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梅峰光孝寺中軸線上,依次分布著六進(jìn)殿堂:山門牌坊、天王殿、瞻拜亭、大雄寶殿、法堂(上為藏經(jīng)樓)、大悲殿。左側(cè)分布著伽藍(lán)殿、鐘樓、客堂、齋堂、僧舍、功德堂;右側(cè)次第為祖師堂、鼓樓、凈業(yè)堂、禪堂、方丈室等。整個建筑依山而建,次第上升。光孝寺的整個建筑古樸大方,巍峨壯觀,布局主次分明,鍺落有致,建筑總面積達(dá)1.8萬平方米,全寺占地面積達(dá)5.3萬平方米。
梅峰光孝寺引人注目的是20世紀(jì)80年代建于山巔處的大悲殿。梅峰海拔雖僅55米,但兀立城中,加上高22米、三重檐、懸欄高閣式的大悲殿,就顯得格外宏偉壯觀。殿中一尊高14.2米的觀音坐像。據(jù)說,僅金身貼塑,就用去黃金1.5公斤。殿中有羅丹(1904—1983)書楹聯(lián)一對:“峰頂參梅花,聽來百八鐘聲,聲聲入悟;門前對滄海,看遍萬千春色,色色皆空?!钡詈笥须A級可登殿走馬回廊。
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的“梅寺晨鐘”,指的是梅峰寺凌晨的鐘聲洪亮低沉、渾厚綿延,悠揚(yáng)悅耳,清幽久遠(yuǎn),音域覆蓋面廣,莆陽大地均可聽到,堪稱荔城一大景觀。
梅峰寺建于北宋后期,是莆田“四大叢林”之一。寺的鐘樓內(nèi)原來懸掛一口宋紹興年間名匠蔡通鑄造的優(yōu)質(zhì)銅鐘,聲音洪亮,可傳數(shù)至百里之外。相傳蔡通一生僅僅鑄了四口大鐘,第一口鐘的聲音十分響亮,人稱“神鐘”,可惜飛走了;第二口鐘音質(zhì)極好,即梅峰寺的佛鐘;第三口鐘掛在紫霄寺鐘樓里,重一千七百斤;第四口鐘響聲非常難聽,放在古譙樓上,用作縣衙殺人時的喪鐘。梅峰寺的大鐘懸掛上鐘樓以后,老禪師動身前往福州鼓山涌泉寺,臨行時交待和尚說,要等他到達(dá)福州后才能把鐘敲響,小和尚不知其中奧妙,當(dāng)禪師剛出江口,行到福清境內(nèi)翁山腳下時,便好奇、性急地敲起鐘來。禪師聽聞鐘響,氣憤地立刻返回荔城,責(zé)罵小和尚不聽話,壞了大事。禪師聽見鐘聲的地方,后來叫做“鐘前”。梅峰寺鐘的響聲只傳到那里為止。
據(jù)說,禪師走到哪里,鐘聲便傳到那里。如果小和尚按禪師的指點,在他行到福州后敲鐘,那么鐘聲就能傳到福州;由于小和尚心急,提前敲響,結(jié)果只能傳到離梅峰寺僅40多里處的福清鐘前了。這個故事一直在民間傳流至今。可惜那口鐘已于清光緒十三年因駐軍不慎失火而被燒毀。
現(xiàn)在梅峰寺的銅鐘,是民國初年模仿宋鐘重新鑄造的,雖然不如前鐘神奇,但也很動聽:每當(dāng)晨曦初露、金雞啼曉之時,興化平原上空,鐘聲頻傳,抑揚(yáng)頓挫,渾圓悠遠(yuǎn),聲聲入耳,給荔城這座千年古城,平添了一番優(yōu)雅清新的韻味,素有“梅寺晨鐘”的雅號,為莆田的獨特景觀。
在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qū)勝利路中段,有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佛教古剎,它是1983年被國務(wù)院列為漢族地區(qū)佛教全國重點寺院的梅峰光孝寺。與廣化寺、龜山寺、囊山寺并稱為 “莆陽四大叢林”,1983年被國務(wù)院公布為全國重點寺廟。
梅峰,古代又稱梅子岡,因此山遍植梅樹而得名。
隋唐時,梅峰僅有座觀音亭。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梅峰的所有者李泮固求觀音喜得貴子,舍梅子岡山地100多畝,擴(kuò)建為佛教廟宇。
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宋徽宗御書賜匾“梅林佛國”。翌年,又賜額“崇寧禪寺”。宋政和元年(1111年),敕改為“天寧萬壽寺”。
后惠照法師任萬壽寺的住持,將寺廟修繕一新。
宋紹興二年(1132年),住持惠澤等發(fā)愿鑄造大鋼鐘。經(jīng)過三次鑄造,音色都不甚理想。直到宋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住持懷琇請名匠蔡通冶鑄了一口銅鐘,音色清朗,音量洪厚,凌晨時鐘聲可傳到40里以外。從此,“梅寺晨鐘”被列為莆田一景。
在宋紹興七年(1137年)時,宋高宗賜“報恩光孝寺”,宋紹興十二年(1142年)稱光孝寺,一直沿習(xí)至今。
宋朝的梅峰光孝寺在當(dāng)?shù)馗缓览钍霞易宓闹С趾退纬姆龀窒?,屢?jīng)擴(kuò)建,殿堂雄偉,成為莆田境內(nèi)四大叢林之一。在大雄寶殿邊還建有梅峰書院,四周名士云集在這里談經(jīng)論道,著書立說,人稱講寺。梅峰寺住持惠深在法堂左側(cè)建李公祠以紀(jì)念之。
元朝時,朝廷在寺內(nèi)設(shè)“官講”,使梅峰寺成為名符其實的講堂。后年久失修,逐漸衰敗。 明朝永樂六年(1408年),住持規(guī)永法師予以重修??上Ъ尉杆氖荒?1562年)全寺被倭寇燒毀,僅存大雄寶殿和鐘樓。到萬歷六年(1578年)由住持月珍法師募捐重修,后相繼建起了伽藍(lán)祠、香積、法堂、大士閣、山門和瞻拜亭。
清朝時,在順治、康熙、雍正年間,光孝寺都進(jìn)行了大規(guī)模的修建。1887年,鐘樓失火,樓內(nèi)那口宋代銅鐘競被火溶化。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由南洋回國的微嘉法師任光孝寺住持,四處集資,興修了大維寶殿、方丈室、客堂、鐘鼓樓、韋馱殿和禪堂等,又按宋時銅鐘尺寸新鑄了一口銅鐘。鐘高1.64米,外徑1.04米,重1500公斤,鐘身鑄有《大悲咒》、《鐘咒》全文,共543字,音色洪亮久久不絕。微嘉法師弟子眾多,有近百人卓錫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國,有海外廨院18座。
從清朝末年始,光孝寺的維修費和日常開支都由海外廨院資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人民政府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梅峰光孝寺也作為佛教活動場所受到國家的保護(hù)。但“文化大革命”中,佛像被毀,僧眾流散,殿堂改作他用,唯有清鑄銅鐘幸存下來。 1979年,隨著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實,光孝寺重新作為佛教活動場所對外開放。
1979年,隨著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實,光孝寺重新作為佛教活動場所對外開放。海外信徒積極捐資,重建祖寺。在政府有關(guān)部門的支持和海內(nèi)外佛教界的努力下,經(jīng)過十年重建,梅峰光孝寺殿堂雄偉、佛像莊嚴(yán),煥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