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虎圖郵票面值有30錢、50錢、100錢3種,其中30錢為藍色、50錢為紅色、100錢有紫色和藏青兩種刷色。據(jù)資料記載該郵票共有4種版別,各版圖案與圖幅相同,齒孔不同,刷色稍微有差異,并以此先后區(qū)分為三套郵票,統(tǒng)稱“獨虎票”。
中日甲午戰(zhàn)爭后,清廷被迫簽訂馬關(guān)條約,將臺灣和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1895年5月,日軍入侵臺灣,進行強行“接收”。臺灣民眾在指望清廷無望的情況下,在丘逢甲率領(lǐng)下成立“臺灣民主國”,并于5月2日將大印和藍地黃虎的“虎旗”送到臺灣巡撫唐景崧手中。5月25日舉行開國典禮,唐景崧被推為“總統(tǒng)”、劉永福為大將軍、丘逢甲為義勇軍統(tǒng)領(lǐng),建年號“永清”、以臺北為首都。但隨著基隆、臺北等地陷落,唐景崧逃回大陸。6月下旬,余眾在臺南擁立大將軍劉永福為第二任“總統(tǒng)”,以臺南為首都,繼續(xù)領(lǐng)導抗日斗爭。為了籌措經(jīng)費,劉永福等以“臺灣民主國”名義先后發(fā)行鈔票、抗日公債等,并在臺南安平海關(guān)稅務司麥嘉林(英國人)的建議下,在海關(guān)開設郵政局,發(fā)行郵票,同時讓麥嘉林兼理郵政業(yè)務。于是在6月份就發(fā)行了以溪流虎嘯為圖案并與藍底黃虎的“虎旗”相結(jié)合的獨虎圖郵票。
10月下旬,日軍占領(lǐng)臺南,劉永福及余部撤回大陸,臺灣民主國只存活184天的短命政權(quán),便告完結(jié)。獨虎圖郵票也只使用了不到5個月時間。目前,所見到的蓋有“合灣民主國”郵戳的實寄封大多為當時臺灣海關(guān)的外國人所寄。因為在臺灣抗日期間,臺灣海峽被日軍封鎖,只有外國輪船才能通行,并以此傳遞郵件。
第一版郵票,用極薄白紙,先刻成圖章后蓋印,刷色分別為:面值叁拾錢的黃綠色,面值伍拾錢的刷紅色,面值壹佰錢的刷紫色,均為無齒。第二版郵票用無水印白紙印刷,叁拾錢為藍綠色,伍拾錢為朱紅色,壹佰錢為紫色,有齒,齒孔度數(shù)為12度。第三版郵票用無水印厚白紙印刷,叁拾錢為藍色,伍拾錢為紅色,壹佰錢為紫色,有齒,齒孔度數(shù)為11.5度。第四版郵票用白紙印,叁拾錢為綠色,伍拾錢為紅色,壹佰錢為紫色,有齒,齒孔度數(shù)為12度,1895年10月印好后,還沒來得及發(fā)行便因抗日失敗而被毀。此外,市場上還發(fā)現(xiàn)一種全套三枚印于極薄條紋紙,無齒孔的“獨虎圖”舊票組外品,面值叁拾錢的黃色,面值伍拾錢的紅色,面值壹佰錢的藏青色。票上銷有戳徑35mm的雙圈英文“臺灣民主國·臺南”1895年9月5日的黑色戳,并且“臺南”拼成“TAINA”。
第一版獨虎圖郵票
發(fā)行日期:1895.7-10(光緒二十一年六月至九月) 枚數(shù):3枚 圖幅:23.5x25.5 全張枚數(shù):100(10x10);176(11x16) 顏色:(1)獨虎圖、30錢、綠;(2)獨虎圖、50錢、紅;(3)獨虎圖、100錢、紫。
第二版獨虎圖郵票
枚數(shù):3枚 圖幅:24.5x25.5 全張枚數(shù):63(9x7);144(16x9) 顏色:(1)獨虎圖、30錢、藍綠;(2)獨虎圖、50錢、紅;(3)獨虎圖、100錢、紫。
第三版獨虎圖郵票
枚數(shù):3枚 圖幅:24.5x25.5 全張枚數(shù):63(9x7);144(16x9) 顏色:(1)獨虎圖、30錢、翠綠;(2)獨虎圖、50錢、紅;(3)獨虎圖、100錢、紫紅。
臺6.4 第四版獨虎圖郵票(未發(fā)行,被日軍焚毀)
1895年10月,銀刻版,白紙,P12 (Tw22、30錢、綠色; Tw23、50錢、紅色; Tw24、100錢、紫色;Tw25、100錢、藍色)
蓋有“Formosa”戳記的獨虎圖郵票實寄封,在郵票市場上是難得一見的珍品。普通的獨虎圖成套新票,在中國大陸和港澳臺郵品拍賣會上常出現(xiàn),一般成交價都超過1500美元;獨虎票舊票的行情也近2000元一枚,成套的則貴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