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瑟港監(jiān)獄的歷史,可以追溯至英國向殖民地流放囚犯的歷史。英國在向澳大利亞流放犯人之前,早已將許多囚犯流放到美洲殖民地,后因美國的獨立戰(zhàn)爭,才被迫終止。此時正逢英國城市人口猛增,社會問題增多,犯罪率上升,監(jiān)獄人滿為患,在這一背景下,他們急需尋找新的囚犯流放地。于是便選擇了早有所謀的澳大利亞。1788年初,英國將第一批736名囚犯用船運抵悉尼港,在澳大利亞建起第一個流放犯人的殖民地。隨之流放的犯人越來越多,地域也不斷擴大。1804年,又將澳大利亞的第一大島——塔斯馬尼亞,作為流放犯人的殖民地,建起多所監(jiān)獄,其中有名的當屬塔斯曼半島的阿瑟港監(jiān)獄。亞瑟港歷史上此處曾作為關(guān)押犯人的場所,是整個澳大利亞19世紀初期黑暗歷史的一部分。
自從范迪門斯地(塔斯曼尼亞州舊稱)被發(fā)現(xiàn)后,少校長官喬治·亞瑟(George Arthur)便被派到霍巴特附近的此處,所以命名為“亞瑟港”。1830年最初時亞瑟港是個伐木場,在1833年-1850年左右,這里成為了英國和愛爾蘭判刑較重的囚犯的關(guān)押所。之所以選中亞瑟港關(guān)押,是因為三面環(huán)水有鯊魚,大陸和亞瑟港交通要道是北部的“鷹脖”地峽(Eaglehawk Isthmus),有看守與狗警衛(wèi)。
然而再危險獄還是有人越,比如馬丁·開司(Martin Cash)就曾經(jīng)和兩個同伴成功越獄。但是更多時候還是倒霉蛋比較多,比如在澳大利亞史上作為笑話講的有一個囚徒“比利”,全名威廉·杭特(William "Billy" Hunt),逃出監(jiān)獄后,搞了張動物皮偽裝成袋鼠蹦蹦跳跳想瞞天過海越過警衛(wèi)線,誰知當時的看守食物不足,看到一只袋鼠跑過來也信以為真,舉槍瞄準想搞點野味,把這個倒霉蛋嚇得屁滾尿流,掀開偽裝舉手投降。
亞瑟港監(jiān)獄還有一座少年監(jiān)獄。一些少年因為偷竊玩具就被送到這里,承擔(dān)繁重的體力勞動。與世界上幾個非常聞名的勞改營一樣,亞瑟港勞改營無論在英國還是在澳大利亞都是黑暗、野蠻和可怕的代名詞??膳碌膽土P大概就是無法逃脫,因為亞瑟港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所以這樣的心理戰(zhàn)也使得很多囚犯實在受不了而故意謀殺其他犯人以求一死。所有的尸體都被船送到亞瑟港外面的一個被稱為“死亡島”(The Island of the Dead)的小島上。一共有1646個墳?zāi)乖诖吮话l(fā)現(xiàn),但只有180個看守和軍人的墳?zāi)贡粯松厦帧?/p>
在1877年,這所監(jiān)獄因為種種原因關(guān)閉,剩余的人都遷往霍巴特,從此隱姓埋名,不愿意跟亞瑟港扯上任何的關(guān)系。1895年和1897年的兩場大火席卷了整個地區(qū),摧毀了剩余建筑。隨后土地則被公開發(fā)售,一座新的城鎮(zhèn)“新城”(New Town)則被建立起來。
從亞瑟港被出售后,澳大利亞政府于1979年接手了此地并著手開發(fā)成旅游景點。1987年此地由塔斯曼尼亞政府財政支持的亞瑟港歷史管理局接管。如今,越來越多的游客每年都來到此地參觀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