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明朝建臺之后,明清兩代歷代官吏和地方紳士,先后在此倡建了“十相祠”、“鳳臺書院”、“文昌祠”、“龍神廟”、“天后宮”、“鎮(zhèn)洪寺”、“魯公祠”、“周公祠”及“奎閣”等十多處景物,但這些景點因年代變遷,多數(shù)蹤跡全無,惟有鳳凰臺、奎閣、天后宮等因風(fēng)景絕妙及人文昌盛之標(biāo)識,屢毀屢建。
鳳凰臺原名老鴉洲,明末潮州知府侯一定登曾多次游覽沙洲,愛其清靜幽雅,同時倍感潮州文風(fēng)鼎盛,風(fēng)物非凡,認(rèn)為這里應(yīng)是傳說中鳳凰棲宿之所,絕不是老鴉投林的地方,遂把原名的“老鴉洲”改為“鳳凰洲”,并于明隆慶二年(1568年)在鳳凰洲筑建一座十余丈高的石臺,命名為“鳳凰臺”。當(dāng)然也有相傳古時鳳凰山上的鳳凰,慕潮州府城“三山一水”景色,常到這江心綠色的沙洲棲息、游玩。自此,這里成為游人徘徊難離的名勝。
交通:乘12公交車在鳳凰洲公園下車,步行可從湘子橋西端沿著韓江堤岸的江邊公園南下,過韓江大橋后東行300多米,仙洲引橋旁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