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頭關,位于偏關縣黃河邊,與寧武關、雁門關合稱“三關”。
因其地勢東仰西伏,故名偏頭關。“雄關鼎寧雁,山連紫塞長,地控黃河北,金城鞏晉強?!边@是古人對偏頭關的贊譽。偏頭關歷史悠久,地處黃河入晉南流之轉彎處,為歷代兵家爭奪重地。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這里就是戰(zhàn)場?!摆w武靈王略中山破林胡,取其地置儋林郡”。偏關秦漢屬雁門,隋屬馬邑,唐置唐隆鎮(zhèn),名將尉遲敬德在關東建九龍寺。偏頭關城形狀不規(guī)則,東西長1100米。東、西、南三道城門均建有甕城。城高10米處砌磚石,南門至西門一帶,磚石大部猶存。西墻、北墻多為夯土墻,東部城墻已毀。明代除設置“偏頭關”外,在重山峻嶺的長城沿線及重要通道上建起了城22座,有樺林堡、老牛灣堡、草垛山堡、老營堡等。這些堡城的邊墻現(xiàn)多僅存夯土,唯地處黃河岸邊的樺林堡地段,約30公里邊墻保存較好,全部包磚,高聳于河岸,甚為壯觀。
偏頭關城,在今偏關縣城中部偏西關河北岸,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jù)民國四年(1915)《偏關志》記載,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鎮(zhèn)西沖指揮張賢始建。宣德、天順、成化、弘治、嘉靖、隆慶、萬歷間均有修建。萬歷二十六年(1598)又于西關南關筑女城、水門各二。沿河筑堤,規(guī)模初備,始稱“九塞屏藩”。所存的城垣形狀不規(guī)則,東西長1100米,東、西、南三道城門均建甕城。城高10米處包磚石。一南門至西門一帶,磚石大部猶存,氣勢雄偉。黃河邊堡墻的具體位置在老牛海至寺溝黃河沿岸。現(xiàn)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jù)民國四年(1915)《偏關志》記載,為明成化二年(1468)總兵王璽建,嘉靖萬歷年間均進行增筑。北自老牛灣與外長城相連,南經(jīng)寺溝渡口退至河曲縣石梯口隘。偏關境內(nèi)長40公里。此段長城多有黃河懸崖天險屏障,多數(shù)地段未筑墻體,只在溝口崖頭筑寨據(jù)守,沿岸多建望臺設防。只有寺溝至黑豆埝,關河口至尖刺灣建石城墻,紅色粘土夯筑,外墻條石、城磚包之。100——200米筑馬面或敵接。其走向均建于黃河崖頭、溝豁。數(shù)百年來雖有自然及人為破壞,僅存土墻,但氣勢不以當年。土墻平均底寬七米,頂寬五米,殘局五到七米。是山西黃河邊上的重要文化景觀之一。
在偏頭關東南一公里,有凌霄塔,系明代建筑。據(jù)有關碑文記載,創(chuàng)建于明代天啟元年(1621),始為七級。崇禎八年(1635)加高四級。清康熙十八年(1679)、咸豐七年(1857)均有維修,為磚石結構、八角形樓閣式空心雁塔?;铀撞恐荛L29米,塔高35米,外觀形似文筆,故名“文筆凌霄”塔。從二層開始,每層四個窗洞。由內(nèi)壁隱筑樓梯,保存完好,為偏頭關之一大景觀。偏關縣的長城遺跡,還有黃河邊堡屆,又稱“西河石邊”,俗稱“黃河邊”。這條明代長城,北接偏關縣老牛灣,沿黃河岸邊蜿蜒而行,南經(jīng)山西河曲縣石梯口隘,全長約100公里。
此邊地處晉陜峽谷之中,黃河充當:“天塹”。長城建筑因地制宜,通道豁口之處,又筑石邊、土墻,陡峭的崖壁山上僅筑烽火臺,連綿不斷,構成嚴密的軍事防御體系。
偏關城歷經(jīng)明清兩代興建,規(guī)模大展,盡管四面環(huán)山,地處盆地,但隨著東高西低的山勢,象一只頭枕塔梁山,臥于關河川的巨犀,又稱“犀牛望月”城。城內(nèi)主大街縱貫南北,樓房林立,商賈云集,街市一新。明清建筑古民居,青瓦房舍,各抱地勢,一展古樸古香的風韻。城中央的鐘鼓樓,石基磚拱,紅墻青瓦,飛檐歇山頂,雄姿穩(wěn)健,十分氣派。古時關城內(nèi)有寺廟108座,建筑宏偉。“雄關鼎寧雁,山連紫塞長,地控黃河北,金城鞏晉強?!泵魃轿餮矒岷螁绦聦娛轮劓?zhèn)—偏頭關給予高度評價。
偏關河朔州、寧武、神池等地有班車來往,但車次不多。從內(nèi)蒙古往太原的班車也經(jīng)過偏關。朔州每天7:00 8:00 10:00 12:30 17:00有班車發(fā)往偏關,票價30元,3小時左右到達。
偏關賓館
偏關縣地處晉西北,受氣候及光照影響,各種美食很有特色,可稱人間美味,叫人欲罷不能,來到偏頭關,第一要吃豬肉,這里的豬肉生長期長,肥肉唇齒留香,肥而不膩,瘦肉勁道唯美。用豬肉制作的典型食品是大燴菜、豬頭肉。來到偏關首先要吃這兩樣。第二是偏關的羊肉,這里地處晉蒙交界,羊肉肥瘦適中,肉質鮮美且烹調有方,這里的羊肉要遠遠超過所謂的羊肉泡饃,來到偏關要品嘗最好吃的燉羊肉,不吃偏關羊,不知人間香。第三要吃偏關的油糕,用黃米制作,在華北其他地方又稱黍子米,該糕以香、脆、軟著稱,再配合胡油炸制,要比南方糯米制品高出一個檔次,吃過后唇齒留香,恨不能吃飽為止,到這里一定要吃油糕 。 第四要吃羊雜割,外地的羊雜基本燉個湯吃,味道很一般,膻味很重,而偏關的羊雜要配合土豆粉條吃,味道鮮美,到一壺老陳醋,抓一把香菜撒,可謂人間美味。第五要吃偏關的莜面,這里的莜面是真正的高寒地帶莜面,尤其湯料調味獨特,三高患者可天天使用。第五是涼碗托,偏關碗托用蕎面制作,配合美味湯料,清涼爽口,沁人心脾,從小到大天天吃也吃不膩,到偏關不吃腕托白走一遭。偏關的美食還有很多,數(shù)不勝數(shù),希望到偏關的游客一定要品嘗,不好吃不要錢。
偏關縣在漢、唐的時候還不出名,也沒有設縣治,到了五代十國時期北漢末代皇帝劉鈞于天會元年(957年)置偏頭砦;北宋時這里成為與西夏交兵的國防前線,因駐扎重兵,地位一度非常高;遼置寧邊州;金時仍用該稱呼;元代時候州、縣俱廢,改偏頭砦為偏頭關,明洪武年間始筑今天的關城,明成化年間設偏頭關守御千戶所,嘉靖年間上升為路城,萬歷年間又大規(guī)模建設此城,稱為“九塞屏藩”;清雍正年間改偏關為縣,屬寧武府,又名通邊關;1940年解放。偏關與寧武關、雁門關,合稱外三關。此三關鼎峙晉北,互為犄角,是北疆之門戶,京師之屏障。
偏關的故事涉及到了明武宗。明武宗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皇帝,具體就不展開說了,這里只說他喜歡打仗,可是明朝是歷代以來把儒教禮數(shù)等傳統(tǒng)思想貫徹得最徹底的一個王朝,是一個純粹的文人統(tǒng)治社會。皇帝也只是一個擺設,要不然萬歷在位五十四年中有二十五年沒上朝,社會也正常運轉呢。所以武宗就很不舒服,怎么辦呢?武宗想了個著兒,虛擬了一個叫朱壽的大將軍,并下詔封官: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朱壽,統(tǒng)領六師,掃除邊患,累建奇功,特加封鎮(zhèn)國公,歲支錄五千石,著吏部如剌奉行!不久又加封朱壽為太師。這著兒好啊,以后想打仗或者干點啥事,就以影子武士的名義來操辦,事情辦砸了也好推卸責任,同時還拿到了一份兒工資。明武宗二次西巡的時候曾在這里小住過。
明人有詩云:
半壁孤城水一灣,萬家煙火壯雄關?!↑S河曲曲濤南下,紫塞隆隆障北環(huán)。 明朝時,偏頭關既是晉北門戶,也是晉北與內(nèi)蒙古互市的通商口。每逢戰(zhàn)爭的烽煙消失之后,邊禁開放,關城及其周圍的一些堡寨就成為蒙漢人民互市的區(qū)域。蒙古族以大批的草原駿馬進入互市區(qū),換取漢人的絲棉織品、茶葉等物。互市開放之日,關城、堡寨將士披甲戴盔,列隊城外,城樓之上,禮炮轟鳴,鼓角擂動,慶祝這民族交往的盛會。邊地將領、政府官員、各地商人都紛紛前來赴會,通過商品的交流,交流著民族間的感情?!∪缃瘢P城、堡寨、邊墻早已隨著時間的流逝,失去了它們當年的作用,成為歷史的遺跡。它們的存在,只能告訴人們,中華各民族的感情,永遠像濤濤黃河,奔流不息,任何屏障都是隔不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