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亞大部分地區(qū)位于赤道以北和北緯30°以南,除馬爾代夫群島和斯里蘭卡島南部接近赤道,屬熱帶雨林氣候,印度西北部和巴基斯坦南部屬熱帶沙漠氣候外,其它大部分地區(qū)屬熱帶季風氣候。
南亞季風氣候的形成,與冬夏海陸之間的熱力差異、行星風帶的季節(jié)位移以及青藏高原的地形作用等都有密切關系。
根據(jù)季風的進退,一年之中可分涼、熱、雨三季。
12~2月,從大陸吹向海洋的東北季風帶來晴朗、干燥、涼爽的天氣,為涼季。在涼季里氣溫日較差較大,西北部有一定的氣旋雨,半島東岸也有較多的降水。
3~5月,隨著太陽直射點的北移,氣溫迅速增高,氣候炎熱干燥,稱為熱季。德干高原中部氣溫達到35℃,塔爾沙漠的絕對最高溫度曾達50℃以上,有時出現(xiàn)沙暴。
6~9月,由于南亞地區(qū)的持續(xù)高溫,在印度西北部產生熱低壓,強烈地吸引著由東南信風越過赤道偏轉而來的西南季風,從而使西南季風的勢力進一步加強。西南季風經過遼闊溫暖的熱帶海洋,飽含水汽,給南亞大部分地區(qū)帶來豐沛的降水,形成雨季。年降水的90%集中于雨季。雨季來臨的時間,半島西部最早,印度西北部最晚,西南季風的晚來早退是南亞雨量變率大的一個主要原因。
10~11月為雨季末期,氣溫開始逐漸降低,北部一帶的氣壓也逐漸增高,這樣海陸間的氣壓梯度也逐漸變弱,因此西南季風開始退縮,降水隨之減少,很快轉入涼季。
熱帶季風林占有廣大面積,其分布與降水量有密切關系。西高止山西側,東部喜馬拉雅山的南側和阿薩姆地區(qū)以及斯里蘭卡島大部,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為熱帶雨林區(qū);德干高原大部年降水量為1,000~2,000毫米,樹木為了減少熱季的蒸發(fā),形成干季落葉;德干高原內部和印度半島西北部,年降水量在500~1,000毫米之間,多為灌木和草原植被;塔爾沙漠及其周圍,雨量很少,為荒漠和半荒漠,僅生長稀疏草本植物和多刺灌。
印度半島的自然條件良好,耕地面積約占全國土地總面積的60%以上,是最大的天然資源。大部分地區(qū)的居民可以吃到一年兩熟的糧食,東部沿海三角洲地區(qū)可以達到一年三熟。
現(xiàn)代化工業(yè)國家所需要的原料與礦藏資源在半島上也豐富地蘊藏著。其中煤的蘊藏量是世界第八位,鐵的蘊含量居世界第四位,制造各類電器用品所需的云母產量居世界第一位。
植物資源的豐富更不用說,這里擁有熱帶、亞熱帶、溫帶、寒帶高山植物約有3萬多個品種。森林的覆蓋率更是可觀,7400萬公頃的森林面積占全國領土總面積的22%。在全世界人都擔心綠色越來越少的今天,印度人卻可以短時間地放寬心。
東北部有大的煤、鐵產地,重工業(yè)中心;另有錳、金、云母等礦藏。農產品有粟、水稻、棉花、甘蔗等,南部經濟作物和種植園比重增加。
德干高原位于印度半島上,地勢西高東低,平均海拔600~800m,高原東西兩側為高度不大的東高止山和兩高止山,兩山之間的高原面久經侵蝕,支離破碎,多殘丘、地壘和地溝。高原地質年代古老,是寒武紀古陸塊,在第三紀喜馬拉雅運動時,被抬升為一些斷塊臺地、谷地和丘陵經過長期的風化剝蝕作用,地勢比較平坦,利于農耕,在高原地區(qū),因古代有大規(guī)模的玄武巖噴發(fā),經過風化形肥沃的黑土,適宜種植棉,又稱為黑棉土,是印度重要的棉花產區(qū)。
在中南部地區(qū),降水較少,是印度旱作——花生、玉米的產地,高原的東北部是印度的主要礦產區(qū),礦產資源有鐵礦、錳礦、煤、云母等礦。鐵礦石大量出口日本等國家。
印度半島的主體。為波狀起伏的廣大高原,平均海拔450—900米。西高東低,發(fā)源于高原上的各大河流,東流入孟加拉灣,把高原切割破碎,形成大小不一的東西走向的丘陵山地、河谷平原和盆地。高原西部被覆大面積的厚層玄武巖層,風化層保水性能良好,宜于植棉、粟等作物。
南亞印度半島的內陸部分。位于印度南部。屬前寒武紀的古老臺地。海拔600米左右,地勢西高東低,北寬南窄,呈倒三角形從亞洲大陸南伸入印度洋。高原東緣是東高止山脈,西緣是西高止山脈,兩山之間的高原面久經侵蝕,支離破碎,多殘丘、地壘和地溝。西北部約占高原面1/3的廣大地區(qū)為熔巖所覆蓋。屬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其中云母儲量居世界首位。
最值得一提的是,印度半島素有“動物王國”之稱。這里的動物數(shù)量大,分布廣,品種多,有7萬多種。獅子和老虎是印度的國獸,古時候,它們是權和威武的象征,一些帝王就以獅、虎命名。象、牛、猴是印度的圣獸,受到人們的崇敬。
在印度,母牛是最神圣的動物,絕對不允許殺食。神猴哈奴曼則是智慧的象征。大象雖然笨重,但印度人卻把它視為可愛的動物,古時候,大象還是一個兵種,稱為“象兵”參與作戰(zhàn)呢!此外,蛇也是印度人崇拜的動物之一,許多藝人專門以耍蛇賣藝為生??兹甘怯《鹊膰B,受到人們的保護,嚴禁捕殺,也許是因為著名的孔雀王朝之故吧。
之所以成為動物的王國,得力于印度政府為保護動物資源而采取的諸多措施。這些措施已經頗見成效,瀕于滅絕的老虎數(shù)量從不足2000只已增加到今天的3000多只了。
平均海拔600米。東、西緣沿海岸分別縱列著東、西高止山脈 ,兩山之間是海拔約600米的德干高原,外側山麓有狹窄的山前沿海平原,內部分布著許多河流切割而成的河谷盆地和丘陵、山地。西高東低,河流除納巴達河一概東注孟加拉灣。
由古老的花崗巖、片麻巖、片巖等構成的古陸,西部覆有面積52萬平方公里的玄武巖層,風化后宜于植棉。
地質構造和地形具有非常明顯的關系。南部的德干高原,占有印度半島的大部分,是一個龐大的前寒武紀的古陸塊,它是構成次大陸的核心,是岡瓦那古陸的一部分。白堊紀末,在德干高原的西北部曾有大規(guī)模玄武巖溢出,覆蓋面積達40萬平方公里,構成世界上最大的熔巖臺地。
德干高原的地形是一個久經侵蝕的向東北緩傾的大古老地塊,西高止山構成高原的西部邊緣,高度約1,000~1,500米,其西斜面成斷層崖;東高止山構成高原的東部邊緣,高度約500~600米,為低丘狀,沿海有較寬的沿海平原;在德干高原內部多地壘和地溝的地形??傊赂筛咴且粋€古老的、久經侵蝕的、傾動的和被許多河川所切割的準平原殘丘狀地塊。
至于斯里蘭卡島,在地質構造上與印度原為一體,后因??撕{和馬拿爾灣的沉降,才與印度分離。北部是喜馬拉雅山脈南側的一部分山地,這是喜馬拉雅運動的產物。
喜馬拉雅山脈在構造上可分為三帶:北部帶,又名西藏帶或西藏喜馬拉雅帶,是由古生代初期至第三紀的巖層組成;中部帶,又名雪峰喜馬拉雅帶或喜馬拉雅帶,露出巖石主要為花崗巖和片麻巖,現(xiàn)代冰川和雪峰甚多;南部帶又名外帶或山麓喜馬拉雅帶,位于印度大平原與喜馬拉雅山脈之間,主要為低矮山麓,巖層以第三紀沉積巖為主,高度約1,000米。印度大平原是屬于新褶皺山的前淵地帶,其前身為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的一部分,東西長約3,000公里,南北寬約250~300公里,是世界著名的大平原之一。
約在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500年左右,好戰(zhàn)的雅利安人集團已經征服溫迪亞山脈以北的大部分印度領土,而溫迪亞山脈則像一道屏障,將半島部分的印度南方及德干高原與北方恒河及印度河流域隔離開。雅利安人的語言從未在南方流行,南方人至今主要操四種非印歐語言,統(tǒng)稱達羅毗荼語,其中每一種都擁有自己的大量古代文學作品。南方也試圖對迄今名之為“雅利安”的壓迫或影響進行抵制,但實際上南方與“雅利安”北方在宗教、藝術、文學、哲學及其他許多文化領域的雙向密切交流已經持續(xù)了數(shù)千年。印度文化中無疑存在南北差別,但印度文明是南北通用的整體名稱。我們只能推測吠陀時代的南方是什么樣子。偉大的敘事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說,南方及錫蘭棲息著曾經與吠陀英雄戰(zhàn)斗過的野獸和惡魔,這樣說是為了維持對被他們征服的北方人的輕蔑性描述。但是,雖然也可能發(fā)生過戰(zhàn)斗和襲擊,得到大山屏蔽的遙遠南方,除溫迪亞山脈東西兩端近海平原易遭侵擾外,其余部分一直未受雅利安人控制。不過,錫蘭(今斯里蘭卡)在公元前6世紀曾被一群操雅利安語的人從海上侵入并定居,不久后或可能稍早,也遭到過印度南部達羅毗荼人侵略。
印度文明的悠久歷史和輝煌成就表明,印度民族是一個富于創(chuàng)造性的偉大民族。
舊石器時代的印度先民,主要靠狩獵和采集維持生存。他們逐食物之源而遷徙,一般居無定所。后來,他們學會用火燒烤食物,并用動物皮毛和樹葉遮蔽軀體。他們也開始馴服野狗。大約在距今12000~8000年這一期間,印度先民開始種植谷物,馴養(yǎng)家畜,制作陶罐,同時學習縫紉衣服。考古學家們在印度各地,特別是在印度西北部和德干高原,均發(fā)現(xiàn)了大量新石器時代的打磨精致的石制工具。這一事實說明,印度先民的分布已經相當廣泛。印度地域遼闊,物產豐饒,對于遠古人類來說顯然是一片樂土。除了夏季炎熱之外,印度的自然環(huán)境是十分優(yōu)越的。由于自遠古時代起就非常適宜人類生存,印度對不同地區(qū)的人類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從非洲、大洋洲和歐亞大陸,先后有不同的種族侵入或移居印度?,F(xiàn)代印度人,基本上就是這些種族的混血后裔。即使在今天,印度的人種依然相當復雜。因此,印度歷來有人種博物館之稱,也有人類學的天堂之說。西方一些大學的人類學專業(yè),即以印度作為學生進行實習和研究的基地。
印度教徒相信萬物皆有靈魂,死后,其靈魂轉移到新的軀體?,F(xiàn)今,這種觀念基本上做如下理解,即:人可以再生為許多種昆蟲或者動物。因此,奶牛、山羊、小蟲和昆蟲都必須受到尊重。在印度,奶牛為何在供給肉類的動物中受到獨一無二的特別尊崇還是一個謎團。
印度教無需其信奉者大量聚集在廟宇中,其木制的廟宇不是聚會的場所,而是信仰的聲明。教義飽含日常生活和獲得永生的行為規(guī)則,也逐漸強調生命的輪回。這一觀念在為現(xiàn)狀的悲慘祈福的同時,也給信徒灌輸了某種希望。對生活貧困、地位卑微的信徒來說,它提供了一種慰藉,即:一個人如果行善,死后就能得到回報,其靈魂可以進入一個可敬可佩的人的身體;另一方面,死去的人的靈魂在返回塵世的過程中,可能進入一個較小的動物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