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長沙話老派(見《湘音撿字》1930年)中聲母有23個,韻母有45個,聲調(diào)6個。都多于普通話(普通話中聲母22個韻母39個,聲調(diào)4個)新派翹舌消失,聲母20個,后鼻音消失,韻母39個。
第二,長沙話沒有北方話中普遍存在的兒化音。
第三,長沙話保留了入聲,這是古漢語的一個明顯特色之一。而入聲在北方話里已基本上消失。例:以下每一對漢字,在普通話里發(fā)音和音調(diào)是相同的,而在長沙方言中音調(diào)是不同的。 “衣”和“一”, “巴”和“八”,“妻”和“七”,“烏”和“屋”,“蔬”和“叔”。在長沙話中,以上每對漢字中的第二個都發(fā)入聲。
第四,古代漢語中的濁音在長沙話中發(fā)不送氣的清音。下列每組字發(fā)音上完全一樣,而只是在聲調(diào)上有區(qū)別: 牌—敗 同—洞 葵—貴 橋—轎 瓷—自 床—狀。
長沙方言特色詞匯(新派發(fā)音)
詞典句式:
詞【張拼】解釋。[例]例句;[近]近義詞;[同]同義詞
傲【ngao2】不錯,好。[例]那咯只手機就還顯得傲些喃。[例]如今哪個當(dāng)官的冒得點路啰?只看他玩得傲不傲。
眙【ci3】理會。[例]她何解不齒人啰?[例]你調(diào)皮啰,冒得那個齒你的喃。
吊【diao3】痞;不一般。[例]X伢子有蠻吊喃,莫去惹(nia)他。[例]咯za主頁做得真的是吊!
嫨【han1】動作慢。[例]哎呀,你就真的是憨喃,我都打回轉(zhuǎn)噠,你還冒搞圓。
勒【le6】逗樂,滑稽。[例]他好樂的,跟他一起做事蠻出味,盡開樂心。[同]勒
磊【lei3】說得人啞口無言。[例]你講得他贏?他一句話就把你磊起噠。[近]撐,挺得壁上
六【lou4】取笑,開玩笑。[例]莫綠我啰,咯za倆個人![近]恬[Tian]。[例]莫抓噠我恬唦!
綿【mien2】欺騙,蒙騙。[例]我們倆繳伙去綿他一下吧?[例]去到老板那里去綿幾石錢來咪一餐唦。
在虛詞系統(tǒng)、語序、句式等方面,長沙話都有自己獨有的特色。下面是幾組和普通話對比的例子,從中可以體會得到其詼諧和韻味:
1. 普通話:我走了以后才聽人說的。
長沙話:我是走著,后背才聽著講的。.
2. 普通話:小王舒舒服服地睡了一覺。
長沙話:小王困著一覺舒服的。
3. 普通話:這事兒可真討厭!
長沙話:個只路徑就有蠻討嫌唻!
4.普通話:你不要和我再提那些舊事,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
長沙話:你莫跟我策些個下萬把年前的路著啰,緊是個講也冇用。
5.普通話:這里沒有人關(guān)心我。
長沙話:個里冇一個人眙起我。
戴斗笠打啵——還隔一橋
釋義:(與所設(shè)想的事物)相距很遠、差得很遠。打啵,親吻;橋,長沙話稱算盤上的檔位叫“橋”,所謂“隔一橋”,即指兩個數(shù)不在同一個檔位上,如個位數(shù)上的“5”和十位數(shù)“46”的“4”就隔一橋,故引申出相隔很遠的意思。
例句:他到單位上來,還連冇好久,就想當(dāng)科長,那只怕是戴斗笠打啵——還隔一橋咧!
附注:清光緒年間徐珂的《清稗類鈔·蘇州方言》收了“戴仔箬帽親嘴”,說是“事有阻隔,不能如愿”的意思,與此熟語類似。
詞匯:喫噠眉毛長三寸
釋義:這個詞語,新長沙人多半會有點陌生。意思是形容食物很臟(詳見附注)。
例句:咯菜邋遢死噠的,喫噠眉毛長三寸咧!/多樂街那家餐館的家伙,那喫得哎?喫噠眉毛長三寸咧!
附注:舊長沙有以垃圾做肥料的習(xí)俗,垃圾越臟越臭則養(yǎng)分越足,越能使植物成長。能使眉毛長三寸,極言其臟。
“喫”與“呷”
“喫”、“吃”、“呷”,三個字歷史都很悠久,就我們所看到的材料,“吃”和“呷”至少在西漢的書中就已出現(xiàn),而“喫”字在《世說新語》中已使用,此書是南朝宋人劉義慶編撰的。
但值得注意的是,“喫”的本義是“食”、“飲”。而“吃”的本義是“說話結(jié)巴”(據(jù)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
但因為,“吃”與“喫”的古音相近,很早就可通用,西漢賈誼的《新書·卷七》“越王之窮,至乎吃山草(越王走投無路的時候,到了以山草為食物的境地)”,就是借“吃”來代替“喫”的。以后這種借用一直保持下來,漢字簡化之后,更將“吃”當(dāng)成“喫”的簡化字,兩個字就沒有區(qū)別了,但有的字典上還注明,“吃”表示“口吃”的時候,舊讀為“ji 陰平”。
而長沙用得很多的“呷”字,《說文解字》的解釋為“吸呷也”,根據(jù)清代段玉裁的解釋,古書上“呷”字只作為一個記音的符號,構(gòu)成“翕呷(衣服張展開)”、“呀呷(波浪一浪蓋過一浪的樣子)”、“喤呷(聲音嘈雜)”三個雙音詞,構(gòu)成雙音詞的兩個字不能拆開解釋,所以“呷”字不能單獨使用,其讀音為“xia陽平”。
老長沙人,平常講話交談,“吃飯”的“吃”,讀“qia 入聲”,這是白讀音(平常講話時的讀音);而如果是課堂上用長沙話朗讀,“吃飯”的“吃”則要讀“qi 入聲”,這是文讀音(讀書或正式場合下的讀音)。比如:長沙傳統(tǒng)花鼓戲《南莊收租》有“你們有谷的人家,五荒六月有谷搬倉,唉,可憐我們種田的,鐮刀上了壁,作田的沒飯吃,哪里有谷熬酒”,劇中所用的熟語“禾鐮子上壁,冒得飯吃”,就有兩種讀法:第一種讀法,是以“吃”的文讀音(讀書等正式場合的讀音)與“壁(bi 入聲)”押韻,韻母和聲調(diào)都相同;第二種讀法,是以“吃”的白讀音(平常講話的讀音)與“壁”押韻。注意,“壁”的讀音也很特殊,讀成“bia入聲”,這是長沙近郊農(nóng)民的一種讀法。長沙市區(qū)的人一般只說第一種形式(bi 入聲)。江西萍鄉(xiāng)方言也有此熟語,說成“禾鐮一上壁,屋里冒飯吃”,“壁 bia”、“ 吃 qia”押韻,但兩字都讀陰平,與長沙方言聲調(diào)有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