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布泊(Lop Nor),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東南部湖泊,由于形狀宛如人耳,被譽為“地球之耳”,又被稱作“死亡之海”,又名羅布淖(nào),《山海經(jīng)》稱之為"幼澤",也有稱泑澤、鹽澤、蒲昌海、鹽澤、牢蘭海、輔日海、臨海、洛普池、羅布池等多種名稱。
羅布淖爾系蒙古語音譯名,意為多水匯集之湖,海拔780米左右,位于塔里木盆地東部的最低處,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最東緣,若羌縣北部,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東南部,中心位于北緯40.5°,東經(jīng)90.3°。塔里木河、孔雀河、車爾臣河、疏勒河等匯集于此,為中國第二大咸水湖,面積約2400-3000平方公里。
公元330年以前湖水較多,西北側的樓蘭城為著名的“絲綢之路”咽喉,之后由于氣候變遷及人類水利工程影響,導致上游來水減少,直至干涸,現(xiàn)僅為大片鹽殼。
離庫爾勒60公里處的一座保持較好的古烽火臺遺址。有學者根據(jù)修建長城的防御意義,認為古長城的西端應包括了尉犁縣的古烽火臺,若此成立,該烽火臺應是西長城的起始。
一處羅布泊地區(qū)中保存較完好的古遺址。有一圓形城墻,直徑300米,墻殘高近6米,城西有一佛塔遺址,碎土坯形成金字塔形。古城北邊兩公里處的高臺地上,存有佛塔基座,佛塔基座西邊則是著名的古墓群,為羅布泊地區(qū)較大的墓葬群。據(jù)資料介紹,營盤是官辦的屯兵驛站,一方面也扼守絲綢之路的中道,起保護商旅作用,一方面孔雀河就于城旁流過,土地可以屯墾。
羅布泊地區(qū)三大雅丹群之一,位于羅布泊北岸。土臺群皆為東西走向,成長條土臺,遠看為游龍,故被稱為龍城。龍城雅丹又稱為白龍堆雅丹,并被《中國國家地理》評選為中國最美的三大雅丹第二名,譽為“最神秘的雅丹”,因為極少有人見過它的真貌。
為中國考古學家發(fā)現(xiàn)并命名的一處漢代后勤驛站遺址,殘存物極少,但在古時是絲綢之路的一處軍事要地。
位于孔雀河古河道北岸。它是1979年冬被考古學家侯燦、王炳華等所發(fā)現(xiàn),古墓有數(shù)十座,每座都是中間用一圓形木樁圍成的死者墓穴,外面用一尺多高的木樁圍成7個圓圈,并組成若干條射線,呈太陽放射光芒狀。 經(jīng)碳14測定,太陽墓已有3800年之久。
位于太陽墓地西側,在古河道北岸的一片臺地上,有成片的株距相等、行距相同、樹干尺余粗的枯死的胡楊林。這成排成行的枯樹,帶有明顯的人工營造的特征。
位于鐵板河出口不遠的一處土臺,1996年6月余純順迷失方向步行到此,因干渴全身衰竭而死亡。他死時距自己親手填埋的水和食品供給地點僅2公里。建有墓地墓碑。
1997年底,一工程師根據(jù)地圖經(jīng)緯度測量的湖心地點,雖然沒人考證,也成了一景觀。1997年標志點只埋下一個空汽油桶,1998年2月廣東首個女子羅布泊探險隊樹下第一塊木碑后,現(xiàn)已增加了數(shù)個石座、木碑,成了一些走羅布泊者留下紀念物之處。
為高海拔沙漠,位于阿爾金山和湖盆之間,為中國第三大沙漠,并以獨特的羽毛狀沙帶著稱。
源于博斯騰湖,流經(jīng)庫爾勒、尉犁縣進入羅布荒漠,現(xiàn)中游河道灌滿流沙,偶有稀疏胡楊樹和蘆葦、紅柳,下游河道則寸草皆無,一片死寂,淪為荒漠,河道兩岸偶有轟然倒地的枯胡楊。
古樓蘭國遺址。還可看到民居遺址,民居的一些用具,佛塔、古墓群,一小佛塔上的彩繪雖經(jīng)千百年,至今還可辨識。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樓蘭在歷史舞臺上只活躍了八百余年便在公元4世紀神秘消亡,過了1500多年,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和羅布人向導奧爾德克于1900年3月28日又將它重新發(fā)現(xiàn),因而轟動世界,被稱之為“東方龐貝城”。百年來,樓蘭一直是中國乃至世界各地探險家、史學家、旅行家研究考察的熱點。
緊挨著米蘭古城有一建設兵團團場,因該處自古以來得益于阿爾金山的雪水,有農(nóng)牧業(yè)存在的條件,因此除了現(xiàn)代人在墾荒,古時就有發(fā)達的灌溉系統(tǒng)。在米蘭農(nóng)場的民族連可以拜訪羅布人的后裔。
羅布泊南岸一片紅柳土包構成的戈壁灘景觀。
敦煌雅丹屬于古羅布泊的一部分。為沙漠平原區(qū),光照充足,降雨量少,蒸發(fā)量大,四季多風,最大風力可達12級以上。在地質上位于新生代(距今約6500萬年以來)敦煌——疏勒河斷陷盆地的中心部位。由于巖層產(chǎn)狀水平,垂直節(jié)理發(fā)育,較松軟巖層在大自然疾風暴雨的漫長風化中,導致了各種雅丹風蝕地貌的形成。位于敦煌市西北約180公里處,玉門關西北約100公里處。公園面積398平方公里。
羅布泊在若羌縣境東北部,曾是中國第二大內陸湖,海拔780米。羅布泊曾有過許多名稱,有的因它的特點而命名,如坳澤、鹽澤、涸海等,有的因它的位置而得名,如蒲昌海、牢蘭海、孔雀海、洛普池等。元代以后,稱羅布淖爾。在20世紀中后期因塔里木河流量減少,周圍沙漠化嚴重,迅速退化,直至20世紀70年代末完全干涸(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為中國第二大咸水湖,自從羅布泊干涸后納木錯成為中國第二大咸水湖,第一大是青海湖)。
盆地中河流如塔里木河、孔雀河、車爾臣河、疏勒河等匯集于此,曾經(jīng)形成了巨大的湖泊。此后湖水減少,樓蘭城成為廢墟。1931年中國學者陳宗器、德國地質學家霍涅爾對1921年塔里木河改道以來在羅布泊新形成的水域進行了實地考察, 并于1931 年完成了整個湖區(qū)的測量工作,實測羅布泊水域面積還有2375平方千米,水源來源于孔雀河,由北端入湖,進入湖心,向東膨脹,形如“靴子”,南北長85千米,湖區(qū)北部東西寬20千米,南部東西寬45千米, 湖水很淺,在某些區(qū)域甚至不能行船,時有擱淺,西南有一河道與喀拉和順湖相連。
1921年后塔里木河斷流,湖水又有加,1942年測量時湖水面積達3000平方公里。1962年湖水減少到660平方公里。1970年以后干涸,主要原因是因為塔里木河兩岸人口突然增多,不斷向塔里木河要水,使其長度急劇萎縮至不足1000公里,使300多公里的河道干涸,導致羅布泊最終干涸。敦煌、哈密、鄯善、吐魯番、庫爾勒、若羌、且末、和田、阿克塞、肅北、瓜州、尉犁、民豐、于田、墨玉、玉門、鐵門關等都處于羅布泊周邊地區(qū)。
羅布泊干涸時間是頗有爭議的一個焦點,大多文獻記述為1972年,自1972年美國公布已干涸的羅布泊“大耳朵”衛(wèi)星照片以來,“大耳朵”被認為是羅布泊東湖的干涸湖盆。在已經(jīng)結束的“重走彭加木科考探險之路”科學考察中,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了羅布泊東湖連續(xù)向西延伸的湖岸線,由此測算出羅布泊古湖面積超過1萬平方公里。
2006年DGPS實測結果表明羅布泊大耳朵湖盆地勢相對平緩,深度僅為5.2米,西南平均坡度0.19‰,東北平均坡度0.09‰,為一偏心的淺水湖盆,鹽盤覆蓋面積近5500平方千米,海拔約800米。
古羅布泊誕生于第三紀末、第四紀初,距今已有1800萬年,面積約2萬平方公里,在新構造運動的影響下,湖盆地自南向北傾斜抬升,被分割成幾塊洼地。
漢朝時期這里曾經(jīng)有一個人口眾多,頗具規(guī)模的古代樓蘭王國。它于公元前176年以前建國、公元630年消亡,有800多年歷史。它東起古陽關附近、西至尼雅古城、南至阿爾金山、北至哈密。公元前126年,張騫出使西域歸來,向漢武帝上書:“樓蘭,師邑有城郭,臨鹽澤”。此后,它成為聞名中外的絲綢之路南支的咽喉門戶。而羅布泊“廣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減”,它的豐盈,使人猜測它“潛行地下,南也積石為中國河也”。這種誤認羅布泊為黃河上源的觀點,由先秦至清末,流傳了2000多年。歷史上,羅布泊最大面積為5350平方公里。
據(jù)酈道元《水經(jīng)注》記載,東漢以后,由于當時塔里木河中游的注濱河改道,導致樓蘭嚴重缺水。敦煌的索勒率兵1000人來到樓蘭,又召集鄯善、焉耆、龜茲三國兵士3000人,不分晝夜橫斷注濱河,引水進入樓蘭,緩解了樓蘭缺水困境。到公元四世紀,曾經(jīng)是“水大波深必汛”的羅布泊西之樓蘭,到了要用法令限制用水的拮據(jù)境地。盡管樓蘭人為疏浚河道作出了最大程度的努力和嘗試,但在此之后樓蘭古城最終還是因斷水而廢棄了。曾幾何時繁華興盛的樓蘭,無聲無息地退出了歷史舞臺;盛極一時的絲路南道,黃沙滿途,行旅裹足;煙波浩淼的羅布泊,也變成了一片干涸的鹽澤。
至清代末葉,羅布泊水漲時,僅有“東西長八九十里,南北寬二三里或一二里不等”,成了區(qū)區(qū)一小湖。
1921年,塔里木河改道東流,經(jīng)注羅布泊,至1950年代,湖的面積又達2000多平方公里。
1931年,陳宗器等人測得面積為1900平方公里。
1941年,在蘇制1:50萬地形圖上,量得面積為3006平方公里。
新中國成立后,興起多次開墾浪潮,大批內地人遷移西部組成建設兵團,開展土地平整運動,塔里木河兩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著增加。擴大后的耕地要用水,開采礦藏需要水,人們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幾十年間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庫130多座,盲目地用水像個吸水鬼,終于將塔里木河抽干了,致使塔里木河由60年代的1321平方公里萎縮到1000平方公里,320公里的河道干涸,以致沿岸5萬多畝耕地受到威脅。1960年代因塔里木河下游斷流,羅布泊迅速干涸。到1972年,羅布泊最后干涸部分為450平方公里。
羅布泊干涸后,周圍生態(tài)環(huán)境發(fā)生巨變,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衛(wèi)士胡楊樹成片死亡,沙漠以每年3~5米的速度向羅布泊推進,很快和廣闊無垠的塔克拉瑪干沙漠融為一體。羅布泊從此成了寸草不生的地方,被稱作“死亡之?!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