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餃,這種三河傳統(tǒng)早點歷史悠久。
三河米餃之所以名聲大噪,還與太平天國的青年將領陳玉成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據(jù)傳,陳玉成所率領的軍隊,深受三河老百姓愛戴,百姓都愿給太平軍將士送吃送喝。后來,伴隨著陳玉成及太平軍將士的足跡踏遍了江南江北,“三河米餃”的美名也被傳揚到各地。
米粉、白米蝦、豆腐、肉丁
制餡:白米蝦洗凈、豆腐干切黃豆大小,炒鍋置旺火上,放入熟油燒熱,先將肉丁倒入炒熟,再加入豆腐干丁、蔥末、醬油、精鹽、味精煸炒,緩緩淋入調(diào)稀的淀粉,停攪動,燒開即成餡心。
制皮:將鍋置中火上,放入加鹽的米粉,炒至約60C時,加清水少許,攪拌均勻,燒熟出鍋。將粉團放在案板上稍涼、揉透,做成重約65克的面劑數(shù)個,把面劑揉成圓,用刀壓成直徑10厘米,厚1.7毫米的面皮。成型:左手托皮,包上餡,捏成餃子形狀即成生坯。
炸制:鐵鍋置旺火上,放入菜籽油,燒至七成熱時下入餃子生坯,炸至呈金黃色時,改用中火再炸5分鐘左右,出鍋即成。
剛出鍋的米餃,有點燙嘴,外層餃子皮焦酥松脆,里層的餃子皮軟糯嫩滑,餡有一種獨特的鮮味,口感很好。
秈米粉是用秈型非糯性稻谷制成的米粉。大米蛋白質(zhì)中,含賴氨酸高的堿溶性谷蛋白占80%,賴氨酸含量高于其它谷物。大米蛋白質(zhì)的生物價(BV值)為77,蛋白質(zhì)效用比率(PER值)為2.2,蛋白質(zhì)的可消化性超過90%,均高于其它谷物,因此大米蛋白質(zhì)的營養(yǎng)價值高。
五花肉富含銅,銅是人體健康不可缺少的微量營養(yǎng)素,對于血液、中樞神經(jīng)、免疫系統(tǒng)、腎等內(nèi)臟的發(fā)育和功能有重要影響。富含脂肪,維持體溫和保護內(nèi)臟,提供必需脂肪酸,促進這些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增加飽腹感。含有豐富的優(yōu)質(zhì)蛋白質(zhì)。提供血紅素(有機鐵)和促進鐵吸收的半胱氨酸,能改善缺鐵性貧血。
豬肉與牛肉,性味有所抵觸,不宜同食。羊肝有膻氣,與豬肉共同烹炒,則易生怪味,從烹飪角度講看,亦不相宜。豆類與瘦肉、魚類等葷食中的礦物質(zhì)如鈣、鐵、鋅等結合,會干擾和降低人體對這些元素的吸收。芫荽辛溫,耗氣傷神。豬肉滋膩,助濕熱而生痰。一耗氣,一無補,故二者配食,對身體有損害。
1858年,陳玉成率太平軍與清朝當時的一支重要力量湘軍決戰(zhàn)于三河,并取得了歷史上有名的“三河大捷”。
在三河期間,陳玉成的軍隊軍紀嚴明、愛護百姓,所到之處,秋毫無犯。在太平軍戰(zhàn)斗最艱苦的日子里,三河老百姓家家戶戶都給太平軍將士送吃送喝,其中就有太平軍戰(zhàn)士喜愛的 “三河米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