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園由掩映于蒼翠之中的韓蘄王祠、神道碑及韓世忠墓組成,其中墓碑之巨大為江南之冠。
韓世忠(1089—1151),字良臣,綏德(今屬陜西)人。南宋抗金名將.因憤于朝廷腐敗,屈膝求和,郁憂而死。宋孝宗即位,追封為蘄王,建筑陵墓、享堂,并書寫碑額“中興佐命定國元勛之碑”。碑文長達1.39萬多字,由趙雄撰文,周必大書寫,碑高3丈。碑石分現(xiàn)尚存石龜一只,高近一人,長約丈余,其鐫刻極為精細。蘄王廟為宋代建造,經(jīng)明清兩代修繕,現(xiàn)在藏書鄉(xiāng)靈巖小學內(nèi)。
被稱為“天下第一碑”的韓世忠神道碑位于韓世忠墓的東側(cè),坐東朝西面對神道。碑的右半部刻“中興佐命定國元勛”幾個大字,為宋孝宗皇帝親書。1939年5月,碑為颶風吹倒,碑石斷裂十余段,龜趺首尾分離。1946年5月,靈巖山妙真和尚邀集地方人士及韓世忠后裔,網(wǎng)羅資金,召工將神道碑斷塊分兩段用水泥等制成混凝土嵌鐵箍膠結(jié),重新豎立于原處,受制于資金與技術手段的局限,這次修整未能將神道碑重立于龜趺之上,重現(xiàn)昔日神碑雄姿。碑原高三丈,現(xiàn)為一丈三尺(4米多)。據(jù)介紹,石碑未倒之前,已進行了拓片,碑刻全文現(xiàn)保存在蘇州市碑刻博物館,此碑石之巨、碑文之長,堪稱“天下之最”,其價值甚至超過了韓世忠墓本身。
1956年,韓世忠墓被省政府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韓世忠墓位于蘇州市吳中區(qū)木瀆鎮(zhèn)靈巖山西南麓,蘇州到靈巖山有專門的旅游車線路游4路,也可以在體育中心乘坐312路公交車至韓世忠墓站,均可以到達。
韓世忠,官居樞密使(相當于副宰相)。公元1130年3月,宋金之間爆發(fā)了著名的黃天蕩水戰(zhàn)(位于今天鎮(zhèn)江的長江江面)。決戰(zhàn)當日,韓世忠及其夫人梁紅玉雙雙披掛上陣,諸將士見狀,無不奮勇爭先,以一敵十。“是役也,兀術兵號十萬,世忠僅八千余人”。韓世忠采納梁紅玉建議,引敵深入黃天蕩死港,圍困金兵主力達48天之久。一時間金國朝野聞韓喪膽,“梁紅玉擂鼓戰(zhàn)金兵”也傳為千古佳話。勝局在望,夫妻倆在戰(zhàn)船倆上拔劍起舞,歌曰:
萬里長江,淘不盡壯懷秋色。漫說秦宮漢帳,瑤臺銀闕,長劍倚天氛霧外,寶光掛日煙塵側(cè)!向星辰拍袖整乾坤,消息歇。龍虎嘯,鳳云泣,千古恨,憑誰說。對山河耿耿,淚沾襟血。汴水夜吹羌管笛,鸞輿步老遼陽幄。把唾壺擊碎,問蟾蜍,圓何缺?
后來秦檜逮岳飛,韓世忠質(zhì)問道:“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韓沒有遭到岳飛那樣的迫害一是因為他曾經(jīng)對宋高宗有救駕平叛之功,皇帝手書“忠勇”二字贈之,故秦檜不能動他。二是韓世忠的軍事才能有限,無力北伐卻自保有余,符合以宋高宗為首的主和派的需要。最終韓世忠的兵權(quán)被奪,退隱在家,空抱救國之心,郁郁而終。
在韓世忠墓園,樹立著一塊石碑,記載了2008年重新墓地的經(jīng)過。碑文如下:
中吳之靈巖,歷為名勝之地也。其山之南有坡嶺懷抱,為障為憑,若幾若椅,左右翊衛(wèi),氣象非常。蘄王韓世忠墓巍然屹立其中焉,距今已八百逾年矣。
韓世忠(一0八九年-一一五一年)字良臣,綏德(今屬陜西?。┤?,我國南宋時期著名抗金將領,民族英雄。卒后追封蘄王,謚號忠武。韓世忠生于北宋哲宗朝,事于北宋徽、欽和南宋趙構(gòu)朝。時值西夏侵擾金兵南下國土淪喪多事之秋。面對外族入侵,韓世忠一西陲布衣,仗劍從戎,金戈鐵馬轉(zhuǎn)戰(zhàn)大江南北,“平全閩,夷江西,翦湖湘,殲苗劉,摧兀術,鏖大儀,拓東海,扦揚楚,震淮陽”。為挽救南宋王朝立下赫赫戰(zhàn)功。
南宋紹興二十一年(一一五一年)八月四日,韓世忠卒。同年十月庚子,朝廷遣敕使徐坤護葬,“大葬于平江府胥臺鄉(xiāng)靈巖山之原”。清道光間筑羅城四十五丈,辟甬道百三十丈。樹拜臺并修碑亭“。然八百多年來,滄桑變幻,戰(zhàn)亂頻仍,風雨幾多。墓地荒,羅城塌,所幸寶城墓冢尚在,未遭劫亂。
2008年來,當?shù)匚奈锊块T多次整修韓墓,惜資金短缺,未能如愿。戊子仲春,蘇城民營企業(yè)家吳炯先生發(fā)愿弘施,捐資六十余萬元。文物部門特邀浙江省古建筑設計研究院按文物規(guī)則編制方案,由江蘇省古典園林建筑有限公司蘇州分公司承建,鳩工修繕,歷時四個月,七月夏告竣。
工程首期乃以舊制恢復了羅城、寶城與墓冢,修整了甬道。墓地遍植松柏,修葺后之墓,廣二十五米,深八十五米。中寶城,周羅城,巋然聳立,氣勢非凡。石砌甬道拾級而上,望柱、欄板分列東西,規(guī)制井然。墓地蒼柏郁郁,林木蒼翠,古墓幽幽,蕭然肅穆,供人瞻之仰之,于以見一代名將之不朽矣。
嗚呼,昔時韓蘄王之豐功光照古今,而今企業(yè)家之善舉實可彰顯。其人其事,古今相際,而功績相輝,同為炎黃子孫之精神也。故特為之記。
二00八年戊子夏
蘇州市吳中區(qū)文物管理委員會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