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講述了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一群猶太人搭乘一艘船要去耶路撒冷建國,但被敵軍圍困在港口無法出港,經(jīng)過數(shù)小時的絕食抗議與奮斗,他們終于成功離開,回到家園并建立了以色列國。
以色列建國可謂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奇跡,被追殺的、被排擠的、堅韌的、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歷經(jīng)磨難,終歸故土。讓人不禁想起幾十個世紀前,先知摩西帶領(lǐng)被奴役的以色列人,走過沙漠、穿越紅海,走出埃及,去追求自由家園的故事。
電影音樂氣勢磅薄、充滿張力、震撼人心,實為大師級的史詩作品。
這是我的土地,主給予我這片土地; This land is mine, God gave this land to me,
給予我這片勇敢而古老的土地 ; This brave and ancient land to me,
當晨光照亮她的山峰和平原; And when the morning sun reveals her hills and plain
我看到了一片孩子們能自由奔跑的土地; Then I see a land where children can run free
所以執(zhí)起我的手,在這土地上與我同行 So take my hand, and walk this land with me
在這片金色的土地上與我同行; And walk this golden land with me
我雖只是一個人,但當你與我相伴; Though I am just a man, when you are by my side
。。。。。。
以色列人出埃及以前,在埃及經(jīng)受長期的奴役與迫害。迫害最甚的時期被認為是埃及新王國拉美西斯二世(公元前1292~1225)當政的年代。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統(tǒng)治的時期頗長,在位時動用民力大興土木,在尼羅河三角洲建設(shè)皇城,在卡納克(Karnak)大殿建宏偉的圓柱大廳,在孟菲斯(Memphis)樹立巨大雕像與紀念碑等。拉美西斯興建的皇城可能就包括了《出埃及記》一章中所記的積貨城比東與蘭塞?!疤m塞”一名實際就是法老拉美西斯的名字。
拉美西斯二世年逾九十才死去。《出埃及記》記“過了多年埃及王死了,以色列人因作苦工就嘆息哀求……”
很符合這位強迫勞役大興建筑的暴虐的埃及法老拉美西斯的形象。
拉美西斯二世死后,他的兒子梅尼普塔(Merneptah公元前1225~1215)繼位。這時他也是一個年邁老人,國家大大削弱,所控制的屬地不斷發(fā)生起義。
公元前1223年,他還一度出兵鎮(zhèn)壓巴勒斯坦迦南人的叛亂。在他只維持十年的統(tǒng)治期間,他努力要穩(wěn)定動搖的帝國局勢,但是已經(jīng)力不從心,這時出現(xiàn)了被壓迫的以色列人爭取脫離被奴役境地的大好時機。
摩西和亞倫就在這大好的時機中,經(jīng)過艱巨的斗爭而率領(lǐng)被奴役的以色列人出離埃及。如果摩西、亞倫面對面的這位埃及法老就是梅尼普塔。以色列人在進入圣經(jīng)所記的西奈半島之前曾渡過紅海。《出埃及記》第14章記埃及法老的追兵在以色列人渡海之后,全部被淹死于海中。《出埃及記》中的“紅?!币辉~,希伯來文讀作Yam Suph直譯為“蘆葦?!?。由于《七十子希臘文譯本》將Yam Suph譯為“紅海”,于是被沿用了下來(馬丁路德重譯的德文圣經(jīng),改譯為“蘆葦?!保┙袢盏乩砩系募t海全長達1932公里,最寬處402公里,最窄處209公里。而紅海北端,從西奈半島南端處分為兩漢,東為亞喀巴灣(長145公里,寬24公里)西為蘇伊士灣(長200公里,寬29公里)。
原來“蘆葦?!敝傅牡囟渭醇t海西北段的蘇伊士灣以北的湖海地區(qū),今日的蘆葦海地區(qū),地理上可能已有變化。并且在公元1869年開鑿、修通了著名的蘇伊士運河。所以已無法尋索當年渡海之處。以色列人渡海后進入今日的西奈半島。
《出埃及記》上記載有經(jīng)過的各站路程,從名稱上看今日亦已無法確定其精確的地點。
摩西是猶太人民族立國之父,他依靠上帝的力量帶領(lǐng)猶太人逃離埃及,在上帝應(yīng)許之地迦南恢復(fù)本民族民族簡樸、自由的生活并重新建立對上帝的信仰,直到建立猶太人的國家。
在西奈山,他領(lǐng)會了上帝對人世間的律法,把律法傳給了雅各的子孫,一直流傳至今。
隨著年事漸高,便指定約書亞,而不是他過于蒼老、衰弱的哥哥亞倫,做自己的繼承人。然后,摩西登上了位于死海東岸的比斯迦山的頂峰,從那里俯瞰約旦河谷,然后,孤獨地死去,沒有人知道他葬在何處。
沃伊切赫·基拉爾出生于利沃夫(當時屬于波蘭,現(xiàn)屬于烏克蘭),早年在波蘭卡托維茲省立音樂學(xué)院學(xué)習(xí),1955年以最優(yōu)成績畢業(yè)。1955年至1958年間他在克拉科夫省立音樂學(xué)院繼續(xù)學(xué)習(xí),師從鋼琴家和作曲家波萊斯瓦夫·沃伊特維茨。1959年到1960年他在巴黎繼續(xù)深造,師從娜迪亞·布朗熱。
他與潘德列茨基及戈雷茨基一道,屬于60年代波蘭先鋒派運動。他的管弦樂作品《Krzesany》(登山)從1974年開始著名,不過從1970年代中期開始他成為一名著名的電影作曲家,為超過100部波蘭、法國、德國和好萊塢電影配曲,與導(dǎo)演羅曼·波蘭斯基、弗朗西斯·科波拉和珍·康萍等合作。
他還創(chuàng)作交響音樂,室內(nèi)樂和樂器獨奏作品。2001年1月華沙國家愛樂樂團首演了他的作品《Missa pro pace》。 這部作品為了紀念樂團百年華誕而作。同年12月,在梵蒂岡為若望·保祿二世演奏該曲。
他獲得的獎項包括法國莉莉·布朗熱作曲獎(1960年)、波蘭文化和藝術(shù)部獎( 1967年和1976年)、波蘭作曲家聯(lián)盟獎(1975年)、法國路易斯·德呂克獎(1980年)、阿爾弗雷德·Jurzykowski基金會獎(1984年,美國)和波蘭文化基金會獎(2000年)。他為科波拉的恐怖片《吸血驚情四百年》(Bram Stoker's Dracula)的配樂獲得1992年洛杉磯ASCAP獎和舊金山恐怖片最佳配樂獎。
基拉爾的大部分作品都是電影音樂,但其作品也包括數(shù)量雖少卻源源不斷的音樂會作品。2003年后,他開始創(chuàng)作大量音樂會作品。
《出埃及記》是一首鋼琴曲,來自古老的西域,隨著鋼琴師指下奔流著激昂的旋律,我們仿佛聽到那曾經(jīng)的繁華,那曾經(jīng)狂嘶的烈馬、那曾經(jīng)騰然的狼煙、那依然在飛旋的舞步,還有那激奮的羯鼓、肅穆的佛子、緩行的商隊,殘破的驛道,荒涼的古城,七八匹桀驁不遜的野馬,三五杯血紅的酒,以及那連綿不斷的座座城堡……都已被那浩茫茫的大漠洗禮得蒼涼斑駁。倚在白沙與藍天之間,這是怎樣的一幅醉人心魄的畫,令人震撼無聲。更重要的是人心的振奮,自由的向往,誓死不歸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