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古縣城位于太原市晉源區(qū),始建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占地面積約0.8平方公里。城內(nèi)歷史建筑遺存眾多,十字街格局清晰,街巷肌理完善,沿襲了晉陽古城“城池鳳翔余”的古老建筑格局,猶如一只頭北尾南的鳳凰,自古就有“鳳凰城”的美譽,是2500年晉陽古城文脈的延續(xù)。
太原古縣城占地面積0.8平方公里,東西長約1120米,南北寬約670-740米。長墻總長3732米。城墻底座寬13米,上口外寬9.28米、上口內(nèi)寬8米。外墻高13米,內(nèi)墻高12米。有城樓4座,角樓4座,望樓37座,官翅敵樓1座,東南城墻上還有八角魁星閣1座,由豆青色砂巖石條組成,內(nèi)填夯土外包青磚,外圍有護城河環(huán)繞,形成了一個完備的軍事防御系統(tǒng)。城內(nèi)地勢西高東低,北高南低,天然落差13米。東南角較低洼地帶自然形成了一個泉水湖泊---金牛湖。太原古縣城分設(shè)四門---北門、東門、西門、南門,北門外曰“奉宣”、內(nèi)曰“德化”,南門曰“進賢”,東門曰“觀瀾”,西門曰“望翠”;四門門額反映的都是縣城山川水秀,自然風(fēng)光。
太原古縣城十字街是古縣城較為寬敞的街道。東、西、南、北四條大街在縣城中心相交,東西長約1100多米,南北寬約700米,有院落173個、店鋪255家,涵蓋10種業(yè)態(tài)。南街以非遺文創(chuàng)、博物館、展館為主,北街主要是山西的特色小吃,東街是文廟、進士第、縣衙等歷史文化景點,西街則以休閑、休憩為主。整個十字街,融匯了生活配套、非遺文創(chuàng)、餐飲美食、特色零售、酒店民宿等功能。2022年10月,太原古縣城十字街入選山西省省級步行街。
太原縣衙衙門位于古縣城十字街東路北,南向;占地面積約35700平方米,縣衙是封建社會地方行政長官形式職權(quán)場所,也是縣官及吏員、差役辦理公務(wù)之處,是地方權(quán)力的象征。始建于明初,其后歷任多有增修。
布政分司位于縣城東街東端路北,南向;明初,全國各行省改為承宣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形成3個各行其職互不統(tǒng)屬的地方政權(quán)機構(gòu),合稱“三司”。布政司以下設(shè)府、州、縣建置,布政分司,掌管太原縣的民政、財政、和人事。其布局為重疊院落,有廳、堂、樓、閣等許多建筑。
玉帝廟,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坐北朝南,據(jù)說此廟建于明嘉靖至清道光年間,現(xiàn)存主體結(jié)構(gòu)為清代建筑,是供奉玉皇大帝的廟道教宇。如今的玉皇廟由東西兩組院落組成。東組院落為進眾日常生活區(qū),包括東花園、廚院、道院建筑群。西組院落為玉皇廟主院。整個廟宇呈長方形,主院講究中軸對稱,一進院主要是修建的院子,二進院為廟院,主要有戲臺、地藏殿、十二辰殿、十三曜星殿、獻殿、玉皇殿、魯班殿、藥王殿等組成。
太原縣城文廟位于縣城東街中段路北,南向;明朝修建,此后歷經(jīng)增補修繕。文廟歷來是縣學(xué)所在,直至清光緒末年廢除科舉后,縣學(xué)才停,此次修復(fù)也是在原有縣志地方志等基礎(chǔ)上恢復(fù)了縣城文廟的原貌。保留了文廟里的歷史建筑。
太原縣關(guān)帝廟,位于縣城北街中段路西,東向。創(chuàng)建于明嘉靖以前。這里供奉著以“忠、孝、節(jié)、義”著稱的武圣關(guān)羽??谷諔?zhàn)爭初期,前院正殿之南小院,曾是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組織---山西省救國同盟會太原縣分會會址。
城隍廟位于太原古縣城南街之東的城隍廟街,左有奶奶廟,右為梁公祠,其廟南向。在太原縣城舊日的風(fēng)俗中,把城隍神當(dāng)做城市的守護神,原太原縣城里的城隍廟占地規(guī)模較大,約28000平方米??梢姵勤驙斣诿癖娭杏泻芨叩耐托叛龀潭?。據(jù)說太原縣知縣到任時,首先要到城隍廟祭供和夜宿,以得到城隍神的護佑,然后才回縣衙辦公。每年春節(jié)一早,要到城隍廟去燒頭香。
東岳祠,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俗稱東岳廟,又名“泰山廟”,主要供奉“東岳泰山之神”,歷代帝王多加以封號。東岳祠建于明初,有山門、樂樓、鐘鼓二樓、正殿、東西廂房,每年三月二十八當(dāng)?shù)乩习傩斩紩磉@里祭祀。
西面院供奉泰山奶奶,又稱“碧霞元君”,傳說為東岳大帝的女兒,父女倆都居泰山,民間也親切的稱呼她為送子娘娘。
隆恩寺,又名西寺,隆恩寺創(chuàng)建于清道光之前,是一所佛教建筑。分為前后兩個院落。山門,是寺院的正門。一般寺院都有三個門,所以又稱"三門"。象征“三解脫門”,即“空門”、“無相門”、“無作門”。這里的山門有磚雕頭拱、仿瓦頂鋪設(shè)、云形圖案裝飾頗具特色。前院內(nèi)東建鐘樓、西建鼓樓,講求的是晨鐘暮鼓。
王瓊府位于縣城東街路南,東西寬約130米,南北深約120米。占地面積約15600平方米。王瓊是明代太原縣人,歷任成化、弘治、正德、嘉靖4朝,官職戶部、兵部、吏部尚書,為明代“三重臣”之一。王瓊府宅由其父永亨、伯父永壽始建,王瓊顯赫之后又?jǐn)U建。該府宅系由主院和數(shù)座偏院以及花園組成,亭、臺、樓、閣、橋、榭、假山、魚池、奇花異木應(yīng)有盡有,縣城罕有其匹敵者。嘉靖七年,皇帝御書“方岳重寄”匾,賜送太原縣王府懸掛。
記載魁星樓在城上東南隅,六角形,崇三丈,此次重修也是恢復(fù)魁星樓原始建筑面貌,登樓奪魁,《漢書》記載:魁星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主宰文運??菢鞘枪糯迩f里供奉魁星的圣地,讀書人在魁星樓拜魁星。所謂“魁星點狀元”,就是如此。
基督教堂是基督教徒集會以及宣揚教義的地方,據(jù)載,也被稱為太原縣福音堂,民國二年(1913)由挪威教士達亞拿成立福音堂。民國九年(1919),牧師聶爾德與信徒葛秉祿、郝鳳鳴在古城租房三間建立恩神召會典福音堂。由于信教者逐漸增多,便在縣城南街朱家巷購置房產(chǎn)一所,空地三二八畝,修建房屋三十二間分前、中、后三院,西洋式風(fēng)格。
金牛湖公園位于太原縣城東南角,公園用地面積約48000平方米。景觀包括公園綠化、景觀橋梁、園路場地鋪裝及配套工程等,金牛湖公園景觀有:仿古建筑、掬月小院區(qū)、輕舟泊影區(qū)、金牛博物館區(qū)、金牛泉區(qū)、等眾仿古建筑群,以及相關(guān)牌樓、亭、廊、軒、橋等單體建筑,建筑風(fēng)貌具有明清風(fēng)格,優(yōu)雅別致,為市民營造愉悅身心的好去處。
免費入城:太原古縣城景區(qū)實行雙免政策,免費入城,注冊會員免預(yù)約。
太原古縣城緊鄰新晉祠路,距離古城營高速口4.6公里,羅城高速口5.3公里,晉祠高速口6公里,機場20公里,高鐵南站22公里。擁有停車位約6000個,交通便利。
太原公交856、804、905、301、317、79、908、311、318、804支等公交經(jīng)過新晉祠路在晉源站下車可直達太原古縣城。
從各交通樞紐出發(fā)可乘坐的公交線路:
太原火車站:乘坐856路或804路在晉源站下車。
太原南站:乘坐79路在晉源站下車。
下元公交樞紐:乘坐905路在晉源站下車。
太原汽車客運西站:乘坐72路在南中環(huán)新晉祠路口站換乘905路、856路或804路在晉源站下車。
太原古縣城位于太原市晉源區(qū),是全國唯一坐落在省會城市中心區(qū)半小時生活圈內(nèi)的古城類文化旅游項目,與晉祠、天龍山、龍山、蒙山、晉陽湖等景區(qū)連成一片,形成一個晉陽文化旅游系列,同時,發(fā)展具有休閑觀賞、民俗風(fēng)情、游客參與等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化旅游。
公元前497年,晉國公卿趙簡子的家臣董安于在西依懸甕山、東臨汾河地帶據(jù)險筑城,因在晉水之陽,取名晉陽,為晉陽建城之始。公元前453年,趙、韓、魏三家分晉,"春秋五霸"之一晉國解體,晉陽成為"戰(zhàn)國七雄"之一趙國的都城,山西始有"三晉"之稱。
據(jù)《晉陽古城勘察記》載,1961年考古工作者在太原市南的古城營村,發(fā)現(xiàn)了春秋晚期董安于所筑的晉陽古城遺址。當(dāng)時所存的晉陽城南城墻殘長626米,寬30米;西城墻殘長2700米,其中有900米高出地面約7米。從連接現(xiàn)存于地上和地下的城垣遺跡來看,此城的南北長度估計可達4500米左右。經(jīng)過二千五百年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仍能保存如此“完整”,可見當(dāng)年的晉陽城絕對是大邑。
太原古縣城作為古晉陽城的文脈延續(xù),蘊藏著深厚的歷史積淀。從古到今,各種文化在這里碰撞交融,并被傳承下來。如今城內(nèi)遺留的文廟、縣衙、關(guān)帝廟、以及隨處可見的歷史民居建筑等無不彰顯這座古城曾經(jīng)的輝煌。而趙氏與鳳凰落晉陽的故事也就這樣被流傳。
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宋太宗趙光義下令焚毀晉陽城,在晉陽故城北,今太原市小店區(qū)一帶,新筑了平晉縣城,后又選擇在東北方向十余公里的唐明鎮(zhèn),今太原老城區(qū),修筑城墻,興建了太原府城。
明朝初年,平晉縣城被洪水淹溢,山西巡撫和太原知府上報朝廷,請求朝廷重建。經(jīng)核準(zhǔn)后,公元1375年,開始在汾河以西晉陽古城遺址上的南關(guān)村,建立太原縣城。明清兩朝,太原府城和太原縣城并存,具有隸屬關(guān)系。
明太原縣城,東門曰觀瀾,西門曰望翠,北門曰奉宣,南門曰進賢,其中北門朝東開,東西甕城城門都朝南開,南門正南,恰似展翅高飛的鳳凰在空中翱翔,北甕城內(nèi)有兩口水井、恰似鳳凰的一雙眼睛,南門正對關(guān)外的寶華閣,恰似鳳凰的尾羽高高翹起,古城內(nèi)的十字街,恰似鳳凰的腹部高高隆起,時人美其稱為好漢坡、鳳凰腹,故曰鳳凰城,內(nèi)有九街十八巷,設(shè)四門,其中四周城堵51堵,敵臺32座,城高三丈,壕深一丈,周長為3.8公里,不及晉陽古城二十分之一。
“鳳凰城”因其獨特的造型,不規(guī)則的城垣,曲線形成的街型,高低錯落的建筑,而有活城之說;每臨集市、廟會,遠離縣城五里之外,都能聽到里面的叫賣聲。
明太原縣城歷史悠久,人杰地靈,在明清兩朝既有太原府城,又有太原縣城,但行政級別不同,具有隸屬關(guān)系。太原縣城內(nèi)外共有大小寺廟、樓閣、祠堂50余處,如:劉王祠、尹公祠、關(guān)王祠、崇圣祠、節(jié)孝祠、洪侯祠、梁公祠、趙襄子祠等,這些祠堂的存在與形成都是對古晉陽歷史文化傳承有力的佐證。
明正德七年(1512),太原縣河?xùn)|柳林人(今太原市小店區(qū)劉家堡鄉(xiāng)人)王瓊,時任戶部右侍郎兼左僉都御史,因母喪回鄉(xiāng)丁憂。王瓊作為京官,十分關(guān)心家鄉(xiāng)建設(shè)發(fā)展。他主動幫助太原縣知縣白晟、梅寧,新建了四座城門樓、城墻上四個角樓,修繕了殘損的城墻,增強了縣城防御功能,崇墉壯麗甲縣城。明正德十四年(1519),王瓊擢升少師、太子太師、兵部尚書。當(dāng)時邊境地區(qū)很不安寧,瓦剌又有犯境之虞,他倡議太原知縣吳方,增高縣城墻5尺,在夯土城墻頂部,用磚砌起高6尺的垛口。明嘉靖十九年(1540)、二十一年(1542),瓦剌軍兩次突襲太原縣,劫掠富戶財物北去。瓦剌軍雖未攻擊縣城,但山西各府、縣極為震驚,外患已到家門口了。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曾任浙江按察副使的高汝行,去職還鄉(xiāng)。他與王瓊長子王朝立等士紳,帶頭捐資輸款,與時任知縣合作,對縣城城墻進行了增補和加固,并在城垣38處馬面上,新筑敵臺32座。明隆慶二年(1568),知縣王世業(yè)又組織人力,對里城墻增寬1丈、高3丈5尺,雖未砌磚,但夯墻堅實。明萬歷十八年(1590),知縣陳增美用條石筑城基、四座城門洞內(nèi)側(cè)及距地面3尺余的墻體,進行砌護加固。條石來自大井峪石料廠,系僧人妙峰化緣籌資,擬在汾河上建一座石橋,了卻自己一樁心愿。當(dāng)鑿好的條石堆放得和山一樣高的時候,妙峰和尚去世了,知縣方將筑橋的石料,用于縣城城防工程。除此之外,環(huán)城筑女墻,也稱羊馬垣或羊馬城。在城墻外,開挖深3丈、闊10丈的護城壕,在城壕內(nèi)側(cè)廣植柳樹,起到注水后護堤及美化環(huán)境的作用。明崇禎年間,知縣朱萬欽與鄉(xiāng)紳李中馥等,組織動員本邑人士捐款集資,燒制城磚,并用磚砌護了東、西、北三面城墻和城堵,剩下南城垣未包磚。城堵,為城墻凸出部門,因其形狀像馬長而寬的面部,俗稱馬面。明太原縣城建設(shè),因政治因素、經(jīng)濟因素、軍事因素等,斷斷續(xù)續(xù)持續(xù)了200多年,與明王朝共始終。
后因戰(zhàn)亂等原因,明太原縣城的城垣人為損毀殆盡,僅存北城門洞及其甕城門洞和甕城東殘垣一段,遺存西城門洞及其南北兩翼一段殘垣,遺留西北隅城墻殘垣和南門洞西側(cè)的一截殘垣等。
明朝滅亡后,清順治年知縣郜煥元,籌集資金、組織人力,對南城垣及城堵用磚進行了砌護。清朝康熙十七年(1678)至乾隆二十九年(1764),先后對西、北城墻損壞段進行修繕,對護城壕疏浚并植柳。清道光《太原縣志》記載:“乾隆三十三年(1768)七月初三日夜,大雨如注,風(fēng)峪水暴發(fā),浪高數(shù)丈,怒吼如雷,西郊尹公祠、戲樓逐波傾圯,居民廬舍為之一空,壞西城四十余丈。越明年,知縣江二儀始為補葺,七月而工乃竣?!睆那逋纹吣辏?868)三月至光緒元年(1875)四月,縣署先后組織重修垛墻854丈、高4尺5寸,補筑了東南馬道91丈、西南馬道87丈、北馬道32丈、東馬道70丈、南馬道120丈;重修了北城墻外墻長31丈、高3丈1尺,并全部包磚砌護;補碹了東城門石硂一層、補修了四個城門扉16頁,并全部用鐵皮包門;又補修了四周城墻外損毀的基礎(chǔ)共20丈;重建了四個城角角樓共24間、高1丈5尺、深1丈7尺、闊28丈8尺;補修了4座城樓、殘損的外城墻,古城雄姿依舊。
太原老城區(qū)被稱為太原府城,晉源鎮(zhèn)則被稱為太原縣城。民國時期,沿用了1200多年的太原府被撤銷,繼而產(chǎn)生了太原市這一名稱,然而太原縣改名為晉源縣,取意“晉水之源”。
太原古縣城修復(fù)保護工程于2013年開工,由太原市政府啟動修復(fù),太原市龍城發(fā)展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投資興建,建筑面積36萬平方米。距市中心20公里。
2020年已基本完工。游客進入修葺后的景區(qū),就能領(lǐng)略到明清時期太原縣城的歷史風(fēng)貌。順著城墻、歷史遺存、掛牌歷史民居、護城河、金牛湖等景觀游覽一番,更能夠感受這座古老縣城悠久而深厚的歷史文化。
2021年5月1日,始建于1375年的明代太原古縣城歷經(jīng)八年修復(fù)后正式開放,“鳳凰城”開城迎客。
太原縣城為鳳凰城規(guī)劃設(shè)計理念,寓意像一只展翅高飛的鳳凰,東、西門為鳳之雙翼;南門為鳳尾,北門及甕城,為鳳凰的頸和鳳首,甕城中有兩眼水井,為鳳之雙目。鳳凰頸北首東,意寓丹鳳朝陽,吉祥如意。縣城內(nèi)規(guī)劃了9街18巷,主要道路有東、西、南、北4條大街,為中國傳統(tǒng)的棋盤式道路格局。城中央十字街高高隆起,以為鳳凰胸部,因推車載物過十字街吃力,當(dāng)?shù)厝朔Q“好漢坡”。城開四門:東門曰“觀瀾”,甕城外青石匾額“東汾聚秀”;西門曰“望翠”,甕城外青石匾額“西兌金湯”;南門曰“進賢”,甕城門外青石匾額“桐封晉陽”;北門曰“奉宣”,甕城門外青石匾額“古原屏翰”。城門之上有城門樓4座,北城門樓供奉“伏魔大帝”關(guān)羽,坐鎮(zhèn)北方之神位,保一城之平安;東城門樓供奉文昌帝君,期盼文化發(fā)達、科舉考試人才輩出;西城門樓供奉財神,希冀縣城繁榮、百姓富裕;南城門樓供奉藥王,保佑人人健康平安。各類功能建筑,滲透著古人期盼幸福的美好愿景。為上下城行走和城防拉運軍需便利,在四個城門內(nèi)側(cè),修筑了斜坡馬道,使城池功能逐步完善。
2011年,被評為國家歷史文化街區(qū);
2021年,被評為山西省省級旅游休閑街區(qū);
2022年,入選山西首批省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qū)、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qū)、太原古縣城十字街入選山西省省級步行街、山西省級夜經(jīng)濟生活集聚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