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樓,對老衢州人來說,是一個地理坐標(biāo),是衢城生活的人文記憶,更是城市滄桑演變的一個縮影。
2010年9月,衢州古鐘樓完成全面修復(fù)。作為文化部門的代表,本文作者自始至終參與了古鐘樓的修復(fù)工作。在鐘樓即將迎來全面修復(fù)一周年的日子,本報刊文記錄鐘樓修復(fù)全過程,亦為留存一段難忘的城市歷史。
位于衢州市區(qū)北門街南端十字路口。據(jù)明天啟《衢州府志》卷之七《建置志》記載,鐘樓建于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以條石筑成四門塔式基座,高4.3米,長、寬各12.92米,券門高3.96米,平面呈正方形?;辖ㄓ兄亻苄绞蕉訕情w。樓上懸置大鐘一口,重達3000余斤,由祥符寺僧兼司昏曉。1942年,大鐘被日軍掠去。上世紀(jì)七十年代初,木結(jié)構(gòu)樓閣因年久失修而成危樓,被拆去。目前所見木結(jié)構(gòu)鐘樓系2010年復(fù)建。此鐘樓即為蒲松齡《聊齋志異》“衢州三怪”之一“獨角怪”的出處。
1982年,鐘樓被衢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989年,鐘樓與衢州城墻一并被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鐘樓與衢州城墻一并被國務(wù)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鐘樓為明萬歷年間太守張堯文所建。樓高七丈,在當(dāng)年的衢州城,這巍峨壯觀的鐘樓傲然獨立,雄視三衢,不僅是一處景觀,更重要的是既報警又兼報火警。樓上重達1.5噸的大 鐘,聲音洪亮悠遠(yuǎn)。鐘聲舒緩悠長,報的是晨昏時辰,街巷平安;假如鐘聲急促激越,報的一定是讓人心跳的火光之災(zāi)了。這口鐘不僅聲音渾厚優(yōu)美,在大鐘上還鑄有經(jīng)文、銘詞,及各種精美的花、草、魚、蟲圖案,是一件難得的藝術(shù)品??上г诳谷諔?zhàn)爭期間,這口大鐘被入侵衢城的日軍盜掠,運回日本,從此鐘樓無鐘,鐘聲也隨風(fēng)飄逝。鐘樓現(xiàn)只存基座,由于年久失修,日漸損壞,終于在上個世紀(jì)60年代,上面的鐘樓被拆除。由石頭砌成的樓的基座還頑強地坐落在這繁華的鬧市區(qū),四個寬敞的樓門,分東、南、西、北,四方通暢。有人說它象征著衢州自古就四省通衢。衢州夜靜時,人莫敢獨行。鐘樓上有鬼,頭上一角,象貌獰惡,聞人行聲即下。人弛而奔,鬼亦遂去。然見之則病,且多死者。
1982年,鐘樓被衢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989年,鐘樓與衢州城墻一并被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鐘樓與衢州城墻一并被國務(wù)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