從中牟取暴利的現象,因而導致蟒蛇資源遭受到極度破壞,野外殘存的數量已經非常稀少。現蟒蛇皮采制依靠人工養(yǎng)殖。
《本草綱目》:“蚺蛇膽,味甘、苦、寒,有小毒。主心匿痛,下腹匿瘡,目腫痛?!?/p>
《本草綱目》:“蛇脂綿裹塞耳聾,亦傅腫痛,摩著物,皆透也?!?/p>
《名醫(yī)別錄》:“蟒蛇油,主皮膚風毒、婦人產后腹痛余疾?!?/p>
《名醫(yī)別錄》:“蟒肉味甘,性溫,有小毒。除手足風痛,殺三蟲 , 去死肌,皮膚風毒癘風,疥廯惡瘡。具祛風活絡,殺蟲止癢功效,用于風痹,癱瘓,癘風,疥廯,惡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