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拉爾站始建于清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11月),站址位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qū),隸屬于中國鐵路哈爾濱局集團有限公司,現(xiàn)為一等站。海拉爾站在呼倫貝爾市經(jīng)濟體制改革試驗區(qū)開放、開發(fā)中,廣泛開展同國內(nèi)外經(jīng)濟技術合作和交流當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海拉爾火車站每天有始發(fā)至北京、呼和浩特、成都、鄭州、大連、長春,哈爾濱、錦州等地的圖定旅客列車。每周一有前往俄羅斯莫斯科的K19次國際旅客列車在海拉爾站停靠。
海拉爾火車站始建于清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11月)。從海拉爾東站出岔有海伊線通往鄂溫克自治旗伊敏礦區(qū),該站為編組站。
海拉爾老站舍“海浪”樓建于1903年,1903年7月14日,在中東鐵路下行747.4公里處,原呼倫貝爾城北,正式建站,取名“海拉爾”站?!昂@恕倍质钱敃r俄國人將俄文的“海拉爾”翻譯成中文時誤譯而來。因此,該樓左側前面雕刻的俄文意思是“海拉爾”,后面雕刻中文是“海浪”。
海拉爾站站房建筑面積14584平方米,東西長181.8米,南北進深43.05米,站房分為兩層,局部設置有地下一層。新站房候車廳分為兩層,共設有1800個左右候車席位,以地熱采暖。旅客將從第一層進入一站臺,從第二層經(jīng)天橋分別進入二、三、四站臺。候車廳一、二層除商服設置不同外,其他功能基本相似,主要以旅客舒適候車為主。新售票大廳共設計25個售票窗口,長43.5米,寬15.3米。
候車廳分為兩層,共設有1800個候車席位,以地熱采暖。旅客將從第一層進入一站臺,從第二層經(jīng)天橋分別進入二、三、四站臺。候車廳一、二層除商服設置不同外,其他功能基本相似,主要是以滿足旅客舒適候車為主。當旅客從入口經(jīng)安檢(驗票采用人臉識別)進入第一層候車大廳及旅客集散廳,迎面看到的是一站臺進站口及顯示出發(fā)到達車次的滾動大屏幕。集散廳左右兩側分別設有兩部扶梯,兩部樓梯。一 、二層候車大廳的兩側分別設有標識明顯的飲水處、殘疾人衛(wèi)生間、無障礙電梯和供普通旅客使用的衛(wèi)生間。
在一樓候車廳中間顯著位置,以哈局十大金牌職工李蘭虹命名的蘭虹服務臺,這座服務臺形狀似一座環(huán)島,使旅客在各個角度都可以看到服務臺,同時,服務人員又能始終正面迎接旅客。在服務臺里將設立旅客幫扶角,從老花鏡、便簽紙到膠水、鉗子、再到應急藥品一應俱全。服務臺內(nèi)電腦、傳真機、打印機和實時滾動播出的LED電子顯示屏,將為旅客提供極大方便。
站在火車站廣場上,正對站房方向的右側,就是新售票大廳。售票廳與候車廳被一扇通透的玻璃窗隔開,不與候車廳相通。售票廳共設計25個售票窗口,長43.5米,寬15.3米。在售票窗口的最左側,是殘疾人無障礙售票窗口,這個窗口臺面比其他普通窗口低了很多,與相鄰窗口距離較大,便于殘疾人交流和輪椅進出。
1903年底。訂正”海浪“站為海拉爾火車站。但雕刻“海浪”二字的老站經(jīng)歷中東鐵路,偽滿鐵路,中長鐵路,人民鐵路四個時期保留至今。隨后,在老站舍附近建造了第二代海拉爾站站房。
2008年,市政府將海拉爾火車站改造及站前環(huán)境綜合整治工程確定為重點公共公益建設項目,由國家鐵道部和市政府共同出資建設的海拉爾火車站改造工程在全面啟動規(guī)劃、拆遷等工作后,工程于2009年7月正式開工奠基,于2012年12月28日投入使用。
海拉爾第三代主站房面積由原來的2475平方米擴大近6倍,最高聚集人數(shù)可達3000人,售票廳面積達700多平方米,售票口數(shù)量也大大增加。現(xiàn)在的海拉爾火車站是一座功能完善,充分體現(xiàn)民族風格的現(xiàn)代化建筑,大幅度提升了海拉爾中心城區(qū)的城市窗口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