鰤魚或五條鰤(學名:Seriola quinqueradiata),又名青甘魚、平安魚、油甘魚,廣東又叫蕃薯仔.分布于臺灣、日本附近海域還有我國南海海域. 鰤魚在日本有100種以上的名字。在臺灣則是被稱為青甘鰺或青甘。
鰤魚是屬於一種溫水性魚類。
鰤魚,中國也叫黃甘魚,是鱸形目鯵科的一種中型海魚,它外觀最大的特點就是黑色眼影和身體上那條貫穿頭尾的黃色帶子。鰤魚肉質(zhì)甜美,脂膏豐腴,口即能融化在舌尖之上,是日料里的頂級食材。
鰤魚對鹽度的適應范圍為16‰-34‰,最宜范圍為20‰-25‰。鰤魚對高鹽度的適應能力較強,對低鹽度的適應能力較差,當鹽度低于16‰時,就會死亡。水溫范圍在20℃-30℃時,魚生長很快,但水溫低于15℃時,則停止生長,當水溫低于10℃時,魚便死亡。
鰤魚是日本富山的名產(chǎn),日本人似乎特別鐘情于鰤魚。在日本,鰤魚從幼魚長到成魚的過程中,其每長大一點,就換一個名字,光是筆者知道的就有7個之多。考其名字的原意,大概是從形體變化而來,諸如:小毛魚、牛頭怪、長得快、鐵頭之類。只有鰤魚長到10公斤以上,才能稱它的正式名字--“出世魚”。日語里“出世”的意思和中國話的“加官進爵”差不多,這大概也是人們喜歡它的理由之一。
鰤魚自春季至夏季由南向北洄游,自秋季至冬季由北往南回游。產(chǎn)卵期在東海區(qū)為2~3月,在日本的九州和四國島周圍海域為3~5月。卵浮性,直徑1.15~1.44毫米,剛孵出的仔魚全長3.5毫米,大量出現(xiàn)在水溫19~21℃和氯度為1.91%~1.93%的水域中。仔魚一般隨著黑潮及其支流向北漂流,并集中在海洋鋒區(qū),常附著在隨波逐流的海藻上。當鰤魚長至15厘米時,離開漂流的海藻,營自由游泳生活。4厘米以下的鰤魚主要攝食哲水蚤之類的橈足類及甲殼動物,隨著生長,開始攝食幼魚和其他小魚類。長至15厘米,則以沙丁魚、鯖、烏賊等為食。鰤魚的壽命為7歲,最大個體為96厘米,體重13公斤。
鰤魚是一種回游魚,兩歲以下只是短距離洄游,但在第三年成為成魚后,便開始長距離的洄游。魚群在秋冬時候,從北海道南下產(chǎn)卵,共分成兩支隊伍,一支從太平洋 沿岸南下,另一支沿著日本海沿岸往東海洄游。第二支所經(jīng)過的日本海秋冬環(huán)境十分惡劣、經(jīng)常波濤洶涌、電閃雷鳴,受到驚嚇的魚兒會吃下足夠食物,然后不再進 食,潛至深海洄游。這一支鰤魚因常常與海浪搏斗,肉質(zhì)緊實,同時為了抵御寒冷,魚身上積累了相當厚的脂肪。因此與第一路南下的鰤魚相比,第二路鰤魚的品質(zhì) 非常高,肉質(zhì)異常甜美,脂膏豐腴,含油量非常大。在此時便被稱作“寒鰤魚”。
鰤魚的主要養(yǎng)殖方式為海水網(wǎng)箱養(yǎng)殖,一般養(yǎng)殖1到2年即應該收獲,這時經(jīng)濟效益最好 目前人工繁殖技術已解決。鰤魚的網(wǎng)箱養(yǎng)殖最早起源于日本。近幾年中國粵、閩、浙幾省沿海陸續(xù)進行鰤魚養(yǎng)殖。養(yǎng)殖周期為2年,5月將苗種放入網(wǎng)箱,養(yǎng)殖密度按每平方水體放養(yǎng)20公斤鰤魚為宜。隨著生長,網(wǎng)衣的網(wǎng)目必須增大,依次為1、1.5、1.7、2.5、4.3和6.O厘米。鰤魚在7~28℃水溫范圍內(nèi)生存,生長的最適水溫為24~26℃。當海水密度因大雨等從1.025降至1.015時,生長會受影響。每天投喂餌料一次。為防投餌過量,每星期可停餌1~2天。隨著生長,每公斤體重需要的餌料量也隨之減少。養(yǎng)殖的第一年,夏季餌料投喂量要大,冬季要少。養(yǎng)殖的第二年,夏季餌料投喂量提高至魚體重的8%,冬季降至其體重的3%~4%。玉筋魚、沙丁魚、貽魚和秋刀魚可作為鰤魚的飼料。投喂的餌料必須新鮮,否則,餌料腐敗、脂肪氧化,鰤魚食后會引起生理上的不正常。投喂的餌料魚必須貯存在零下20℃以下。用凍魚投喂前,必須先解凍。小規(guī)格的餌料魚可以整條投喂,大規(guī)格的先切斷或剁碎再投。餌料系數(shù)8左右。主要病害為諾卡氏菌病,假結(jié)核病、鏈球菌病等。
鰤魚含有豐富的DHA,即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是人腦營養(yǎng)必不可少的高度不飽和脂肪酸。它除了能阻止膽固醇在血管壁上的沉積、預防或減輕動脈粥樣硬化和冠心病的發(fā)生外,更重要的是DHA對大腦細胞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它占了人腦脂肪的10%,對腦神經(jīng)傳導和突觸的生長發(fā)育極為有利。實驗
表明,DHA攝入充分,人腦中的DHA值升高,就能活化大腦神經(jīng)細胞,改善大腦功能,提高判斷能力。毫無疑問,DHA具有十分顯著的健腦益智作用,是青少年增進智力、加強記憶、提高學習能力的必需營養(yǎng)品。鰤魚素有“補腦神品”之譽。而科學家研究表明,DHA只存在于魚類及少數(shù)貝類中,其他食物如大豆、奶油、植物油、豬油、蔬菜及水果等幾乎都不含有DHA。因此從營養(yǎng)和健腦的角度來說,人們要想獲得足夠的DHA,最簡便有效的理想途徑就是多吃鰤魚。
鰤魚,是一種伴隨著成長, 名字不斷變換,價錢也不斷上升的魚種。這種魚在日本有100種以上的名字。日本的鰤魚著名產(chǎn)地是面向日本海的富山灣。
作為回游魚的鰤魚,出生于九州南端溫暖海域,成群結(jié)隊地游往北海道南部海域, 秋季水溫下降時再游回南部海域。第二年冬天, 長成體長1米、體重10公斤的成魚,南下產(chǎn)卵。此時捕撈的鰤魚稱為“寒鰤”,是最美味的。日語中一般把養(yǎng)殖鰤魚(約4公斤重)叫作hamaqi, 以區(qū)別于天然的鰤魚。
在日本全國各地,鰤魚作為與鮭魚齊名的除夕吃的吉利魚而聞名。以縱貫日本中部的大地溝帶為界,因喜好的魚而分成西部的鰤魚文化圈和東部的鮭魚文化圈。在日本關西地區(qū),鰤魚是正月里不可缺少的魚種。尤其在北陸地區(qū),正月里或喜慶之日,餐桌上倘若缺少了鰤魚,那么這個家庭的招待規(guī)格就會成為問題。由此可見,鰤魚在日本人日常生活中占有怎樣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