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孔橋是古代橋梁建筑的杰作。它位于北京市西郊頤和園內(nèi),是連接昆明湖東岸與南湖島的一座長橋。清乾隆時(1736一1795)建,是園內(nèi)較大的石橋。 橋由17個橋洞組成,長150米,飛跨于東堤和南湖島,狀若長虹臥波。其造型兼有北京盧溝橋、蘇州寶帶橋的特點。橋上石雕極其精美,每個橋欄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態(tài)各異的獅子,大小共544個。兩橋頭還有石雕異獸,十分生動。橋額北面書“靈鼉偃月”,南面書“修蝀凌波”,蘊涵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學術價值和使用價值。
欣賞十七孔橋之美,有四時之美,有晨昏之美,但更重要的是從不同角度去領略,即站在園中各處望橋,和站在橋上望園中各處。比如站在橋上眺望萬壽山,這是十七孔橋的最好鏡頭。扶著漢白玉橋欄,欣賞萬壽山,水波、雕欄、長廊、綠樹、崇閣、黃瓦、青天、白云,渾然一體,如世界上真有“蓬萊仙山”,也不會勝過這里。北京春天多風,在風天站在橋邊,望著昆明湖動蕩的波濤,似乎萬壽山也會浮動起來,一線白石欄桿也成為一條幌動著的珍珠項鏈了。二是站在萬壽山麓看“十七孔橋”,這在庚子前自然是辦不到的,但頤和園開放之后,這便成為游人不可忽略的一個美麗的畫面了。從知春亭一帶,往北,再折而西,沿湖走,隨處都能望到這一臥波長橋,宜晴,宜雨,宜雪,宜月,無時不是靜靜地臥在那里,如果你能坐船在湖中欣賞她,那就更美了。讀者中有誰知道嗎?她是無獨有偶的,她有個“姐姐”,在蘇州“石湖”,“石湖串月”的“杏春橋”,同她的造型一樣,只是沒有她華麗。如果說“十七孔橋”是“宮廷妃子”,那石湖杏春橋該是江村的浣紗女了吧。
公交:在東宮門外、北宮門外和新建宮門外,分別設有多路公共汽車站。人們可以方便地乘車去你想去的地方。各路公共汽車,除332路和375路末班車較晚外,其余車次的末班車大都在晚八點左右收車。需要注意的是,乘客一定要弄清楚:北京頤和園占地面積很大,宮門和公園入口很多。從可以購買門票進入公園的入口而言,有:頤和園正門(東宮門)、新建宮門、南如意門、北宮門、北如意門,以及中央黨校對面新開辟的園門等。 通常,外地游人和不常來的本地游人會從東宮門、北宮門和新建宮門三個入口入園。但是,新建宮門與頤和園東宮門要有近兩公里路程(其間沒有公共汽車),東宮門至北宮門又要有近兩公里路程。如果事前沒說清楚,無論是乘坐公共汽車還是乘坐出租汽車都可能造成雙方之間的不愉快。為此,特將頤和園主要景點和三個主要入口宮門的位置附于一張圖上,請游人先參照我們建議的游覽路線,再選擇好進園的入口。 另外,下面所列的公共汽車中可以換乘地鐵的有:808路、運通106線、717路、817路、374路支線、374路、新建宮門專線、375路、904路、375路支線。
自駕:頤和園在清華和北大向西大約5公里左右,開車較為方便
頤和園依山水,園中昆明湖約占全園面積的四分之三(3/4)。昆明湖中有一座南湖島,是由一座美麗的十七孔橋和岸上相連。 頤和園,原是作為帝王的行宮與游賞花園,面積達290公頃(4350畝),整座園林,以萬壽山上的佛香閣為中心,依不同的地點和地形,配置了殿、堂、樓、閣、廊、亭等等,精致而優(yōu)美。
十七孔橋西連南湖島,東接廓如亭飛跨于東堤和南湖島之間,不但是前往南湖島的通道,而且是湖區(qū)的一個重要景點。橋身長一百五十米,寬八米,由十七個券洞組成,是頤和園內(nèi)較大的一座橋梁。遠遠望去像一道長虹飛跨在碧波之上。十七孔橋上所有匾聯(lián),均為清乾隆皇帝所撰寫。在橋的南端橫聯(lián)上刻有“修蝀凌波”四個字,形容十七孔橋如同一道彩虹,飛架于昆明湖碧波之上。橋的北端橫聯(lián)則有“靈鼉偃月”幾個大字,又把十七孔橋比喻成水中神獸,橫臥水中如半月狀。橋北端的另一副對聯(lián)寫著:“虹臥石梁岸引長風吹不斷,波回蘭漿影翻明月照還望”。此橋的風景,在優(yōu)雅寧靜之夜游賞更加怡人。十七孔橋上石雕極其精美,每個橋欄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態(tài)各異的獅子,大小共五百四十四只。橋兩邊的白石欄桿,共有128根望柱,每根望柱上都雕刻著精美的姿態(tài)各異的石獅,有的母子相抱,有的玩耍嬉鬧,有的你追我趕,有的凝神觀景,個個惟妙惟肖。橋頭各有兩只大水獸,很像麒麟,十分威武。橋的兩頭有四只石刻異獸,形象威猛異常,極為生動。
出文昌閣向南,湖濱小島上即知春亭,因島上遍植桃柳,最早顯春意,故得此名。站立亭中遠眺近望,遠、中、近景一覽無遺,是觀全園景色的最佳地點。岸邊還有元朝宰相耶律楚材祠。再向南行,即可見全園最大的廓如亭,八角重檐,由內(nèi)外三層24根圓柱和16根方柱支撐,獨具特色。該亭如一秤錘,壓在十七孔橋東端,挑起橋西側的重點景區(qū)南湖島。廓如亭旁邊有一銅牛,鑄于1775年,是特有景觀,青銅牛身下是石雕的海浪紋須彌座,表示鎮(zhèn)水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