鴛鴦雞得名于美麗的傳說:相傳秦末有位美人虞姬(沭陽人),因避秦亂來到古吳,姿容絕代,博學(xué)多才,立志非英雄不嫁。一日謁孔廟,見項(xiàng)羽重瞳炯耀,儀表非凡,單舉鼎,心竊慕之,遂稟其父邀項(xiàng)羽作客,虞姬親做一菜為“鴛鴦雞”。其父會意,當(dāng)面許親,又資助項(xiàng)羽起兵反秦、秦滅亡后,項(xiàng)羽自命西楚霸王,建都彭城(今江蘇徐州),這“鴛鴦雞”也就在彭城流傳下來了。“鴛鴦雞”酥香、醇厚、色澤艷麗、造型優(yōu)美,寓意深長,為人們所喜愛。
形如鴛鴦,味具兩格,滋香味濃,葷素有別,薏米餡,是用藥用薏苡米,加調(diào)料制成。
主料:當(dāng)年母雞2支(各重700克)。
配料:豬肉餡200克、薏米餡150克、香菇4個、火腿4片、山植糕3片、菜心4棵。
調(diào)料:蔥鹽汁100克、鹽2克、醬油20克、料酒10克、香油20克、飴糖30克、原湯600克、花生油2000克(約耗60克)、淀粉10克。
1、先將雞宰殺退毛后,作整雞去骨,兩只雞分別用蔥鹽汁(各50克)抹于內(nèi)壁,隨即翻皮朝外整形稍漬。把兩翅膀分別從頭下刀口處插進(jìn),通向食管內(nèi)嘴里,分左右成口銜雙翅(謂之龍吐須)待用。
2、把豬肉餡從刀口處填進(jìn)一只雞的腹腔內(nèi),慧米餡填入另一只雞腹內(nèi),分別用竹簽別起。兩只雞同時入開水中焯過,至皮肉收縮出鍋,把其中一只雞抹上飴糖,過油呈桔紅色,裝入盛器中,加入原湯300克和醬油,放入籠中蒸至酥爛,再把另一只雞裝入盛器中,加入原湯、鹽,放入籠中蒸至酥爛。
3、將蒸好的紅、白兩只雞的原湯洼出,各自另放,把雞并排放入大平盤中,抽掉竹簽,把香菇、菜心分別襯托在雞的身上,待用。
4、鍋置旺火,先把白雞原湯倒入鍋中,下水淀粉勾芡,淋香油澆在白雞上。再起鍋把原湯倒回鍋中用水淀粉勾芡、淋香油澆在紅雞上。再將山植糕刻成“鴛鴦雞”三字,擺于盤邊,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