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半島(IndoChina Peninsula),亞洲南部三大半島之一,又稱中印半島。位于中國和南亞次大陸之間,西臨孟加拉灣、安達曼海和馬六甲海峽,東臨太平洋的南海,為東亞與群島之間的橋梁。
中南半島包括越南、老撾、柬埔寨、緬甸、泰國五國以及馬來西亞西部、中國云南南部,是世界上國家第二多的半島。面積206.5萬平方千米,占東南亞面積的46%。海岸線長1.17萬千米,多重要港灣。地勢北高南低,多山地和高原。北部是古老高大的撣邦高原,海拔1500~2000米。眾多山脈自南向北呈扇狀延伸,形成撣邦高原及南部山、谷相間分布的地形格局。主要山脈自西向東依次為那加山脈、若開山脈;登勞山脈、他念他翁山脈、比勞克東山;長山山脈。3大山序之間的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湄南河、湄公河、紅河自北向南,洶涌奔騰,源遠流長。河流上游多穿行于撣邦高原,深切的河谷將高原分為數(shù)塊,如伊洛瓦底江與薩爾溫江之間的東緬高原,薩爾溫江與湄公河間的清邁高原,湄公河與紅河之間的老撾高原等,是典型的山河相間,縱列分布。一些河流的中下游河谷平原及各河的河口三角洲為主要農(nóng)業(yè)區(qū)和人口集中區(qū)。中國國內(nèi)缺少中南半島古代諸王朝史專著譯著。國外經(jīng)典學術(shù)著作也不少,可惜沒有被國內(nèi)出版機構(gòu)引進翻譯。
曾是中原王朝的交趾郡、永昌郡、安南都護府及其屬下各正郡(州),以及各羈縻州、云南等處行中書省、三宣六慰、交趾布政使司、舊港宣慰司、安南都統(tǒng)使司等等。
從公元前2世紀起,中國和大夏這兩個亞洲的文明開始進行輾轉(zhuǎn)的貿(mào)易,而這條蜀身毒道上的部落被貿(mào)易影響開始往國家形態(tài)發(fā)展。
西南夷早在漢代,己有中國人經(jīng)過緬北到印度再由印度平原去往大夏,但這些都是負販的賈客。張騫于漢元狩元年(公元前一百二十二年)出使大夏(大抵今日的阿富汗一帶)時所發(fā)現(xiàn)的蜀布及鄧竹杖,就是四川的賈客運售至印度的。這些四川特產(chǎn)怎樣能運售至印度呢?因為在那時,中印與大夏之間,早已有一條經(jīng)過緬北的商業(yè)通道。唐代地理學家賈耽,在其“入四夷路程”內(nèi),亦提及這條經(jīng)過緬北的中國印度大夏通道。新唐書卷四十三下有節(jié)錄。賈耽云:
“自羊直佯(大理)城西至永昌故郡三百里。又西渡怒江至者葛亮城(高黎共山分水嶺上)二百里。又南至樂城(即么些樂城,大抵在盈江附近)二百里。又入騾國境經(jīng)萬公等八部落至悉利城(大約今日的昔 卜 Hsipaw)七百里。又經(jīng)突是城(大約今日的叫棲kyaukse)至騾國千里。又自驟國西度黑山(即今日的欽山chinhills),至東天竺迎摩波國(即今日的高哈提Gauhati)……。
“一路自諸葛亮城西去騰充城(即今日的騰沖)二百里。又西至彌城(約今日的盞西)百里,又西行過山二百里至麗水城(大約是今日的允冒)。乃西渡麗水(伊拉瓦底江)、龍泉水(孟拱河)二百里至安西城(孟拱)。乃西渡彌諾江水(欽敦江Chindwin)千里至大秦婆羅門國。又西渡大嶺三百里至東天竺北界圈沒慮國(亦即前面所述的迦摩波國》......。與驟國往婆羅門路合?!?/p>
漢代賈客經(jīng)過緬北的路途,與賈耽所記的道路,當無極大的差別。
這條中國經(jīng)過緬北到達印度大夏的西南絲綢之路,長期秘密掌握在西南夷商人與宗教僧侶的手中直到唐朝隨著各方交流的加劇才逐漸暴露于世人的目光中。另外,《漢書,地理志》載有中國東南沿海至印度半島的海上絲綢之路:“自日南(越南)障塞、徐聞(廣東),合浦(廣西)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國(蘇門答臘);又船行可四月,有邑盧沒國(緬甸);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諶離國;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盧國。自夫甘都盧國船行可二月馀,有黃支國(印度),有譯長,屬黃門,與應募者俱入海市明珠、壁流離、奇石異物,赍黃金雜繒而往……黃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三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饺漳?今越南中部)、象林(今越南廣南濰川南)界云。黃支之南有已程不國(今斯里蘭卡),漢之譯使自此還矣?!痹谠齑秃胶<夹g(shù)尚不發(fā)達的漢代,船只能夠到達印度東南海岸的黃支國(今印度康契普拉姆)和已程不國(今斯里蘭卡),需要盡量靠近海岸航行,必然經(jīng)停沿海的越南、泰國、緬甸等地。有學者認為,邑盧沒國、諶離國、夫甘都盧國故地都在今緬甸境內(nèi)。
東漢時期,出現(xiàn)了中緬兩國官方交往的記載:《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載,和帝永元六年(94),永呂郡“徼外敦忍乙王莫延慕義,遣使譯獻犀牛、大象”;九年,“徼外蠻及撣國王雍由調(diào)遣重譯奉國珍寶,和帝賜金印紫綬,小君長皆加印綬、錢帛”;安帝永寧元年(120)。撣閏王雍山調(diào)再次‘遣使者詣闕朝賀,獻樂及幻人,能變化吐火,自支解,易牛馬頭。又善跳丸,數(shù)乃至千。自言我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撣國西南通大秦。明年元會,安帝作樂于庭,【封雍由調(diào)為漢大都尉】,賜印綬、金銀、彩繒各有差也。順帝永建六年(131)十二月,撣國再次“遣使貢獻”敦忍乙在永昌郡(今保山)激外,很可能位于今緬甸境內(nèi)。而關(guān)于撣國學者普遍認為其為緬甸古國:如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云:“緬人古朱波也,漢通西南夷后謂之撣,唐謂之驃,宋元謂之緬?!币澮蔡岢?,撣國無疑就是緬甸中北部的SHan StaTes。緬甸多次遣使中國,說明這一時期中緬往來已經(jīng)比較頻繁。《三國志·魏志》也載大秦有“水道通益州永昌郡”?!段郝浴氛f大秦有“水道通益州永昌,故永昌出異物,前世但論有水道,不知有陸道”。?
三國時期,則記載扶南之西南有林陽國,土地平博。緬甸的林陽國去金陳國(即金鄰國)無水道只有車馬行,中國古籍中還提到了商業(yè)發(fā)達的緬甸南部沿海國家頓遜(又作典遜)國。魏晉南北朝后期又出現(xiàn)驃國。
隋唐時期,中緬交往更為密切,據(jù)《隋書·真臘列傳》載,真臘“西有朱江國”,真臘“與參平、朱江二國和親,數(shù)與臨邑、陀桓二國戰(zhàn)爭”。有學者提出,朱江國即魏晉南北朝后期中國典籍中的驃國,陀桓國則位于今緬甸南部土瓦一帶或泰國南部。到唐代時,緬甸驃國日漸強盛,其與唐朝及南詔政權(quán)的關(guān)系非常密切?!杜f唐書》和《新唐書》因此專列《驃國列傳》,開正史為緬甸古國專立列傳之風。特別是《新唐書·驃國列傳》詳細記載了驃國的政治、經(jīng)濟、地理、歷史及與唐朝的往來。據(jù)記載,德宗貞元年間,驃國王雍羌聽聞南詔歸附唐朝,亦思內(nèi)附,南詔王異牟尋聽說后,遣使拜見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韋皋,“請獻夷中歌曲,且令驃國進樂人”。不久,雍羌遣其弟舒難陀率團訪問中國。貞元十八年(802)止正月,鏢國使團到達長安,受到德宗接見。這次使團規(guī)模龐大,隨帶樂工35人,樂器22種,奏曲12種。德宗授舒難陀為太仆卿,遣之歸國。之后,憲宗元和元年(806),要國再次遺使來華。文宗太和六年(832),南詔軍隊劫掠膘國民三千,遷往拓東。宣宗大中十二年(858)鏢國遭獅子國人侵,求救于南詔,南詔王勸豐佑派段宗膀率軍往援。次年擊退獅子國來犯軍隊后,縹國以金佛酬謝,段宗膀率南詔軍隊返回騰越,宗咸通三年(862),膘國又一次遣使唐朝。除鏢國外,唐代史書中還記載有“彌臣國”。德宗貞元二十年(804),彌臣國遣使朝貢,次年四月,唐德宗封其嗣王道勿禮為彌臣國王。文宗太和九年(835),南詔軍隊攻破彌臣國,“劫金銀,擄其族二千人,配麗水淘金”。隨著中緬交往的增多,這一時期中緬印陸路交通出現(xiàn)了兩條路線。一路為自羊苴咩城(大理)經(jīng)永昌、諸葛亮城(龍陵)、樂城(遮放),入鏢國境至天竺(印度),另一路為諸葛亮城經(jīng)騰沖、彌城(屬大理)、麗水、安西,至大秦婆羅門國,又至東天竺和中天竺,最后與縹國往婆羅門路合。另外,樊綽的《蠻書》也記載了從鏢國和彌臣國都城到云南永昌的道里路程以及兩國的政治、經(jīng)濟、地理、風俗習慣等。
宋仁宗慶歷四年,緬甸歷史上出現(xiàn)了第一個統(tǒng)一的封建王朝—蒲甘王朝(1044年—1287年)。據(jù)中國史籍記載,蒲甘王朝曾兩次遣使訪華。第一次是北宋徽宗崇寧五年(1106),蒲甘國遣使入貢,宋徽宗擬用接待注輦國的禮儀接待蒲甘國使臣,尚書省官員奏稱,注輦國為三佛齊附屬之小國,“蒲甘乃大國,不可下視附庸小國。欲如大食、交趾諸國禮”。宋徽宗從之。第二次是南宋高宗紹興六年(1136),蒲甘國“表貢方物”,宋高宗下令“優(yōu)與回賜”。而據(jù)緬甸史籍記載、蒲甘土朝曾兩次到宋朝求取佛牙。第次是王朝奠基者阿奴律陀在位(1044一1 077年)時,親率水陸大軍前往南沼求取佛牙,南詔王緊閉國都大理城門。后來南詔王出城與阿奴律陀相見,阿奴律陀獲贈碧玉佛像,而佛牙則不可得焉。第二次是阿朗悉都在位(1112一1167年)時,再次親往中國迎取佛牙,然“佛牙仍處空中不肯降下”,阿朗悉都只能空手而歸:.隨著雙方交往的增多,中國人對蒲甘王朝的認識進一步加深。除《宋史》專設《蒲甘列傳》外,周去非的《嶺外代答》和趙汝適的《諸蕃志》也有關(guān)于蒲甘國的專條記述。
由于緬甸等國長期為清朝朝貢國,清朝駐英公使曾紀澤曾向英國抗議,但無效。此后,中英兩國開始出現(xiàn)滇緬邊界的領土糾紛。中國駐英公使曾紀澤就曾提出滇緬邊界問題。英國外交大臣克雷向曾紀澤表示,愿意在界務上做一定讓步:第一“將潞江(即怒江、薩爾溫江)以東之地,自云南南界之外起,南抵暹羅北界,西濱潞江,即洋圖所謂薩爾溫江,東抵瀾滄江下游,其中北有南掌國,南有撣人各種,或留為屬國,或收為屬地,悉聽中國之便”;第二,以大金沙江即伊洛瓦底江為兩國“公共之江”;第三,在八莫近處勘明一地,允許中國立埠,“設關(guān)收稅”。(薛福成:《滇緬分界大概情形疏》,《出使奏疏》卷下,第28-29頁。)由于中英雙方在緬甸存祀問題上一直僵持,對英方這一表示,曾紀澤于卸任前只與英國外交部互書節(jié)略存卷。
從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中葉,這個地區(qū)除了泰國保持獨立以外一直都被法國和英國殖民統(tǒng)治。其中老撾、柬埔寨、越南被法國統(tǒng)治,稱為“法屬中南聯(lián)邦”。緬甸、馬來亞、新加坡被英國統(tǒng)治。
1893年法國人建立第一個中南聯(lián)邦,1940年日本占領法屬中南聯(lián)邦,1942年日本占領除泰國外中南半島全境。
1945年二戰(zhàn)結(jié)束后,中南半島的英屬殖民地的獨立較為平和,1948年緬甸獨立、1954年日內(nèi)瓦會議以后,法屬中南聯(lián)邦各國才獲得獨立。
1956年馬來亞自治,1960年美國侵入越南,1963年馬來西亞成立、1965年新加坡自馬來西亞脫離獨立。法屬殖民地則較為艱辛,越南自二次大戰(zhàn)結(jié)束后即展開對法國獨立戰(zhàn)爭,經(jīng)歷多年的越戰(zhàn),1975年美軍撤離,越南統(tǒng)一。
中南半島包括越南、老撾、柬埔寨、緬甸、泰國、中國云南南部及馬來西亞西部,是世界上國家第二多的半島。面積206.5萬平方千米,占東南亞面積的46%。海岸線長1.17萬千米,多重要港灣。
地勢北高南低,多山地和高原。北部是古老高大的撣邦高原,海拔1500-2000米。
眾多山脈自南向北呈扇狀延伸,形成撣邦高原及南部山、谷相間分布的地形格局。主要山脈自西向東依次為那加山脈、若開山脈;登勞山脈、他念他翁山脈、比勞克東山;長山山脈。
中南半島地勢具有三個比較明顯的特征。首先,其地勢大致北高南低,多山地、高原,山川大致南北走向,且山川相間排列,半島地勢猶如掌狀。其次,其地勢久經(jīng)侵蝕而呈準平原狀,喀斯特地形發(fā)育,在第三紀造山運動中,印度馬來地塊亦有隆起和斷裂現(xiàn)象。第三,平原多分布在東南部沿海地區(qū),主要是大河下游面積廣大的沖積平原和三角洲。
中南半島的山脈和高原主要有西部的那加山脈和阿拉干山脈,為向西突出的弓形山脈,大部分海拔在1800米以上,長約1100千米,包括許多平行山脈,是喜馬拉雅山脈向南的延續(xù)部分,并繼續(xù)向南伸展。東部有越、老、柬邊境南北綿延1000多千米的長山山脈,山脈西坡較緩,逐漸過渡到老撾、柬埔寨境內(nèi)的高原,如川壙高原、會芬高原、甘蒙高原和波羅芬高原等;山體東坡較陡,逼近海岸,形成許多峭壁和岬角。中部為中國橫斷山脈向南的延續(xù)部分,在緬泰邊界有登勞山、他念他翁山脈和比勞克東山,向南伸入馬來半島,在緬甸境內(nèi)山體較寬較高,成為東南亞面積最大的高原——撣邦高原,在泰國東部有呵叻高原。
中南半島山地和高原經(jīng)長期侵蝕,大部分山峰呈渾圓形,高原侵蝕面發(fā)育。馬來半島和中南半島一般以克拉地峽為界。在構(gòu)造地勢上馬來半島是印度馬來地塊的一部分,山地位于中部,向東西兩側(cè)降低。中部山地包括八條大致平行的山嶺,縱貫南北,因久經(jīng)侵蝕,故高度不大,出露巖石多為花崗巖、片麻巖和石灰?guī)r,最高峰塔漢山僅2190米。撣邦高原海拔1000-1300米,主要由古生代和中生代的石灰?guī)r層構(gòu)成,并有花 崗巖侵入體。高原面上有許多深切的峽谷和高出地表800-900米的山峰。脊嶺和溝谷交錯,地面侵蝕劇烈,西部有一個南北長達600-700千米的大斷層。泰國東部的呵叻高原,大部分海拔150-300米,由紅色砂巖組成,地勢由西向東傾斜,地而起伏不平。在撣邦高原以及越南和老撾的北部,喀斯特地勢廣布,是著名的風景區(qū)。
那加與若開山脈海拔3000米,長1100千米,是緬甸與印度、孟加拉國之間的天然障壁,山中有些山口為古代民族遷徙的孔道。登勞山、他念他翁山脈與比勞山脈縱貫緬甸與泰國邊境,山中幾個著名的山口是歷史上緬泰之間行軍作戰(zhàn)的要隘。鑾山、當佩亞法山與??才砩娇v貫半島中部,是半島東西兩部分不同景觀的分野。東部的長山山脈(老撾稱富良山脈)海拔一般不足1500米,綿延1000多千米,為越、老、柬3國邊境山脈,橫斷山區(qū)的隘道為南海岸與內(nèi)地湄公河谷交通的捷徑。山間有許多高原,以撣邦、川壙、會芬、甘蒙、波羅芬與多樂高原最著名,在地貌、氣候、歷史、民族、交通與農(nóng)牧業(yè)生產(chǎn)等方面均各具獨特意義。
半島絕大部分位于北緯10°-20°之間,屬典型的熱帶季風氣候。每年3-5月為熱季,冬夏季風均消退,氣候炎熱,月均溫達25-30℃;一年分旱雨兩季,6-10月為雨季,盛行西南季風,降水充沛;11月至次年5月為旱季,盛行東北季風,天氣干燥少雨。氣候特征:全年高溫,降水集中分布在夏季。 熱帶季風氣候分布在南亞和中南半島等地,其特點為全年高溫,最冷月平均溫也在18℃以上,降水與風向有密切關(guān)系,冬季盛行來自大陸的東北風,降水少,夏季盛行來自印度洋的西南風,降水豐沛,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區(qū)為1500-2000毫米,但有些地區(qū)遠多于此數(shù)。 年均降水量受地形影響,在迎風坡達5000毫米,而背風坡則不足2000毫米。個別迎風坡和馬來半島地區(qū)可形成熱帶雨林景觀,少數(shù)內(nèi)部平原和河谷則形成熱帶草原。
主要河流有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湄南河、湄公河、紅河自北向南,洶涌奔騰,源遠流長。
河流上游多穿行于撣邦高原,深切的河谷將高原分為數(shù)塊,如伊洛瓦底江與薩爾溫江之間的東緬高原,薩爾溫江與湄公河間的清邁高原,湄公河與紅河之間的老撾高原等,是典型的山河相間,縱列分布。一些河流的中下游河谷平原及各河的河口三角洲為主要農(nóng)業(yè)區(qū)和人口集中區(qū)。
在山地、高原之間,在南亞大河順地勢自北向南奔流入海,自東向西有紅河、湄公河、湄南河、薩爾溫江和伊洛瓦底江等。這些大河中,流經(jīng)國家最多的河流是湄公河,最后在 越南注入海洋。中南半島三角洲眾多,著名的有湄公河三角洲、伊洛瓦底江三角洲、紅河三角洲和湄南河三角洲。這些三角洲都由大河沖積而成,面積廣大,地勢低平,三角洲上河網(wǎng)密集,多沼澤,向海擴展速度快。
在中南半島伊洛瓦底江下游地區(qū),公元前后已有孟人居住。當時印度人把這一地區(qū)稱為(“蘇瓦納布米”),意即“黃金地”。人們以為印度人進入緬甸,只限于沿海區(qū)域及緬甸中部平原地帶,唯據(jù)4世紀的華陽國志,印度人亦曾沿雷多一帶山區(qū),越過森林山以而進入緬北之通道,深入緬北中緬邊境,因此,緬甸受印度文化之熏陶很深。
正如西方學者所說令人驚奇的是,從公元初午就與中國發(fā)生密切商業(yè)和外交聯(lián)系的緬甸在文化方而受中國之影響卻是無足輕重的。其實這是中國和印度的文化活動對緬甸產(chǎn)生了截然不同的影響的結(jié)果。
中國本土可以稱得上宗教的只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直接系統(tǒng)繼承禮樂祭祀的儒家化的儒教,儒生把儒教當寶貝只肯給不異與中華的地區(qū)或曾為中國部分的地區(qū),堅決不隨便傳播。一種是流傳于民間祭祀的道家化的道教,以前學者認為道教建制(宗教學上指完整而又系統(tǒng)的宗教體系)是在王重陽時期,現(xiàn)在隨著敦煌出土文獻推論是六朝時期,但此時印度諸教基本已經(jīng)傳遍了南亞、中亞、東亞、東南亞等地區(qū)的各部落或國家,再想傳進去就很困難,這是由于宗教滲透的方式進行文化傳播。
中南半島的古代王朝,中心地區(qū)(中央王朝)與邊遠地區(qū)(徼外省、屬國)的關(guān)系是一種松散的“曼茶羅”關(guān)系。這種政治結(jié)構(gòu)是種內(nèi)聚力程度很低的松散結(jié)構(gòu)。
在對早期東南亞政治發(fā)展的文化背景和歷史模式進行考察和研究后 , 美國學者 O· W·沃爾特斯提出了一種 “王圈(Circles of Kings)理論, 或稱為 “曼荼羅(Mandalas)理論” 。沃爾特斯認為 , “王圈政治結(jié)構(gòu)的存在是東南亞早期歷史的一種普遍現(xiàn)象”,“東南亞早期的政治版圖是從史前時期定居人群的網(wǎng)狀組織發(fā)展而來的,并且在歷史記載中呈現(xiàn)一種部分重迭的曼荼羅或王圈的拼揍的狀況。在每一個曼荼羅內(nèi),有一個國王,具有神和宇宙的權(quán)威。他宣稱自己的權(quán)威凌駕于王國內(nèi)名義上降服于他的盟友及封臣的其他統(tǒng)治者之上?!?/p>
“王圈理論”在內(nèi)涵上有兩個基本要點:一是在宗教方面,統(tǒng)治者分享神的權(quán)威,通過宗教儀式使自己神圣化,吸引追隨者;二是在政治方面,“王圈”代表了在一個無固定邊界的地理區(qū)域內(nèi)的一種特殊的、不穩(wěn)定的政治狀況,“王圈”內(nèi)眾多權(quán)力中心靠私人依附關(guān)系而結(jié)成一張“政治效忠網(wǎng)”。在這種情形下,最高統(tǒng)治者的實際角色“不是獨裁者(專制者),而是可影響和能保持和平并能動員許多不同集團(邦國)的斡旋者”。因此,“王圈”統(tǒng)治者的行政控制權(quán)常常僅限于他直接影響下的領土。這使得“王圈”中央王權(quán)的政治影響很少能夠長期持續(xù),常伴隨精神權(quán)威和政治權(quán)力的轉(zhuǎn)移而發(fā)生變化,從而引起政治空間的不斷重組。 ”
東漢時,可能有中國人經(jīng)此道至印度者《后漢書·西域傳》記載有東離國(《魏略》作車離國),都沙奇城(saketa),在大竺東南3000里,列城數(shù)十,皆稱王,后為大月氏所征服。車離即喬薩羅國,在今印度科羅曼德爾(coromandel)沿岸?!段郝浴氛f此國一名禮惟特、一名沛隸王。沛隸是古代居住在恒河三角洲北方的奔那(pundra)人。其南方為孟加(Vanga)人,漢代文獻中寫作盤起,《魏略·西戌傳》稱盤越國,又名漢越王,“在天竺東南數(shù)千里,與益部相近。其人小與中國人等。蜀人賈似至焉?!保欧Q高達--孟加(gauda-bengala)。高達泛指三角洲巴吉拉提河兩岸直到海濱的廣大地區(qū),相當于孟加拉南部地區(qū)。此地除了西北絲路南道越蔥嶺,經(jīng)貴霜至天竺,轉(zhuǎn)向東南恒河流域入??诳芍粒袊髂系貐^(qū)的商人大概也有經(jīng)緬道而至者。中亞、西亞的商人也可以從開伯爾山口進入印度河谷,越過山口后,就是一望無際的大平原以及平原之上的幾百個小邦國,之后貨物由西南夷中轉(zhuǎn)商翻過中緬山區(qū)運送進入巴蜀。
若從東漢的益州(東漢時治所在四川雒縣,中平中移毛綿竹,興平中又移至成都)出發(fā),南行折西,經(jīng)今大理過瀾滄江,到永昌郡(今或南保山),西行過怒江,出高黎貢山至騰沖,再從這里西南行到蒲甘(在今緬甸中部,伊洛瓦底江中游東岸)。由蒲甘沿親敦江而上,經(jīng)胡康河谷由曼尼普爾進入阿薩密,再南下達卡地區(qū)(在今孟加拉國),由此溯恒河而西,從陸路入印度。在印度經(jīng)華氏城(巴特那)、曲女城(開瑙季)到亞穆納河畔的馬士臘,北上五河流域的奢羯羅(今巴基斯坦錫亞爾科特)、塔克西拉(今錫爾卡普),過普爾山口至大夏(今阿富汗),與西北絲綢之路在木鹿(melv,今土庫曼斯坦境內(nèi)的馬里)匯合;除了走陸路完成與西北絲路的連接之外,從緬甸亦可走水路沿伊洛瓦底江順流而下,出孟加拉灣航行到印度。與印度洋航道連接起來?!段郝浴の魅謧鳌酚涊d,大秦國水道通益州永昌郡,當由緬甸海岸登陸而達永昌。《厄立特里業(yè)海航行記》關(guān)于印度東海岸以東地方的描述也可以印證這條路線。英國歷史學家哈威在《緬甸史》中說,公元前2世紀以來,中國以緬甸為商業(yè)通道,“循伊洛瓦底江為一道、循薩爾溫江為一道,尚有一道循彌諾江(chindwinr,今親敦江)經(jīng)曼尼普爾(Mannipur)乘馬需三月乃至阿富汗。商人在其地以中國絲綢等名產(chǎn),換取緬甸的寶石、翡翠、木棉;印度的犀角、象牙和歐洲的黃金等珍品”。
半島上蘊藏大量有色金屬礦藏,其中鉛、鋅、銀、銻、銅、錫、鎢等礦藏均占有重要地位。其他礦藏主要有煤、寶石、巖鹽、石油和天然氣。此外水力資源和森林資源也相當豐富。干季及雨季較分明,半島上的各國均為農(nóng)業(yè)國家,產(chǎn)柚木,橡膠、水稻、甘蔗、油棕、椰油、胡椒等,其中橡膠和油棕產(chǎn)量居世界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