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福陵是南宋景炎皇帝 趙昰的陵墓。帝昰在景炎二年(1277)農(nóng)歷十二月在井澳墜海嚇成疾病,至景炎三年(1278)農(nóng)歷四月十五日在硇洲病逝,不足10周歲(1269—1278),廟號為端宗。遺體于五月運往香山(今中山市)馬南寶家。六月,宋末行朝移駐新會崖山,遺體于八月再運到崖山。九月初一下葬,稱永福陵。但是,現(xiàn)在誰也找不著永福陵,它的確切位置一直是個謎。
野史說“葬于海濱亂山之中”。然而,宋末行朝駐崖山是時間較久的一站,帝昰四月中逝世后, 直到九月初一才下葬,建造永福陵有較寬松的時間,不像后來建楊太后陵那樣 倉猝、“莫辨其地”,還以觀文殿大學士曾淵子任山 陵使,可見準備工作是認真、有序的,野史的這種說法顯然不符合當時情況。
有懷疑在崖山奇石海面相對的一邊,即崖門鎮(zhèn)舊 石屋村。因這里有大石崛起覆蓋似屋形而稱村名,屬三家(嘉)村即三村區(qū)域內(nèi),村后來荒廢。該村不遠的山上有一塊橫放的巨石,后面又一塊大石鑿有顏魯體行書“寶安黃石來”5個大字,“來”字剝落又似“臺”字。有人認為當時這里人跡不到,大石看似墳穴形,石刻難度大,內(nèi)容不可解,懷疑是陵墓的暗記,符合野史所說的“葬于海濱亂山之中”,直至建國后仍有人提這種觀點。但這只是一種猜測而已,清康熙《新會縣志》卷五早已將此記為“仙人字畫”古跡。該志記載:傳說唐朝末年有奇人乘蟹出海,在這里寫下這幾個字后升空而去,蟹化為巨石,每當海風吹卷海浪,涌至山一樣高,堪為奇觀,清代建有“朝云亭”于旁邊。道光《新會縣志》認為:“寶安”為東莞古名,“黃石”合東莞南宋淳祐人黃石。可見5字意思是“寶安人黃石來過”,可排除是永福陵暗記的問題。
一些舊史說葬在“壽星塘”?!皦坌翘痢痹谑裁吹胤剑坑械恼f在中山,但清代《廣東新語》明確說“新會壽星塘”。據(jù)《崖山志》、《廣東新語》等記載,相傳舊時壽星塘有陵跡5處,顯然是疑陵,是對真陵的一種保護措施。由于元朝統(tǒng)治者殘酷殺戮,宋遺民、崖山民眾當時為保護皇陵和保存?zhèn)€人性命,都不愿說出真跡的所在。因此,永福陵的具體位置后來漸無人知曉了。
據(jù)宋末流亡朝廷隨駕大臣、目擊者鄧光薦所著《填海錄》記載,永福陵在崖山,其可信性是無可置疑的。歷史上所指的崖山是在海中的整個崖山島,包括今天的古井、沙堆鎮(zhèn)除了后來沖積成陸部分以外的全部地方,這里山勢連綿,有牛牯嶺山、大嶺山等,因此,如尋找永福陵應(yīng)從整個大崖山去找,而不應(yīng)局限于崖山祠所在的小山,因為它僅是狹義崖山,有史籍稱為“崖山之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