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生煎包外皮底部煎得金黃色,上半部撒了一些芝麻、香蔥。聞起來香香的,咬一口滿嘴湯汁,頗受上海人喜愛。成品面白,軟而松,肉餡鮮嫩,中有鹵汁,咬嚼時有芝麻及蔥香味,以出鍋熱吃為佳。對它的評價是:“皮薄不破又不焦,二分酵頭靠烘烤,鮮餡湯汁滿口來,底厚焦枯是敗品?!辈粌H介紹了生煎饅頭的優(yōu)點,也提醒食客,凡是“底厚焦枯”的可以不買,其至“罷吃”。
上海人管生煎叫“生煎饅頭”,在上海已有上百年的歷史。在上海,經(jīng)營這種風(fēng)味小吃的店鋪遍地都是。皮香肉嫩,后銷聲匿跡,現(xiàn)今知曉的已經(jīng)不多。
100多年前,上海的茶館在供應(yīng)茶水之余,兼營生煎饅頭。后來,人們在不品茶的時候,也想以“茶點心”作為快餐,代替正餐。順應(yīng)人們的飲食需求,生煎饅頭走出茶館,成了“街頭小吃”。隨著需求越來越旺,生煎饅頭的個頭也越來越大,以至由傳統(tǒng)的“一兩四個”變成“一兩一個”。生煎的皮大,餡也大,還包進(jìn)了滾燙的鮮湯。功夫不到家,不可能煎得滴湯不漏;不會吃或心急的人,一口咬下去,很容易被“生煎”里的湯燙著。
隆冬時節(jié),吃上剛出鍋的生煎包,更有利于驅(qū)走寒氣,嚼出香味,吸收營養(yǎng)。包子頂部收口處的黑芝麻,還有開胃健脾、順氣和中、平喘止咳的奇妙作用。
1、主要原料:面皮、肉餡、皮凍、蟹黃干貝植物油、特制料包、其它輔助調(diào)料等。
2、制作生煎包講究三分皮凍、七分肉餡,以下是主要原料制作:
(1)餡料的配方:五花肉末,特制料包,鹽,味精,白糖,冷水,姜末,香油,胡椒粉,老抽少許,熟豬油,皮凍。
(2)皮凍的做法:肉皮,去油去毛,焯水后加入冷水、蔥、姜,大火燒開,用小火煮至皮酥爛。將肉皮、蔥、姜取出,棄蔥、姜不用,肉皮入冷水中浸一下,入絞肉機(jī)絞碎,再放回原湯中重新燒煮,邊煮邊撇去浮沫。當(dāng)湯汁呈稠糊狀時,即可離火,撒上胡椒粉,讓其自然結(jié)凍,后出皮凍。用時入絞肉機(jī)絞成碎末即可。
3.將面粉,酵母,糖,鹽,與水混合揉成發(fā)酵面團(tuán)備用。
4.姜末,蝦米,韭菜,豬肉餡和所有的調(diào)料拌勻成餡,包入面皮中。
5.鍋內(nèi)放油,擺進(jìn)包子,放少許水煎至金黃色,再翻過來煎,直到兩面全為金黃色,裝盤即可。
大師提點:煎包子時要用小火,大火容易造成包子外部燒焦而中間未熟透的現(xiàn)象,加入面粉后要蓋上鍋蓋,這樣更益于包子熟透;生煎包可以煎一面,也可以煎兩面,隨個人喜好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