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池遺址公園,北接大唐芙蓉園,南至秦二世陵遺址,占地面積1500畝。從唐曲江池遺址、秦二世皇帝墓等文物古跡的保護性開發(fā)、城市功能配套和區(qū)域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的角度出發(fā),依托周邊豐富的旅游文化資源和人文傳統(tǒng),恢復性再造曲江南湖、曲江流飲、漢武泉、宜春苑、鳳凰池等歷史文化景觀,再現(xiàn)曲江地區(qū)“青林重復,綠水彌漫”的山水人文格局,構建集生態(tài)環(huán)境重建、觀光休閑娛樂、現(xiàn)代商務會展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城市生態(tài)和娛樂休閑區(qū)。
園區(qū)由張錦秋院士設計規(guī)劃,以曲江池水面為中心,曲江流飲的出口為邊界,分為八大景區(qū):漢武泉景區(qū)、藝術人家景區(qū)、曲江亭景區(qū)、明皇棧橋景區(qū)、閱江樓景區(qū)、煙波島景區(qū)、云韶居景區(qū)、暢觀樓景區(qū)。
沿著唐城墻遺址走到東南角,就是曲江池遺址公園的西入口。舉目遠眺,能看到湖心仙島,波光中依仙島而設的荷廊恰似一朵盛開的水蓮花。若是向更遠處,能望到閱江酒樓在曲江池南岸的柳色掩映中,酒旗招展似乎要引得游人快步,而重重柳堤、香花和池水卻致人流連漫步。性急的游客,這時候也可以直接駕車取曲江池西路直接繞到公園南口進酒樓,然而這未免饕餮了一路由北向南的盛景。
春可以看花,夏可觀柳堤,秋夜賞明月,冬日品雪晴,何必心急,效法盛唐的名士仕女們,且慢慢行品味古今盛衰。憶昔開元盛世時,從城門魚貫而出直奔曲江池畔的香車寶馬川流不息,即使是感傷的詩人仍不得不贊嘆這邊的“夕陽無限好”。今日在唐城曲江看到的曲江遺址公園不負大唐氣象,千畝園林和半園曲水張開懷抱誘人神游昔日的盛世,同時也使古都的公共空間在今日再現(xiàn)。
從入口沿著池岸的環(huán)路向南走,左手邊是浩蕩的池水,右手邊是散布的小丘和樹林。沒走多久,會發(fā)現(xiàn)藏在樹林里的幾座院落,這立刻給人驚喜。疏落的古松、挺拔的銀杏和虬曲的桃樹點綴這派院落,景如其名叫做疏林人家。這是9棟兩層樓的唐式建筑,名字也很別致,以詞牌取名分別叫做:風入松、浣溪沙、浪淘沙、滿庭芳、水調歌頭、臨江仙、念奴嬌、憶秦娥和水龍吟。
在這里能看到秦腔、皮影戲的表演,也能看到鳳翔泥塑的成列。其中有一棟甚至是一個小型博物館,展示著考古發(fā)掘所發(fā)現(xiàn)的曲江遺址,包括從新石器時代直到明清時期的文物,見證了曲江兩千多年的盛衰。
參觀完這些保存著陜西文化遺產(chǎn)的院落,在疏淡幽靜的樹林中漫步,看水鳥在水面上嬉戲,循鳥語而行,不知不覺中即走到了曲江亭。這座兩層樓的仿古亭設于池邊,進入曲江亭,只覺得池面上清風徐來,胸懷暢意。在這里可懷古、可賦詩、可放歌。有時也能見到三五人結伴在這里高吼秦腔,激昂的曲調應和著暖暖日光下的曲江公園,江灘跌水的“嘩嘩”水聲也似乎在回應游園人的舒暢心情。
閱江樓是曲江池邊大高的建筑,總共有地上4層,地下一層,高近28米。外觀仿古的建筑風格使之看似建筑在一層夯土臺基上,實際上它的內部結構設計精致,總面積接近1000平方米?!凹毑莅段鳀|,酒旗搖水風。樓臺在煙梢,鷗鷺下沙中?!痹陂喗瓨强蓱{眺曲江池之景,憑吊大唐昔日的繁華盛世;也可贊嘆與民同樂的山水樓臺,并挑戰(zhàn)詩仙鯨吞千鐘玉山將傾的豪放。閱江樓把觀景樓和酒樓的功能合而為一,使在這里能夠體驗到大唐名士登樓飲酒做賦的情趣。在樓上回首向南看,出了南門就是秦時的御花園宜春園遺址;遠眺曲江池北岸是唐城墻遺址。一時間秦時名園唐時關,如詩如夢如畫。每當夜色降臨,金黃色燈光勾線的閱江人家更加迷人。背襯著黑夜里模糊的山色草木,亮起的閱江人家倒映在池水中,展現(xiàn)出朦朧一線的波光,好像金子撒進了池水,游人如癡如醉如夢回大唐曲江。
島上山坡起伏,與東岸10米高岸相呼應。通過30米長的木橋登島,山路回轉,濱水路暢。島上布置著三處開敞式的園林建筑,供游人流連、休閑,有釣魚臺可供垂釣。島周遍布荷花,以應韓愈“曲江荷花蓋十里”之說。島上還飄逸著不染閑塵的“仙”氣。木橋引渡,此組建筑與山池花木密切組合,荷廊建筑為其重要組成之一。追求一種天然之趣和自然情調,營造出一種優(yōu)雅飄逸的園林景觀。“榭者,借也。借景而成者也。或水邊,或花畔,制亦隨態(tài)。”芙蓉影破歸蘭槳,菱藕香深寫竹橋,正是藕香榭的真實寫照。
云韶居因水循勢而建,也坐落在湖的東岸,地勢高。站在云韶居頂端的上巳廣場上登高遙望,湖景美色盡收眼底。
藝術人家景區(qū)主要由九棟建筑,名稱取自唐詞的“曲牌”,分別是“風入松”、“浣溪沙”、“滿庭芳”、“水調歌頭”、“臨江仙”、“念奴嬌”、“憶秦娥”、“水龍吟”。
免費開放
24小時
四季皆宜,各有特色。
3-5小時
曲江是中國唐代著名的風景區(qū),在唐長安城東南隅,因水流曲折得名。這里在秦代稱州市,秦始皇在此修建離宮“宜春院”。漢武帝時把曲江列入皇家苑圃,并修建離宮稱“宜春苑”,漢代在這里開渠,修“宜春后苑”和“樂游苑”。隋營京城(大興城)時,鑿其地為池。隋文帝稱池為“芙蓉池”,稱苑為“芙蓉園”。唐玄宗時恢復“曲江池”的名稱,而苑仍名“芙蓉園”。據(jù)記載,唐玄宗時引水,經(jīng)黃渠自城外南來注入曲江,且為芙蓉園增建樓閣。芙蓉園占據(jù)城東南角一坊的地段,并突出城外,有圍墻,園內總面積約2.4平方公里。
曲江池,興于秦漢,盛于隋唐,歷時千年,是中國古代風景園林之經(jīng)典。秦代曲江,一片天然池沼,稱為隑洲,建有著名離宮——宜春宮。漢武帝時因其水波浩渺,池岸曲折,“形似廣陵之江”,取名“曲江”。隋代修建大興城,曲江被納入城廓之中,改稱芙蓉池。唐代大規(guī)模營建曲江,鑿黃渠,辟御苑,筑夾城,建大雁塔,修新開門,曲江池成為水域千畝、名冠京華的游賞勝地?!扒黠嫛?、“雁塔題名”、“杏園關宴”、“寒窯故事”等典故傳說,更使曲江池聲名遠播,文脈流長。唐末,曲江池因戰(zhàn)亂宮殿廢圮,池水逐漸干涸,后被墾為田圃,園林盛景幾無所存。公元2007年7月,西安市決定,由曲江新區(qū)投巨資,依照曲江池歷史水系和文物勘探成果,規(guī)劃建設占地1500畝,集歷史文化、文物保護、城市游憩為一體的大型開放式園林生態(tài)工程——曲江池遺址公園。作為西安市重點建設項目,歷時一年,于2008年7月1日建成開放。曲江池遺址公園彰顯秦漢雄風,傳承隋唐源脈,跨原帶隰(xi),湖泊連延,是歷史盛景的完美再現(xiàn),也是西安“皇城復興計劃”的扛鼎之作,被譽為人文西安、古今融合、人與自然和諧的建設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