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歌劇院全名為加尼葉歌劇院(Opéra Garnier),以建筑師沙爾勒加尼葉(Charles Garnier, 1825 --- 1898)的姓氏命名,是法國上流社會欣賞歌劇的場所,不管內(nèi)部裝飾和外表建筑都極盡華麗之能事。早在17世紀時,意大利歌劇風靡整個歐洲,稱霸歌劇舞臺。
歐洲各國的作曲家因致力于發(fā)展本國的歌劇藝術,與意大利歌劇相抗衡,與宮廷貴族追求時髦的庸俗趣味進行斗爭。就是在這一時期,法國吸取了意大利歌劇的經(jīng)驗,創(chuàng)造出具有本國特色的歌劇藝術,法國歌劇也由此發(fā)展起來。法國歌劇藝術風格的形成,決定了法國將建立自己的歌劇院。1667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批準建立法國第一座歌劇院。1671年3月19日,由佩蘭、康貝爾和戴蘇德克負責建造了“皇家歌劇院”,它就是巴黎歌劇院的前身。后于1763年被毀于大火。1860年,年僅35歲的沙爾勒加尼葉承擔了新歌劇院的設計重任,1875年新的歌劇院建成,這是舉世公認的第二帝國時期成功的建筑杰作,建筑正面雄偉莊嚴、豪華壯麗,透過歌劇院廣場及歌劇院大街,直視國王宮殿(Palais Royal)及盧浮宮博物館。
巴黎歌劇院有一個舉世聞名的芭蕾舞團和一個管弦樂團,其演藝人員總共近1100人。
古典元素中滲透著巴洛克風格的外立面
巴黎歌劇院立面端莊雄偉,它是采用了古典建筑中慣用的上、中、下三段式,每一段都運用了不同的建筑要素:正立面最上端是左右對稱的、呈羅馬風格的三角頂,而拱形山花的造型則取自古典神廟建筑中的做法;中層則是一排宏偉的柱廊,它采用巴洛克風格中慣用的雙柱和小壁柱,間隔著大型的開窗,開窗頂上又有巴洛克建筑中常用的圓形“牛眼窗”,呈現(xiàn)出雄壯端莊的氣勢;底層則是意大利式的七間連拱形門洞,也與頂層的拱形山花和中層的柱廊、開窗形成了呼應。
巴洛克風格與洛可可風格雛形樣式混合的室內(nèi)裝飾
樓梯兩側(cè)均為古典的欄桿和洛可可風格的雕塑,將整個樓梯裝飾得華麗無比。檐下連續(xù)的拱圈、柱式和燈飾盡顯巴洛克風格的特征。上方的廊檐和天花板上還繪有許多神話故事,具有古典風格的裝飾特征,秉承古典建筑“天頂畫”的特色。沿巨型樓梯拾階而上,迎面是裝飾奢華的走廊和休息廳。室內(nèi)天花板、墻面、樓梯和每一處角落,都布滿了精致的雕塑、造型優(yōu)美的掛燈以及壁頂上大幅脂粉氣很重的油畫作品,具有濃郁的洛可可風格。由于歌劇院的裝飾太過華麗,它又被喻為“巴黎的首飾盒”。頂棚一概都是繪制古典油畫的“天棚畫”,兩旁的墻面均為繁復的古典風格傾向的壁龕和雕刻。
巴黎歌劇院的內(nèi)部大廳由繁復的愛奧尼亞式柱支撐,開闊的過廳上空懸掛晶瑩剔透的具有洛可可風格傾向的水晶燈,在這里紅色的、黃色的、金色的、銀色的、綠色的應有盡有,色彩斑斕、絢麗,其形態(tài)多姿而雋美,恢宏而端莊,似乎這里的高貴、奢華已達到了極致。愛奧尼亞的柱式造型柔美典雅,其柱頭是流暢、舒展的卷渦雕刻,柱子的比例修長。建筑師加尼葉同樣在傳統(tǒng)的愛奧尼亞式柱上做了改良,他取消了柱身的凹槽設計,使得柱身看上去更加平整、柔順。休息大廳不僅內(nèi)部奢華極致,落地窗的上方設有許多鍍金銅像,周圍由灰、紅、金三色磚石砌成,顯得華麗而又凝重。其中有31名作曲家和劇作家,包括莫扎特、貝多芬和羅西尼等,雕塑細致傳神,猶如大師再生。
古典風格修建的中央大廳
歌劇院中央就是巨大的馬蹄形觀眾廳。這樣的視野設計極為科學,因為從任何一個角度看舞臺,都可使室內(nèi)的視線效果和演出效果達到最佳。觀眾廳中天鵝絨的紅色構(gòu)成了主色調(diào),期間嵌入金色飾面,顯得富麗堂皇。
觀眾廳的天頂裝飾得象一枚皇冠,中央有巨型的水晶吊燈,吊燈周圍的繪畫具有超現(xiàn)實主義風格,精美絕倫,讓人目眩神迷。頂棚上處處都充滿著鍍金雕塑,高貴而典雅,與皇冠的形象很相襯,符合劇院的皇家氣質(zhì)。
巴黎歌劇院具有歐洲傳統(tǒng)歌劇院中大的舞臺,舞臺上方有33米高的凈空,這大大拓展了舞臺的表現(xiàn)力。大幕上形如金色飾邊和褶裥的紅天鵝絨幕布,竟是由畫家們逼真地畫出來的。寬大的舞臺略微向觀眾廳傾斜,這種設計是一種造型的創(chuàng)新,它使觀眾產(chǎn)生身臨其境的沉浸感。
歌劇院整體構(gòu)架全部用鋼鐵框架,只是設計師把這些鋼鐵結(jié)構(gòu)用金子裹了起來,使人感覺不到新材料、新技術的痕跡。
除此之外,巴黎歌劇院中還滲透了一些現(xiàn)代風格、后現(xiàn)代風格的設計,如按巴黎歌劇院建成時間19世紀推算,后現(xiàn)代風格尚未出現(xiàn),應該是后來的設計師添補上的。
形成折衷主義風格的原由
巴黎歌劇院的建筑和裝修風格秉承了古典建筑樣式的脈絡,囊括了古典主義、巴洛克樣式和具有洛可可風格雛形的樣式,甚至后現(xiàn)代的多種多樣的特征。
究其原因有兩點,一是當時社會認識的多元化。法國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是歐洲文藝活動的中心,各種思想流派紛至迭出。繪畫上,出現(xiàn)了印象主義、浪漫主義畫派等;音樂上,出現(xiàn)了法國民族樂派、印象主義樂派等;文學上,出現(xiàn)了現(xiàn)實主義文學和浪漫主義文學;建筑上,出現(xiàn)了巴洛克建筑、洛可可建筑、新古典主義建筑等。那時興盛了多個世紀的純粹的古典主義已不再受重視。在這種情況下,巴黎歌劇院風格的多元化也是很自然的。
二是巴黎歌劇院的設計、建造時間的漫長。1671年,有建筑設計師負責建造了“皇家歌劇院”,但這座建筑在1763年被大火毀滅。1862年其重建工程開始啟動,1870年因普法戰(zhàn)爭被迫中斷。直至1875年,巴黎歌劇院終于竣工。巴黎歌劇院建造完成歷經(jīng)兩百多年,中間更換了幾任設計師,因此它的樣式和風格固然不會統(tǒng)一。兩百年間,不同時間段因不同設計師、不同設計觀念的變化,必然會影響到建筑和建筑裝修的形態(tài),這就是時代文化在設計中的作用。
巴黎歌劇院長173米,寬125米,建筑總面積11237平方米。劇院可同時容納450名演員。劇院里有2200個座位。演出大廳的懸掛式分枝吊燈重約八噸。其富麗堂皇的休息大廳堪與凡爾賽宮大鏡廊相媲美,里面裝潢豪華,四壁和廊柱布滿巴洛克式的雕塑、掛燈、繪畫,有人說這兒豪華得像是一個首飾盒,裝滿了金銀珠寶。它藝術氛圍十分濃郁,是觀眾休息、社交的理想場所。該廳長54米,寬13米,高18米。
巴黎歌劇院具有十分復雜的建筑結(jié)構(gòu),劇院有2531個門,7593把鑰匙,6英里長的地下暗道。歌劇院的地下層,有一個容量極大的暗湖,湖深6米,每隔10年劇院就要把那里的水全部抽出,換上清潔的水。由法國著名的偵探、懸念小說家加斯通·勒魯(1868-1927)寫下的《歌劇魅影》(后又搬演成電影、音樂?。┱前l(fā)生在眼前這座金光燦燦的建筑里。
一進入歌劇院,馬上就會被壯觀的大樓梯吸引,大理石樓梯在金色燈光照射下更加閃亮,據(jù)說是被當時貴族仕女的襯裙擦得光亮,可以想見歌劇院當時的盛況。大樓梯上方天花板上則描繪著許多寓言故事。欣賞過大樓梯后,可從兩側(cè)進入歌劇院走廊,這些走廊提供聽眾在中場休息時社交談話的場所,精美壯觀程度不下大樓梯,加葉尼構(gòu)想將大走廊設計成類似古典城堡走廊,在鏡子與玻璃交錯輝映下,更與歌劇欣賞相得益彰。
巴黎歌劇院是折中主義建筑的代表作,也是法蘭西第二帝國的重要紀念物,劇院立面仿意大利晚期巴洛克建筑風格,并摻進了繁瑣的雕飾,它對歐洲各國建筑有很大影響。
交通:乘搭線地鐵(3)線、(7)線及(8)線在Opera或Chaussee-d'Antin站下車。
景點信息:
地址:120 plue lyon .75012 paris
門票:25歲以下可購學生票6歐元,成人票10歐元
開放時間:10:00-17:00
交通:乘地鐵3.7.8號線至OPera站,出站即達。
1671年3月19日在皇家歌劇院建成典禮,由康貝爾獻演田園劇《波莫納》,此劇被公認為是第一部法國歌劇。不久,佩蘭因負債入獄,1672年,國王路易十四授權(quán)法籍意大利人呂利總管法國歌劇界。
從1672至1687年,呂利一直操控巴黎歌劇院。他創(chuàng)造了巴黎歌劇院史上第一個重要時期。在他的任期內(nèi),曾經(jīng)演出他自己的作品,約有20多部歌劇及芭蕾舞劇,為法國歌劇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法國歌劇史上第二個重要時期,為1737年至1760年,正值拉莫的許多杰出作品獻演之時。自1773年至1779年,法國歌劇界為格魯克的人品及天才所征服。格魯克當時自維也納來訪巴黎,他的歌劇立即大受歡迎,使意大利反對派相形見絀。
法國大革命后,新政府認為許多歌劇貴族氣息過重,禁止上演。取而代之的是梅于爾、戈塞克等作品。直至王室復辟,又恢復了一些禁演的歌劇。
1791—1801年,巴黎歌劇院歸巴黎市政府管轄,1802年起拿破侖掌握了劇院新作品上演的決定權(quán),1811年他強迫其他歌劇院向巴黎歌劇院繳納資金,歌劇院管弦樂隊擴充到70人,擁有一大批出色的演奏員和演員,演出水平很高。
1821年,在此加演羅西尼、韋伯、唐尼采蒂及莫扎特等作曲家的作品。1875年1月 5日在新建成的“巴黎國立歌劇院”開幕時,除舉行管弦樂演奏外,并演出奧古斯特·梅爾梅的《猶太女》。所以,《猶太女》也是新院落成的首演歌劇。
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巴黎歌劇院主要演的是法國作曲家的作品,一些早期歌劇作品也常在這里演出,劇院也從其他地方引進一些劇目,如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魔笛》、《唐璜》等以及后來的羅西尼的作品,但這些作品常修改得不盡人意。在其后的一段時期里,由于政治及其他方面的一些原因,劇院演出質(zhì)量有所下降。
1873年10月29日,巴黎歌劇院的建筑在一場大火中被毀。當新的歌劇院于1875年1月5日建成并啟用時。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巴黎歌劇院中發(fā)生的引人注目的事情大概莫過于瓦格納的一部部作品被相繼搬上舞臺,1891年演出了《羅恩格林》,1893年演出了《萊茵的黃金》和《女武神》,1897年演出了《紐倫堡名歌手》,1902年演出了《齊格弗里德》,1908年演出了《神界的黃昏》,1911年演出了《帕西法爾》。理查·施特勞斯的《莎樂美》在1910年便得以上演,但是《玫瑰騎士》卻等到了1927年,在它的德累斯頓首演的16年之后,而《厄勒克特拉》直到1933年才在這里演出。一些芭蕾舞劇也在巴黎歌劇院舉行了首演,但是,這個時候卻很少有法國歌劇出現(xiàn)在巴黎歌劇院,演出本國歌劇的角色被抒情歌劇院所取代。
在兩次世界大戰(zhàn)之間,古諾和馬斯涅的歌劇經(jīng)常占據(jù)著巴黎歌劇院的舞臺,演出一直保持著相當高的水準。二三十年代人們總能在這里聽到女高音尼農(nóng)·瓦蘭、男高音喬治·蒂爾和女高音碼喬里·勞倫斯等著名歌唱家的聲音。德國占領巴黎期間,普菲茨納的《帕勒斯特里納》于1942年在這里上演,成為戰(zhàn)爭時期重要的新制作。戰(zhàn)爭結(jié)束后,巴黎歌劇院度過了一段艱難時光,當維也納、紐約和倫敦的歌劇院在50年代已經(jīng)能夠以新一代的第一流歌唱家來制作代表其水平的歌劇的時候,巴黎歌劇院的歌手卻處于一種根本無法與之競爭的地步,盡管在這里上演的歌劇全部都是用法語演唱的。直到1971年羅爾夫·里伯曼成為巴黎歌劇院的管理者之后,這種情況才有所改觀,巴黎歌劇院出現(xiàn)了慢慢地浮出海面的趨勢。雖然法國歌唱家仍然無法與其他地區(qū)的歌唱家相提并論,但是外國歌唱家開始在巴黎歌劇院扮演重要角色,以提高其聲樂水平,比如來自瑞典的著名男高音尼古拉·蓋達就與巴黎歌劇院在相當長的時期里保持著密切的合作關系。1972年以后,對白的形式被巴黎歌劇院所接受。
里伯曼時期于1980年結(jié)束。此后,巴黎歌劇院雖然仍然偶爾出現(xiàn)動人的制作,但是也有著失去自己個性的傾向。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劇院引人注目的是演出了瓦格納的一部作品。1910年,劇院演出了理查·施特勞斯的“莎樂美”,1927年又演出了《玫瑰騎士》(在該劇首演的16年后)。這段時期,一些芭蕾舞劇在這里得到首演,但卻很少有法國歌劇在此演出。在兩次世界大戰(zhàn)之間,古諾和馬斯涅的歌劇經(jīng)常在這里上演,人們經(jīng)??梢月牭街咭裟徂r(nóng)·瓦蘭、瑪喬里·勞倫斯和男高音喬治·蒂爾的聲音。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德軍占領了巴黎,普茨納的《帕勒斯特里納》于1942年在這里上演。戰(zhàn)后,巴黎歌劇院度過了一段艱難時期;其演出水平根本無法與具有世界一流水準的維也納、紐約、倫敦等地的歌劇院相比,直至1971年羅爾夫·里伯曼擔綱巴黎歌劇院后,情況才有所改觀。里伯曼擔任該團領導職位直至1980年。后來由布列茲指揮貝爾格的歌劇《璐璐》在此首演,法國歌劇始終在世界舞臺上占有重要席位。
巴黎國家歌劇院(Opéra national de Paris,簡稱 ONP)于1994年創(chuàng)建以來,巴黎大多數(shù)的歌劇都移至巴士底廣場新歌劇院演出,已上演了六百多部歌劇,其中首演的歌劇還有呂利的《希波利特與阿里西?!贰ⅰ稅凵窈途粕竦墓?jié)日》,格魯克的《奧菲歐》、《伊菲姬妮在奧利德》、拉莫的《卡斯托耳和波呂丟刻斯》,羅西尼的《奧里伯爵》,奧柏的《波爾蒂契的啞女》,梅耶貝爾的《惡魔羅勃》,柏遼茲的《本韋努托·切里尼》,威爾第的《西西里的晚禱》,馬斯內(nèi)的《黛依絲》,斯特拉文斯基的《夜鶯》等。在巴黎歌劇院演出的歌唱家以法國人為主,但亦邀請世界著名歌唱家參加演出。該劇院至今保持著法蘭西歌劇的頂峰位置,并表現(xiàn)出法蘭西人的高貴氣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