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德村由烈士村與育德村合并而成,以村內育德小學而命名。育德村位于金雞鄉(xiāng)北側面,國土面積5.26平方公里,轄育德、營門、八大營、木瓜、水頭5個自然村,17個村民小組。陳海公路穿越境內,三華路從南部經(jīng)過。東鄰甫家村,南鄰金雞,西鄰鄭官,北鄰羅寨。
育德古村落整體格局中間高四周低,布局緊湊,有清晰的街巷系統(tǒng)。整體布局秩序井然又富有變化,形成了“山—水—田—村”的生態(tài)格局。
育德村是永昌文化發(fā)祥地,有3500多年前滇西古人在這里生存而留下的新石器文化遺址,公元前109年設不韋縣后,中原漢文化與古哀牢文化在這里滲透交融孕育了永昌文化,是“永子”的發(fā)源地;
育德村是有名的陶器之鄉(xiāng),明洪武年間第一個陶器廠在此建成,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
育德村還是一塊紅色旅游勝地,1949年12月15日,滇西工委在育德建立了保山縣第一個特別黨支部,是保山重要的紅色教育基地。
云南保山市隆陽區(qū)金雞鄉(xiāng)育德村,2013年被列入具有重要保護價值的第二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
追朔育德村根源,發(fā)現(xiàn)早的遺跡便是新石器遺址,位于點將臺后100多米,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金雞的新石器遺址有兩處,一處是村東的鳳棲山遺址,另一處便是將臺寺后的古城坡遺址,其中古城坡遺址的考古價值較高,于上世紀八十年代被,文物部門發(fā)掘。
育德村將臺寺是育德的標志之一,位于育德點將臺后,建于明清時代,因寺前是傳說諸葛亮點兵出征的點將臺而得名,建寺伊始,寺內供奉的是劉、關、張、諸葛孔明和呂凱等人,后因人們對佛法的認同和虔誠,逐漸演變?yōu)榉鸾袒顒訄鏊?/p>
明洪武年間,南京應天府張姓遷徙落籍于此,經(jīng)數(shù)代人屯墾創(chuàng)業(yè),逐漸成為當?shù)匾粋€較大的家族。為了銘記先人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經(jīng)歷,訓示子孫固守家業(yè),族人決定共修祖祠,將創(chuàng)業(yè)經(jīng)過和現(xiàn)有田地疆界刊諸碑石,以垂永久。碑石共兩塊,完整者高197厘米,寬66厘米,碑文為楷書18行、756字,是目前保山境內有關明代漢族移民遷徙情況的重要史料之一。云游網(wǎng)
育德村燒制陶器的歷史,可以從附近新石器遺址的年代算起,明代洪武年間開始了規(guī)模性生產。當時,從南京遷徙而來的張姓善制陶,姬姓善燒窯,董姓為雇工,三姓被指定到粘土豐富的金雞一帶燒制陶器以供軍需。他們把灰白的粘土放在塘里用水浸泡后,牛腳踩踏、人手搓揉,使粘土變成陶泥,再把陶泥放到人力驅動的轉盤上,陶匠巧運雙手,陶泥便成為了罐盆坯子,晾曬后將坯子拿到窯中仔細堆砌,經(jīng)熊熊大火鍛燒三天三夜后,陶器出爐、鏗然有聲。時過境遷,牛踩人搓變成了機器攪拌,人力驅動變成了電機牽引,但所燒制出的陶器依然古樸穩(wěn)重,具有歷史韻味。如今,制陶已成為育德的特色產業(yè),燒制的各類陶器制品收到各地歡迎,走出了國門,走進了緬甸泰國。
“永子圍棋制作技藝”是流傳在古永昌(今保山隆陽區(qū))一帶一種獨特的圍棋制作傳統(tǒng)工藝。這項傳統(tǒng)工藝歷經(jīng)五百多年興衰流變,風雨滄桑,多次瀕臨失傳又被有識之士挖掘尋覓恢復振興,可謂命運多舛,道路坎坷。據(jù)記載,“永子”圍棋制作的創(chuàng)始人為明代嘉靖初年的永昌人李德章?!赌现须s說》有云:“燒棋者以郡癢生李德章為第一,世傳火色不以授人也”。自李德章之后,燒棋之術逐漸演成李氏之家族產業(yè)而代代相傳,到清朝末年失傳之后,永子技藝就被戰(zhàn)亂和動蕩的陰霾所淹沒。1988年保山市博物館的組織成立了“永子”圍棋廠,依照“永子”圍棋傳統(tǒng)的制作工藝,生產出了幾副“永子”圍棋。由于研發(fā)技術不過關,“永子”圍棋廠成立不久就倒閉,被迫停產。后來,以李氏家族后人李國偉為首的一批有識之士,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支持下,經(jīng)過20多年的努力,終于找回失傳百余年的永子煉“丹”技術。
如今的“永子”,每一顆棋子都細糯如玉,體堅而意柔;色澤潤如寶珠,明而不炫。置于棋盤上,黑子黑如鴉青,無任何雜色,對光照視,則透碧玉之澤,邊閃翠環(huán),宛如清潭秋水;而白子呈象牙之色,對光照視,則白如蛋清,潤糯如羊脂美玉,細膩如嬰兒之頰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