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河(Ganges River)印地語作 Ganga。梵文天城體:?????,拉丁文注音:Ga?gā,英文:Ganges,意為“從天堂來”。是印度北部的大河,自遠古以來一直是印度教徒的圣河。其大部流程為寬闊、緩慢的水流,流經(jīng)世界上土壤最肥沃和人口最稠密地區(qū)之一。盡管地位重要,但其2510km的長度使其無論以世界標準還是亞洲標準衡量都顯得短了一些。恒河源出喜馬拉雅山南麓加姆爾的甘戈特力(實為塔婆萬草原,說法不同的原因是印度對恒河源頭說主要出于宗教考慮,而不是根據(jù)地理)冰川,全長 2700km,流域面積 106 萬 km2(不包括支流賈木納河及其以上部分);河口處的年平均流量為 2.51 萬 m3/s;其中在印度境內(nèi)長 2071km,流域面積 95 萬 km2,年平均流量為 1.25 萬 m3/s。恒河發(fā)源于喜馬拉雅山脈,注入孟加拉灣,流域面積占印度領(lǐng)土 1/4,養(yǎng)育著高度密集的人口。恒河流經(jīng)恒河平原,這是印度斯坦地區(qū)的中心,亦是從公元前 3 世紀阿育王的王國至 16 世紀建立的蒙兀兒帝國為止一系列文明的搖籃。 恒河大部流程流經(jīng)印度領(lǐng)土,不過其在孟加拉地區(qū)的巨大的恒河三角洲主要位于孟加拉國境內(nèi)。恒河總流向是從北-西北至東南。在三角洲,水流一般南向。
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曾經(jīng)創(chuàng)造了人類歷史上著名的“恒河文明”。恒河這條世界名川,被印度人民尊稱為“圣河”和“印度的母親”。眾多的神話故事和宗教傳說構(gòu)成了恒河兩岸獨特的風土人情。恒河是印度的圣河,歷史悠久,有著濃厚的民俗和文化色彩,即使經(jīng)過千年的文明洗禮,恒河兩岸的人們?nèi)匀槐3种爬系牧曀?。許多自古流傳的神話,使印度人民對恒河母親生起無限的懷想,烙下一個不可磨滅的情結(jié)。這一生中至少要在恒河中沐浴一次,讓圣河洗凈生生世世所有的罪業(yè)。
在印度,大多數(shù)印度教信徒終生懷有 4 大樂趣:敬仰濕婆神、到恒河洗圣水澡并飲用恒河圣水、結(jié)交圣人朋友和居住在瓦拉納西(Varanasi)圣城。恒河用甘甜的乳汁哺育著兩岸人民,加上他們虔誠的宗教信仰,被視為“圣河”,將恒河看做是女神的化身,虔誠地敬仰恒河。據(jù)說是起源于一個傳說故事。古時候,恒河水流湍急、洶涌澎湃,經(jīng)常泛濫成災,毀滅良田,殘害生靈,有個國王為了洗刷先輩的罪孽,請求天上的女神幫助馴服恒河,為人類造福。濕婆神來到喜馬拉雅山下,散開頭發(fā),讓洶涌的河水從自己頭上緩緩流過,灌溉兩岸的田野,兩岸的居民得以安居樂業(yè)。從此,印度教便將恒河奉若神明,敬奉濕婆神和洗圣水澡成為印度教徒的兩大宗教活動。
恒河發(fā)源于中印西藏邊界印度一側(cè)喜馬拉雅山脈南部。其 5 條源流-帕吉勒提河(Bhagirathi)、阿勒格嫩達河(Alaknanda)、曼達基尼河(Mandakini)、道里根加河(Dhauliganga)與品達爾河(Pindar)全發(fā)源于北方邦北部山區(qū)。其中兩條主要源流為阿勒格嫩達河(兩河中較長)與帕吉勒提河,前者發(fā)源于喜馬拉雅山脈楠達德維山(Nanda Devi)迤北約 48km處,后者發(fā)源于喜馬拉雅山脈根戈德里冰川(Gangotri)腳下冰洞,海拔約 3,050m。根戈德里本身是印度教徒的一個朝覲圣地。然而,根戈德里東南約 21km處的高穆克(Gaumukh,東經(jīng)79°5′0.345″,北緯30°55′35.31″)被認為是恒河的真正源頭。
源頭至安拉阿巴德為上游,恒河的兩個較大源頭是阿勒格嫩達河和帕吉勒提河,兩河上游奔騰于喜馬拉雅山間,地勢由 3150m 急降至 300m,急流洶涌。兩河在代沃布勒亞格附近匯合后,才被稱為恒河。當恒河流至安拉阿巴德時,海拔已降至 120m。上游河段以赫爾德瓦爾為界,以上的河段穿過西瓦利克山脈,河床多為巖石,河道狹窄,多急流;以下的河段進入平原,河面變寬為 0.76~3.3km,泥沙淤積,河道兩側(cè)多沼澤和低洼地,雨季常改道。旱季時,流量為 200m3/秒;雨季時,流量達 5680m3/秒。
安拉阿巴德至西孟加拉邦為中游,恒河接納了最大的支流朱木拿河,水量大增,河面變寬,體形彎曲,地勢平坦。旱季時,河寬約 1km;雨季時,河寬為 5~6km。接著氣勢磅礴地流向印度教圣地瓦拉納西,又集納了許多支流,浩浩蕩蕩地奔向下游。
西孟加拉邦以下為下游,入孟加拉國后,恒河被稱為帕德瑪河(意為荷花),分成數(shù)條支流,在達卡西北與布拉馬普特拉河匯合,形成“丫”字形,最后注入孟加拉灣。由于受氣候的影響,雨季時,泛濫成災;旱季時,水量卻供不應求。特別是 1970 年,印度在靠近孟加拉國邊界建成法拉卡水壩,使恒河旱季時流入孟加拉國的水量減少了 3/4,導致兩國原來因為水資源問題而緊張的關(guān)系更加突出。為緩和緊張的關(guān)系,兩國于 1996 年 12 月達成協(xié)議:旱季期間,當恒河的流量在 1980m3/秒以上時,孟加拉國可得到至少約 990m3/秒的流量;當流量低于 1980m3/秒時,孟加拉國將分得流量的一半。
由于恒河平原整個地表地形幾乎沒有差異,恒河流速緩慢。在德里的亞穆納河與孟加拉灣之間,距離近 1609km,落差僅約 213m。恒河-布拉馬普得拉河平原總面積為 77.7 萬 km2。平原沖積層在有些地方厚達 1829m余,但沖積年代可能不超過一萬年。
馬甲藏布 恒河上源支流。又名孔雀河,曾譯為麻楚河。位于西藏西南部普蘭縣境內(nèi)。發(fā)源于喜馬拉雅山脈蘭批雅山口附近的馬羊浦,源頭海拔5400米,向北流至茄勒納布朗瑪不加曲后折向東流,納過拉曲后始稱馬甲藏布,繼續(xù)流經(jīng)普蘭、科迦,于謝爾瓦附近匯入尼泊爾王國,名呼那卡那里河,在梅耳查姆折向南流入印度國境,在巴特那附近匯入恒河。中國境內(nèi)長110千米,平均坡降16.1‰,流域面積3020平方千米,年平均流量為4.2立方米/秒,年均徑流量1.3億立方米。流域內(nèi)有天然牧場和土質(zhì)肥沃的農(nóng)田。
恒河穿過西瓦利山脈后,在古城哈德瓦附近進入平原,與其著名支流朱木拿河結(jié)伴并排而行,流至阿拉哈巴德時聚會一堂,地勢再降至 120m。由于恒河到此已沙多水濁,而朱木拿河水深且清,結(jié)果褐色的恒河水與青色的朱木拿河水形成十分明顯的水線,以后逐漸交融混合。恒河接著氣勢磅礴地流向印度宗教圣地瓦臘納西,又集納了許多支流(如哥格拉河、宋河、干達克河、古格里河等),河面寬闊,水流浩蕩地奔向下游。進入孟加拉國后,恒被稱為帕德瑪(意為荷花)河,分成數(shù)條支流,并匯合大拉馬普特拉河,形成“丫”字形,最后注入孟加拉灣。就在這里,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恒河三角洲。它的面積達 56980km2,地勢低平,海拔僅 10m。這里河網(wǎng)密布,土壤肥沃,農(nóng)業(yè)發(fā)達,是南亞次大陸水稻、小麥、玉米、黃麻、甘蔗等重要種植區(qū)。布拉馬普特拉河長約 2900km,水量充沛,河道亦極其穩(wěn)定,上游即雅魯藏布江。恒河河口部分是大片紅樹林和沼澤地,稱“松達班”,梵文意為“芳林”。
恒河-亞穆納河地區(qū)曾經(jīng)森林密布;史實記載在 16 世紀,可在當?shù)孬C到野象、水牛、野牛、犀、獅和虎。多數(shù)原有自然植被已從整個恒河流域消失,土地被強化耕種以滿足總是在增長中的人口的需要。僅在孫德爾本斯三角洲地區(qū)還可以發(fā)現(xiàn)有一些孟加拉虎、鱷和沼澤鹿。所有河流,特別是在三角洲地區(qū),魚類均十分豐富,它是三角洲居民食物的重要組成部分。
恒河流域人民在種族上屬于混合來源。在流域的西部和中部,他們原為雅利安人的后裔。后來,突厥人、蒙古人、阿富汗人、波斯人與阿拉伯人從西面到來,與他們混合起來。在東部和南部,主要是在孟加拉地區(qū),藏人、緬甸人和各種山地民族也混合起來。歐洲人來得還要晚些,并沒有怎么定居下來或與他們通婚。
恒河平原在歷史上一直是印度斯坦的中心地帶,是其連續(xù)幾個文明的搖籃?;揭郧暗陌⒂醯蹏闹行臑榘吞啬牵≒atna),在比哈爾橫跨恒河兩岸。偉大的蒙兀兒帝國的中心在恒河流域西緣的德里和阿格拉(Agra)。坎普爾(Kanpur)北面恒河畔的根瑙杰(Kannauj)是 7 世紀中葉囊括北印度大部地區(qū)的戒日王封建帝國的中心。在 12 世紀開始的穆斯林時代,穆斯林的統(tǒng)治不僅擴展到整個恒河平原,而且擴展到整個孟加拉。在三角洲地區(qū)的達卡與穆爾希達巴德(Murshidabad)是穆斯林政權(quán)的中心。
在三角洲,加爾各答及其衛(wèi)星城鎮(zhèn)沿胡格利河兩岸延伸約 80km(50哩),形成印度人口、商業(yè)和工業(yè)集中的最重要地區(qū)之一。
恒河在宗教上的重要性可能超過世界上的任何河流。它從遠古就受到崇敬,今天則被印度教徒視為最神圣的河流。雖然被稱為圣地的印度教徒朝覲之地遍布次大陸,但那些坐落在恒河邊上的圣地具特殊的意義。其中有安拉阿巴德附近恒河與亞穆納河的匯合處,1~3 月間舉辦沐浴節(jié);數(shù)十萬朝圣者沉浸在河中。
加爾各答的胡格利河也被認為是神圣的。恒河朝覲的地方還包括根戈德里及阿勒格嫩達河與帕吉勒提河這兩條源流的匯合處。印度教徒將死者的骨灰撒到河上,相信死者這樣就會直接升天,恒河岸邊的許多地方都建立了焚燒死者的火化場(河邊臺階頂部建立的寺廟)。有的人會特地來到恒河洗清自己自身的罪惡,包括老人,恒河上有老人的尸體也是理所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