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古城是古羅馬的都城,位于今意大利首都羅馬城內(nèi)。得名于傳說中的建城者羅慕洛。文藝復興以后備受西方學術界重視,研究、整理、發(fā)掘工作一直持續(xù)。雖然大部分遺址已埋在現(xiàn)羅馬街區(qū)下,但遺址中心的羅馬廣場及其周圍一帶已辟為國家公園,可供游人觀賞。
羅馬古城包括帕拉蒂諾、卡皮托利、埃斯奎利諾等七個山丘,史稱七丘之城。南北長約6200米,東西寬約3500米,城墻跨河依山曲折起伏,整體呈不規(guī)則狀,像一只蹲伏的雄獅。
羅馬古城包括帕拉蒂諾(Collis Palatinus)、卡皮托利(Collis Capitolinus)、埃斯奎利諾(Collis Esquilinus)、維米納萊(Collis Viminalis)、奎里那萊(Collis Quirinalis)、西里歐(Collis Caelius)、阿文提諾(Collis Aventinus)七個山丘,史稱七丘之城。南北長約6200米,東西寬約3500米,城墻跨河依山曲折起伏,整體呈不規(guī)則狀,像一只蹲伏的雄獅。
古城中心重要地段是羅馬廣場,位居帕拉蒂諾、卡皮托利諾和埃斯奎利諾三丘之間的谷地,建城以后即為居民往來集會的中心。主要場地長約134米 ,寬約63米,到共和國末年廣場四周已遍布神廟、會堂、元老院議事堂和凱旋門、紀念柱等。至帝國時期又不斷擴建裝修,其富麗堂皇居整個帝國之冠。
從凱撒以至各朝皇帝,還不斷在羅馬廣場北面和東面建造以帝王為名的廣場,其中大的是皇帝圖拉真的廣場,由市場、會堂、圖書館、紀念柱和神廟組成,氣象雄偉,建筑精美,代表羅馬建筑的最高水平。在羅馬廣場西南不遠聳立著的角斗場(見羅馬角斗場),采取圓形劇場的形式,內(nèi)部可容5萬觀眾,是古代宏大的劇場建筑。此外,城中還有數(shù)以百計的神廟、劇場、圖書館、體育場、浴場以及規(guī)模宏大的引水道等。
羅馬皇宮則建于帕拉蒂諾山上,后世習稱帕拉蒂諾皇宮,包括大量廳堂、浴室及賽車場、劇場等。這些古跡只存廢墟,惟有萬神殿完整保留下來。它是一座圓形圓頂?shù)纳駨R,前有古典式柱廊,圓頂用天然混凝土,即以火山灰石筑成,是羅馬建筑在結構技術方面的偉大創(chuàng)造。其圓頂高達43米,寬亦相近,氣魄宏偉,結構嚴密,對日后歐洲古典建筑有深遠影響。
公元2~4世紀間,基督教在羅馬流行,但未獲政府承認,信徒遂在城郊地下巖層挖建墓窟,以縱橫交錯的通道置放信徒遺體?,F(xiàn)已發(fā)現(xiàn)地下墓窟43處,墓道總長達480千米 ,墓穴總數(shù)達60萬~80萬個,成為羅馬古城重要古跡之一。這些墓窟存有基督教內(nèi)容的題銘、壁畫和宗教圖簽等,對研究早期基督教歷史和美術有重大意義。
羅馬城位于地中海中部亞平寧半島的拉丁平原上。
拉丁平原上有條臺伯河,羅馬城就在臺伯河左岸的小山上,距海岸約百余千米,在早期鐵器時代已形成農(nóng)業(yè)村落。后有拉丁人的一支來此建立據(jù)點,隨著經(jīng)濟發(fā)展,人口增加,遂建立城市。
當時為公元前7世紀,比神話傳說中羅慕洛建城的時間稍晚。城市建立,羅馬國家亦告形成,先后經(jīng)歷共和國和帝國兩時期。
從公元前5世紀~前3世紀,羅馬已由一小城邦而統(tǒng)一意大利全境。后又征服地中海西部和東部廣大地區(qū),擁有今西班牙、法國、希臘、敘利亞、埃及和北非各地,建成古代最大的奴隸制帝國。
直到公元476年羅馬帝國才告結束。在此近千年間,羅馬城一直是地中海地區(qū)的大城市,繁盛時人口逾百萬,為古代世界大的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