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大均及其家人的墓地前部闊14.5米,后部闊6.8米,兩側(cè)長9.8米。屈大均的墓立于墓域中間靠右之處。墳面呈“凸”字形,用灰沙建造,長1.7米,寬2.8米,是由享堂和山手組成的交椅墓。從正面看去,享堂正面的立壁為鐘形,中間有一塊青石碑,碑面正中刻著“明屈翁山先生墓”七個字,留款為“民國十八年己巳仲冬番禺縣長南海陳樾題”。碑前面有一塊長方形狀的拜臺。享堂前兩側(cè)各筑有一排半米多高的石壁,稱為山手。屈大均的墓表在屈大均墓的左后方,高1.78米,寬1.8米,是當?shù)爻錾淼倪M士、翰林院編修吳道鎔所書,內(nèi)容是屈大均的生平以及建樹。屈大均墓前方右側(cè)也有一塊石碑,上面刻有“墓松圖碑記”,但碑文因為年代太久,遭風(fēng)雨侵蝕而已經(jīng)字跡模糊。屈大均墓的左上方是父親屈澹足的墓,右上方則是母親黃太君墓,而左下方則為屈大均兒子與兒媳的墓。
屈大均墓地的右前側(cè)有一座墓亭,是1986年番禺縣人民政府為了紀念屈大均逝世290周年而建造的,名為思賢亭。亭內(nèi)正中央立有一塊石碑,正面刻有“思賢亭記”,背面刻有屈大均像。
位于思賢村尾的“八泉亭”,亦是民國18年(1929)建。亭為四方形,寬3.6米,高4.3米,斜頂,用水泥構(gòu)制。亭中立一碑,高1.52米,寬1.03米,上刻屈翁山線描畫像,像下刻有當年縣長陳樾撰書的《八泉亭記》。
屈氏大宗祠始建年代不詳,但在廣州市第四次文物普查期間,文物專家黎顯衡、陳登貴等到場視察認為按建筑材料分析,屈氏大宗祠始建年代應(yīng)為明代。祠為三楹兩天井式,全座建筑寬34.36米,長53.18米,合計建筑面積1827.26平方米。
廣州市區(qū)乘坐地鐵4號線到新造站,從A1或A2出口走出到曾邊村牌坊乘坐番51或番53到思賢村站下車,對面即為思賢村牌坊。從左側(cè)的(摩托車維修店旁邊)水泥路走入直到村尾(籃球場),走左邊的路拐出去。再往前直走,左手邊即可看到屈大均墓前的“南天一炬”牌坊。
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出名學(xué)者、詩人,與陳恭尹、梁佩蘭并稱“嶺南三大家”,有“廣東徐霞客”的美稱。字翁山、介子,號萊圃,漢族,廣東番禺人。早年受業(yè)于陳邦彥門下,補南??h生員。1646年清軍攻陷廣州后,參與陳邦彥領(lǐng)導(dǎo)的反清運動,但運動失敗,陳邦彥等人被處死。后來屈大均削發(fā)為僧,云游四海,秘密聯(lián)絡(luò)反清力量,但屢次失敗,最后郁郁而終,終年67歲。屈大均死后,其作品被列為禁書。雍正七年(公元1730年),廣東巡撫傅泰追查屈大均著作,發(fā)現(xiàn)其中“多有悖逆之詞,隱藏抑郁不平之氣”,于是上報朝廷。刑部在受理屈大均案時,擬要掘墓戮尸梟首。雍正念屈大均的兒子屈明洪能投案自首,便免除其父戮尸之刑。終大清一朝,屈氏后人都不敢為屈大均立碑樹表,只能憑暗記指認屈大均墓穴拜祭。清朝滅亡后,當時的番禺縣縣長陳樾應(yīng)當?shù)剜l(xiāng)民要求,為屈大均修建墓碑。1985年,廣州市和番禺縣人民政府撥款,再次對屈大均墓進行修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