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畫作畫面筆墨不多,唯枯木一株,干偃枝曲,逆順有勢;周匝綴以坡石,叢竹。石不作皴,暑微著墨,頗具腴潤之感;叢竹蔓衍,倚石起伏,野趣橫生。此圖無款印。
該畫作右上鈐有乾卦小印,左下有“紹”、“興”聯(lián)珠印。別有“風(fēng)閣王氏”墨印,以及“黃琳美之”、“易庵圖書“諸收藏印。圖后另紙有元鮮于樞題記:“右東坡枯木叢筱怪石圖,世間傳本甚多,此卷前有乾卦印,后有紹興玉印,是曾人紹興內(nèi)府者,蓋非他本比也。杭州王井西嘗收一本,與此略同,不知今歸何人?!泵总涝谠摦嬜魃项}:“四十誰云是,三年不制衣;貧如世路險,老學(xué)道心微。已是致身晚,何妨知我稀;欣逢風(fēng)雅伴,歲晏未言歸。”
蘇東坡的一生仕途蹭蹬,在新舊黨爭中屢遭打擊。早年他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認為新法步伐太快,容易產(chǎn)生社會流弊,因而不見容于新黨,甚至在“烏臺詩案”中險些喪命,后被貶黃州。王安石罷相后,司馬光起用了包括蘇軾在內(nèi)的舊黨人士,但蘇軾同樣不贊成司馬光全盤否定新黨的舉措,所以又受到舊黨的猜忌,其后蘇軾屢遭貶斥,竟一個月內(nèi)三貶其官,最終將他貶至廣東的惠州、海南的儋州。但蘇軾在給自畫像題詩時卻說:“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逼鋾邕_灑脫的性格可見一斑。蘇軾平生嗜作枯木怪石,是因為“怪怪奇奇,蓋是描寫胸中磊落不平之氣,以玩世者也”。
蘇軾特別看重文人畫,在這方面,他不免帶有階級的偏見,但也道出了文人畫的一些特點,“觀士人畫,如閱天下馬,取其意氣”蘇軾喜歡畫枯木竹石,有較強的表現(xiàn)力。在創(chuàng)作實踐方面,蘇軾所作竹石皆造型古怪扭曲,恰如其胸中矛盾郁結(jié)的悶氣。傳世《枯木怪石圖》畫面上的枯木狀如鹿角,怪石狀如蝸牛。用筆簡單草率,不求形似,筆墨靈動,頗具神采。
畫中繪有一枝枯木,虬屈的姿態(tài)有如扭曲掙扎而生的身軀,顯示出了無窮的話力,氣勢雄強。樹腳下有一怪石,石狀尖峻硬實,石皴卻盤旋如渦,方圓相兼,既怪又丑,似快速旋轉(zhuǎn),造成畫面的運動感,更能顯現(xiàn)出此石頑強的生命力。怪石、古木并不是因物象形,也不是憑空臆造,而是畫家借把熟悉的奇石、古木畫在一起,更鮮明地表露了作者耿耿不平的內(nèi)心。石后繪有數(shù)枝焦墨細竹,給人以希望之感。整個畫面的意境,荒空而沉郁;石之盤旋,似乎凝聚著不平之氣。古木虬屈向上,權(quán)梢沖出右邊畫外,突破了扭曲盤結(jié),沖向天際。古木與怪石的巧妙結(jié)合,通過情緒表象的描繪,顯現(xiàn)出更深層的理念。
一怪石盤踞于圖的左下角,被風(fēng)雨砍斫的條條紋路、殘缺的邊邊角角印證著怪石歷經(jīng)的滄桑,但石狀仍尖峻硬實。盤旋如渦的石皴.似在飛快地旋轉(zhuǎn),“似卷云皴,實則無皴法,信手寫出,不求形似,不具皴法”,卻造成畫面的運動感,也顯現(xiàn)出怪石頑強的生命力、尤其是石上數(shù)枝焦墨竹葉的點綴.給人希望之感,更代表畫家執(zhí)拗而曠達的內(nèi)心。竹為蘇軾所喜,“其身與竹化,無窮出清新莊周世無有,誰知此凝神”在竹的身上,蘇東坡找到了一種超脫、高潔之意。
畫面右側(cè)有枯樹從怪石邊斜比而來,樹的下半段姿態(tài)虬曲卻剛勁有力,有如扭曲掙扎而生的身軀,本有氣沖云天之勢,但線條的行進突然放緩,隨即展開分枝,分枝上尤一葉,卻悉數(shù)向天,枝梢直沖畫外,表達了畫家飽經(jīng)風(fēng)霜后的恬淡與安然。
北宋文學(xué)家、書法家黃庭堅:“折沖儒墨陣堂堂,書人顏揚鴻雁行。胸中原自有丘壑,故作老木蟠風(fēng)霜?!?/p>
蘇軾的畫在當時很有名氣,有“枯木竹石,萬金爭售”的景象,但蘇軾所作的畫作多見于著錄,傳世真跡極少。此幅《枯木怪石圖》是文人畫典型的作品,足可供人們了解文人畫的發(fā)展。
北洋統(tǒng)治時期,白堅夫從北京風(fēng)雨樓中的古玩店中買走了《枯木怪石圖》和《瀟湘竹石圖》這兩件蘇東坡的稀世珍品。后來他把《枯木怪石圖》賣給了日本人。 專家于2018年初在日本找到該畫作,收藏這幅作品的日本家族同意將其公開拍賣,并被估價港幣4億元。2018年11月26日晚,佳士得香港秋季拍賣中,《枯木怪石圖》被一位來自于大中華區(qū)的中國人以4.636億港元買走,《枯木怪石圖》又回到中國。
蘇軾(1037年—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嘉祐二年(1057)進士,曾任鳳翔府簽判、密州知州、湖州知州、翰林學(xué)士、禮部尚書、兵部尚書等職。宋孝宗時追謚文忠。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fēng)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為豪放詞代表,并稱“蘇辛”。詩文合集有《蘇東坡集》,文集有《蘇軾文集》,詩集有《蘇軾詩集》,詞集有《東坡樂府》。《全宋詞》收其詞約350首。《全宋詞補輯》錄其詞1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