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賢江故居位于浙江長河鎮(zhèn)賢江村。為楊賢江早年居住地,是現(xiàn)代江南民居建筑,故居占地面積277平方米,坐北朝南。面闊五間,左右?guī)扛鲀砷g,為穿斗抬梁結(jié)構(gòu)小平房,平面呈“凹”字形。建筑特色明顯,造型簡樸,保存完好,是典型的慈溪“三北”民居。1997年8月,故居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楊賢江故居是一座造型簡樸的三北農(nóng)村民居。房屋坐北朝南,七檁五柱五開間帶前廊的正屋,東西柱頭山墻連著圍墻,圈成了一個小小的天井。烏瓦粉墻黑柱,麻石鋪地,天井小花壇,檐下七石缸,院子里寧靜而清朗,與這里的主人——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家楊賢江烈士的個性十分吻合。
這從烈士的遺跡可得知:正房廳堂烈士遺像兩側(cè),有其手跡“腳踏一天星斗,手搖萬里江山”。灑脫的字體,骨力內(nèi)蘊,意態(tài)從容忘俗。堂東臥室,一張簡樸的老式單人床,一紅漆剝落、露出灰色木質(zhì)的衣櫥;東廂書房,一書柜、一書桌、一椅和擺在桌上的文房四寶;西廂房陳列室,收藏著烈士遺物——一條舊毛毯和一塊舊懷表,擺放著烈士生前主編的報紙雜志、發(fā)表的文章復印件和后人編集的《楊賢江全集》。
烈士故居的小天井有橘子樹一棵,綠葉素榮,春末夏初,橘花皓潔如霰雪,清香可人。檐前有兩盆栽蘇鐵,樹形古樸,主干粗壯,表面嶙峋,堅硬如鐵,枝葉排列嚴整,尖銳如針,濃綠光潤,形若鳳尾。這分明是烈士一生和他的精神的寫照。
走出懸掛“人民功臣”匾額的故居,回望門楣上方李一氓先生的題額,你對這所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定會探究出更多的東西。
楊賢江出生在慈溪市長河鎮(zhèn)賢江村,并在此度過了青少年時期。此地舊屬余姚,原名七甲村、楊家村,后改稱為江市村。1995年,為紀念楊賢江誕辰100周年,被命名為賢江村。
2004年,長河鎮(zhèn)人民政府對楊賢江故居進行了較大規(guī)模的維修,并在故居西北側(cè)增辟了“楊賢江紀念館”。
長河鎮(zhèn)原屬余姚縣北部,北瀕杭州灣,原是一塊鹽堿荒蕪之地。約在明朝成化年間筑成潮塘后,村民漸聚,在塘上形成集鎮(zhèn),靠海為生。從清代開始,村民以編織草帽為家庭副業(yè),有“十里長街無閑女,家家盡是編帽人”之稱。
楊賢江故居系院落式建筑,由故居建筑主體東西廂房圍合而成,天井寬7.5米。西南角有桂樹一棵。故居院落東南角為如意門面,面南向東,門上有托匾,主體建筑為穿斗式懸山頂。檐口有瓦當,檐下有兩個大缸以防走水。東廂房由門房,儲藏室等組成;西廂房都為客房,整個建筑的木結(jié)構(gòu)略有花紋,但都較簡單。
故居為磚木結(jié)構(gòu)小平房,坐北朝南,七檁五柱五開間帶前廊,東西各有側(cè)房兩間,中央為庭院,平面布局呈凹字形。明間、次間、梢間面寬均為3.6米,進深6.5米,東西側(cè)房通面寬6.8米,進深3.6米,總面積為285平方米。該建筑造型簡樸,保存完好,是典型的三北民居。故居參照楊賢江早年在此生活時的樣式布置:明間為廳堂間,右側(cè)墻壁懸掛1951年余姚縣人民政府贈送給楊賢江家屬的“人民功臣”匾一塊;兩邊次間分別為楊賢江和其父母的起居室;東西梢間為廚房和縫紉間;東西側(cè)房為書房和安放農(nóng)具的雜物間。
楊賢江故居建筑屬當?shù)孛裾酱u木結(jié)構(gòu)小平房,坐北朝南,七檁五柱五開間。明間、次間、稍間面寬均為3.60米,進深6.50米,有檐廊。稍間與東西伸凸柱頭間連貫,平面布局呈凹字形,故居前有一塊約36平方米天井,造形簡樸,保存完好,是典型的慈溪“三北”民居。
烈士故居的小天井有橘子樹一棵,綠葉素榮,春末夏初,橘花皓潔如霰雪,清香可人。檐前有兩盆栽蘇鐵,樹形古樸,主干粗壯,表面嶙峋,堅硬如鐵,枝葉排列嚴整,尖銳如針,濃綠光潤,形若鳳尾。這分明是烈士一生和他的精神的寫照。
2004年重新整修的時候修建了小花園并在大門左側(cè)新建一座房屋,作為紀念館,介紹有關(guān)事跡,陳列著楊賢江的書籍、用品等。
故居按楊賢江早年在此生活的樣式布置,并陳列保存了他的著作、稿件、日記、照片、證件、檔案及其他遺物。這些珍貴的文物資料,生動地展示了楊賢江戰(zhàn)斗的一生及其光輝歷程。
正房廳堂烈士遺像兩側(cè),有其手跡“腳踏一天星斗,手搖萬里江山”。灑脫的字體,骨力內(nèi)蘊,意態(tài)從容忘俗。堂東臥室,一張簡樸的老式單人床,一紅漆剝落、露出灰色木質(zhì)的衣櫥;東廂書房,一書柜、一書桌、一椅和擺在桌上的文房四寶;西廂房陳列室,收藏著烈士遺物——一條舊毛毯和一塊舊懷表,擺放著烈士生前主編的報紙雜志、發(fā)表的文章復印件和后人編集的《楊賢江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