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魚(學名:Platax teira),又名神仙魚、天使魚。魚體呈菱形,極側扁,尾鰭后緣平直,背鰭、臀鰭鰭條向后延長,上下對稱,似張開的帆。腹鰭特長,呈絲狀。從側面看像空中飛翔的燕子,故又稱其為燕魚。分布于印度洋非洲東岸、紅海、東至澳大利亞、北至日本以及中國南海、臺灣海峽等海域,屬于暖水性中上層魚類。其多生活于常在海面漂浮物下。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Lohaja。
經過多年的人工改良和雜交繁殖,燕魚有了許多新的種類,根據尾鰭的長短,分為:短尾、中長尾、長尾三大品系;而根據魚體的斑紋、色彩變化又分成好多種類,在國內比較常見的有:白燕魚、黑燕魚、灰燕魚、云石燕魚、半黑燕魚、鴛鴦燕魚、三色燕魚、金頭燕魚、玻璃燕魚、鉆石燕魚、熊貓燕魚、紅眼燕魚等等。
埃及燕,身體花紋像斑馬一樣,黑白相間。埃及燕魚又名橫紋神仙魚,整個體色為淺黃色,分布著4道黑色的橫向條紋, 像斑馬的紋路一樣。其成體可達15厘米長,是神仙魚中體型頗大的一種。
黑燕魚通體烏黑,如果不開啟魚缸燈,根本看不出來魚缸里這個黑色的陰影是一條燕魚,它漆黑的雙鰭像張開的翅膀,如同一只真正的燕子。
玻璃三色燕魚體透明,幾乎能看清內臟。玻璃三色燕魚一般頭頂是金黃色,下顎是黑色,身體為銀白色,接近尾巴的部位錯落著幾個黑色斑點,看起來像是染了墨一樣。它的身體比較透明,能看得清魚的內臟。
白燕,為鱸形目、慈鯛科、神仙魚屬一種淡水魚類。白神仙魚是由原生斯卡神仙魚培育出的人工變種,體色完全變成白色,非常美麗,是經典的傳統(tǒng)觀賞魚類。
燕魚適合水溫:26~32℃。
燕魚水質要求:總硬度(gH):3~6dGH,酸堿度(pH):6.5~7.0。
主要分布于非洲東岸、紅海、錫蘭、印度、馬來西亞、日本、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臺灣島以及中國南海等海域。在中國,燕魚主要產于渤海、黃海和東海,其中以山東沿海產量最多。
燕魚體長12~15厘米,高可達15~20厘米,頭小而尖體側扁,呈菱形。背鰭和臀鰭很長大,挺拔如三角帆,故有小鰭帆魚之稱。從側面看神仙魚游動,如同燕子翱翔,故神仙魚又稱為燕魚。腹鰭已演化成觸須,色白柔軟,長如流蘇。尾柄短,尾鰭后緣平直,上下端略長。胸鰭無色透明,體表基調色為銀白帶黃,腹部銀白,背部淡金黃色,體側各有4條黑色粗紋,第一條穿過眼眶,第二條在背鰭和臀鰭基部前緣第三條從背鰭末端至臀鰭末端,第四條在尾柄基部。眼部黑眼珠外圈虹膜呈紅色,上有一黑色細絨條。
神仙魚性格十分溫和,對水質也沒有什么特殊要求,在弱酸性水質的環(huán)境中可以和絕大多數魚類混合飼養(yǎng),唯一注意的是鯉科的虎皮魚,這些調皮而活潑的小魚經常喜歡啃咬神仙魚的臀鰭和尾鰭,雖然不是致命的攻擊,但是為了保持神仙魚美麗的外形,還是盡量避免將神仙魚和它們一起混合飼養(yǎng)。
(1)覓食習性:神仙魚的飼養(yǎng)水溫一般是控制在24~28℃之間,在這個溫度范圍內,神仙魚的食欲旺盛,生長迅速,它不受外界氣溫變化影響,始終維持在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中。神仙魚的餌料有魚蟲、水蚯蚓、纖蟲、黃粉蟲、小活魚、顆粒飼料等。神仙魚品種繁多,大小懸殊,因此不同品種神仙魚的餌料選擇也不同。對于體長在3~12厘米的神仙魚,其餌料主要以龜蟲為主,以水蚯蚓、紅蟲、黃粉蟲為輔。對于體長在12厘米以上的神仙魚,龜蟲個體小,適口性差,應選擇個體略大的餌料,主要有紅蟲、水蚯蚓、黃粉蟲、小活魚等。神仙魚多數以動物性餌料為主,小型品種也可馴化為以顆粒飼料為主,而以植物性餌料為主的魚類很少。
(2)投餌次數:神仙魚的投餌量應根據魚體大小和數量多少來決定。家庭飼養(yǎng)神仙魚,一般每天只需投餌1~2次,其投餌量以5~10分鐘內吃完為宜。大批量飼養(yǎng)神仙魚時,每天需要投餌2~3次;繁殖時期的種魚,—般每天投餌3~4次。由于神仙魚體型較小,食量有限,每次投餌量以7~8成飽為宜,增加投餌次數叮促使魚類生長迅速。神仙魚的大部分品種,其餌料以龜蟲為主。當餌料以伍蟲為主時,其投餌量控制在10~30分鐘內吃完。當餌料以水蚯蚓為主時,其投餌量控制在5~10分鐘內吃完,每天投餌2~3次,投喂的水蚯蚓要漂洗干凈。當餌料以小魚蝦為主時,原則上應多餐少喂,神仙魚更換新餌料時,投餌量要由少逐漸增多。神仙魚在運輸前,要停餌1~2天。
(1)兌水:兌水是指部分換水這是神仙魚飼養(yǎng)中經常采用的簡便有效的方法。兌水前,先將水族箱內的加熱器、充氣泵、循環(huán)過濾泵等電器的電源關掉,然后用紗布擦凈水族箱四壁玻璃或景物上附生的青苔,待水靜置15分鐘后,水中懸浮物全部沉入缸底,用橡皮管輕輕地吸出底部污物。—般吸出的水量約占總水量的1/4~1/3。然后將備好的同溫度的新水,沿著缸壁緩緩地注入。
(2)換水:換水是指全部更換飼水,它是改變水質的最簡單有效的方法,但換水的工作量較大,尤其是水族箱小有景物時,工序復雜繁瑣。換水前,將水族箱小所有電器的電源切斷,將魚和景物全部取出,放去水。水族箱沖洗干凈后,將景物全部放好,放入新水備用。
燕魚是卵生魚類,繁殖卻比較簡單。仔細觀察配對成功的雙魚,如果肛門附近開始突起,即輸精管、產卵管開始下垂,這是產卵前的征兆,它們會在產卵前選擇一片認為安全的區(qū)域,共同保衛(wèi)領土,驅趕無意間闖入的其他魚類。這片領土可能是一片寬大的水草葉面,也可能是水族箱玻璃的一角……在確定了環(huán)境安全后,雌、雄魚會將產卵區(qū)域啄食干凈,而后雌魚開始產卵,而雄魚在雌魚產卵的同時進行受精。一般情況整個產卵過程將持續(xù)數小時,產卵數量視成魚的大小,一般為400~1000不等。
產卵結束后,雌、雄魚會共同守護魚卵,輪流用胸鰭扇動水流確保受精卵有充足的水溶氧,當某些魚卵因為未受精或被水霉菌感染而發(fā)白、霉變時,它們會立即啄食,確保其他受精卵不受感染,整個維護過程是十分感人的。
經過如此不吃不喝管理后的36小時,仔魚開始孵化,卻依然不會游動,依附于原地靠吸收自身的卵黃素渡過漫長的4~5天開始游離產卵點,攝食體形微小的水蚤為食。此間,雌、雄魚依然膽戰(zhàn)心驚、無微不至地呵護著它們。所以,為了給它們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安全的產卵環(huán)境,最好是在神仙魚出現產卵前的征兆的時候就放入另一做為繁殖用的水族箱中單獨飼養(yǎng),同時用氣泵輔助提供充足的水溶氧,期間不易過強的照明燈光,也不易使它們過度受驚,過度受驚將會導致它們吞食所有已經產出的魚卵。更不用投喂餌料,以免污染水質;尤其是活餌尤為注意!混合在水蚤中的一種劍水蚤可以穿透受精卵的外壁使魚卵孵化率大大降低!
如今對于人工繁殖燕魚已經不是一個謎,對于很多繁殖者來說,已經不采用原始的親魚照看法來繁殖燕魚。
燕魚產卵后會有一部分未受精的魚卵,而這些魚卵往往會因為細菌而變質并污染到受精卵,從而使繁殖失敗。親魚照看法主要是利用親魚吃掉未受精的魚卵,而使受精卵不受污染,而達到繁殖目的。人工繁殖則可利用藥物消毒殺死水中細菌,使未受精卵的變質時間延長,或直接去除未受精卵,使受精卵在發(fā)育過程中避免污染,來達到繁殖目的。該做法好處主要是減少親魚產卵后照看魚卵時的消耗,使親魚更快復產,并避免親魚照看魚卵過程中因為饑餓而誤食魚卵而使繁殖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