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筍凍,起源于福建省泉州市安海,是一種色香味俱佳的特色傳統(tǒng)風味小吃。土筍凍是一種由特有產(chǎn)品加工而成的凍品。相傳發(fā)明人是民族英雄鄭成功,其肉清,味美甘鮮,食用時配上好醬油、永春陳醋、蒜蓉。
制作土筍凍的“黑土蚯”(學名叫可口革囊星蟲(Phascolosoma esculenta),和沙蟲不一樣,沙蟲的學名是方格星蟲),在福建沿海地區(qū)及浙江沿海部分地區(qū)的沿海灘涂均有生產(chǎn)。
這土筍原是野生于沿海江河入海處咸淡水交匯的灘涂上,屬于星蟲動物門動物,學名可口革囊星蟲。它含有膠質(zhì),身長二、三寸,其外形粗陋,顏色黑褐,粗者如食指,細者似稻莖,約有拇指長短,還拖著一條長有一二寸,細如火柴梗、伸縮自如的“尾巴”?!巴凉S凍”就是用它加工而成的凍品。
土筍被從沙子里逮出,先放養(yǎng)一天,以吐清雜物,然后下鍋熬煮,因為這東西像豬皮一樣具有高度的膠原蛋白,所以熬得一鍋粘粘糊糊,盛出來后裝在小碗中,待其自然冷卻之后,就凝固成一小碗“土筍凍”了。它們個個顏色白潤晶瑩剔透,其肉清,味美甘鮮,清香軟嫩,滑溜爽口。配上好醬油、北醋、甜醬、辣醬、芥辣、蒜蓉、海蜇及芫荽、酸白蘿卜絲、辣椒絲、番茄片等就成了色香味俱佳的風味小吃了。
做“土筍凍”其實也很簡單,先把土筍泡在水里,讓它吐出肚里的泥漿,再鋪在石板上碾壓破肚,洗去肚里殘余的泥漿雜質(zhì),然后加水在鍋里猛火旺燒,只需滾沸兩三分鐘就成。經(jīng)過泡、壓、煮三道工序,最后,便是舀起倒入事先備好的模具中冷卻成型。
閩南人有一首用閩南語唱的名叫《哇,土筍凍》的歌曲,歌中唱道:“土筍凍呀土筍凍,好吃真正港(正宗),天腳(底)下,籠(全)都真稀罕,獨獨咱家鄉(xiāng)出這項”。“酸醋芥末芫荽香,雞鴨魚肉阮(我)都無稀罕,特別愛咱家鄉(xiāng)土筍凍,哇,哇,想做土筍凍?!?/p>
但土筍凍可不僅在泉州流行,像廈門、莆田的大街小巷里都有販賣。
我國多種藥典中記載了其食用和藥用價值,星蟲性寒、味甘、咸,具有滋陰降火、清肺補虛、活血強身及補腎養(yǎng)顏等功能,可治療骨蒸潮熱、陰虛盜汗、肺虛喘咳、胸悶痰多以及婦女產(chǎn)后乳汁稀少等癥,對治療肺癆咳嗽、神經(jīng)衰弱、小兒脾虛與腎虧而夜尿頻繁等癥均有效果。
同時星蟲是一種營養(yǎng)豐富,富含蛋白質(zhì)、多種氨基酸和鈣、磷、鐵等微量元素和能夠調(diào)節(jié)大腦功能的牛磺酸多種成分,加上星蟲是一種含有多種氨基酸的高蛋白海產(chǎn)食品,故有“海灘香腸”的美譽,深受泉州地區(qū)及國內(nèi)外消費者青睞。
“山里有冬蟲,海里有星蟲”體現(xiàn)了土筍凍極高的營養(yǎng)價值。所以在土筍凍的源產(chǎn)地的泉州經(jīng)常能看到小孩子吃土筍凍的情景。
烹用前,先把從沙子里逮出的鮮活土筍放養(yǎng)一天,吐清雜物,然后用石槌不斷碾磨,使其滾出全部內(nèi)臟雜物,再放入清水中,將其體內(nèi)泥土漂洗干凈,呈白亮時撈起。取涼井水,與土筍一起熬煮,身上的膠原蛋白溶化入開水中成粘糊狀,盛出分別置入小盞,冷卻后成凍,即為“土筍凍”,放置在冰箱里,凍結后食用。
主料(制20塊)新鮮海土筍500克,精鹽10克。
輔料香醋4克,醬油6克,蒜泥10克,姜絲3克。
用石槌不斷碾磨海土筍,滾出全部內(nèi)臟雜物。把土筍放入清水中,將其體內(nèi)的泥土漂洗干凈,呈白亮時撈起;
鍋置火上,把750克的水和海土筍一起倒入鍋中,放入鹽,熬至沸熟,膠質(zhì)滲出后連湯舀起,分裝在小瓷碗中,靜放在露天過夜,自然冷卻凝成固體物(夏天要放入冰箱才會凝結);
用竹簽挑出,配以陳香醋、醬油、蒜泥、芹菜、姜絲等佐料,即可上席。
晶瑩透明;
鮮嫩脆滑;
清熱補脾潤肺。
煮土筍凍的過程中要經(jīng)常開蓋攪動,煮至土筍膠質(zhì)溶于水為宜;
土筍凍要放入保溫箱內(nèi)并加以冰塊保冰,以免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