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海灣大橋位于中國廣東省湛江市坡頭區(qū)西岸與霞山區(qū)東岸之間,主橋于平樂渡口上游1.3千米處跨越麻斜海灣;全橋路段屬于廣東373省道的一部分,在坡頭區(qū)接海川快線,在霞山區(qū)接樂山大道;一期連接線通往吳川市黃坡鎮(zhèn)接325國道;二期連接線至雷州市工業(yè)大道,接207國道。
湛江海灣大橋主橋由主通航孔橋,水中引橋兩部分組成,全橋路段呈東北至西南方向布置。主通航孔橋為雙塔雙索面預應力混凝土混合梁斜拉橋,采用五連跨半漂浮體系。水中引橋均為雙幅橋面,主梁為分離式結構,單箱單室截面。鋼箱梁設計呈流線型,以增強抗風性能。邊跨采用混凝土箱梁,主梁梁高和箱體外形與鋼箱梁保持一致。斜拉索采用高強環(huán)氧鋼絞線,下端安裝體外止振裝置予解決共振問題。主塔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各塔柱外側兩角點處設凹槽增強主塔曲線美。斜拉橋邊墩,輔助墩均設置縱向活動支座,橫橋向設置有抗震擋塊。塔梁交叉處設有橫向、豎向支座。為抵抗縱橋向地震作用,塔梁交叉處梁底橋中心設置有STU抗震支座。為橋梁的安全,除了在承臺周圍設置緩沖吸能裝置外,還在每墩海床面處設一腰箍,以加強群樁整體抗彎作用,作為一種安全儲備在主塔基礎四周設置吸能防撞裝置,既能減緩船舶對橋墩撞擊,也避免船舶被撞損。
針對當?shù)貜娕_風頻繁特點,湛江海灣大橋采用A字形主塔。在塔形設計構思時,將原本直線形塔柱通過恰當?shù)木€形變換,以大半徑曲線形塔柱向上延伸,至頂部區(qū)段兩塔柱明顯,呈豎直狀至塔,使整個主塔呈火炬狀,具有一股升騰氣勢,寓意著湛江市“突飛猛進,繼往開來”。主塔頂部區(qū)段兩塔柱靠攏但不相交,以達到較佳的視覺效果。大曲線橋塔突破了當時中國國內斜拉橋的主塔模;曲線外形新穎,美觀,而且與本橋的流線形主梁相呼應,構成本橋獨特景色。
湛江海灣大橋全長3981米,主橋長840米;主跨480米,邊跨(120+60)米,引橋每跨50米;橋寬25米,連接線路基寬25.5米;橋水深20米,基礎深104米,塔高達150米;主橋通航凈寬400米、凈高48米,可通航5萬噸巨輪。橋面采用雙向四車道一級公路標準,設計速度80千米/小時,設計荷載為公路-Ⅰ級(汽車—超20級,掛車—120),縱坡4%以內;設計風速45.1米/秒,可抵御12級臺風;抗震等級按8度設防。
江海灣大橋的建成通車,使海南省,雷州半島至珠江三角洲的里程縮短40多千米,對于改善湛江公路網絡,促進雷州半島與珠江三角洲發(fā)達地區(qū)經濟聯(lián)系,以至溝通大西南地區(qū)的物資流通都將發(fā)揮重要作用。
1992年10月,湛江市委,市政府作出籌建湛江海灣大橋的決定。
2002年11月,湛江海灣大橋舉行奠基。
2003年7月,湛江海灣大橋開工建設。
2005年12月,湛江海灣大橋主塔完成封頂。
2006年6月21日,湛江海灣大橋完成合龍;12月30日,湛江海灣大橋建成通車。
湛江海灣地處南亞熱帶,屬季風氣候,終年受海洋氣候調節(jié);夏秋兩季常有熱帶氣漩侵襲,風力承受在12級以上;因此,湛江海灣大橋對抗風性能要求高。該橋是廣東省繼虎門大橋之后建成的大規(guī)模橋梁工程,被中國交通部列為治理質量通病示范工程,廣東省交通廳科技示范工程,工程技術難度大;大橋工程在科技創(chuàng)新方面實現(xiàn)了“一個國際首創(chuàng),兩個中國國內首創(chuàng),五個廣東”的技術創(chuàng)新成果。
湛江海灣大橋采用雙浮體式橋墩防撞裝置,能讓橋梁在遭到船舶撞擊時“小撞不壞、中撞可修、大撞不倒”;該裝置較以前大型橋梁所采用的人工島“犧牲式”防撞方案可節(jié)約資金近8000萬元;從設計方案到實際應用近3年,期間研究人員克服了單浮體懸掛式結構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船舶在輕載或重載吃水狀態(tài)下的防撞問題,攻克了雙浮體結構在波浪狀態(tài)下“同步搖擺”的難題。
2007年12月23日,經“橋梁抵御萬噸級船舶撞擊的柔性吸能防撞裝置的研究與開發(fā)”項目成果鑒定會鑒定,湛江海灣大橋工程在國際上實現(xiàn)橋墩抵御五萬噸級船舶撞擊目標。
2008年5月23日,湛江海灣大橋“硬塑性粘土層海中深水樁基成孔施工工藝”獲2007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