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苓(1876.4.5-1951.2.23),原名壽春,字伯苓,后以其字行世,天津人,中國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家,私立南開系列學校創(chuàng)辦者。西方戲劇以及奧運會的倡導者,被譽為“中國奧運第一人”。張伯苓早年畢業(yè)于天津北洋水師學堂,后獲得上海圣約翰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名譽博士,曾受教于美國教育家、哲學家杜威、桑代克等人。民國三十八年(1948年)六月,曾出任中華民國的南京國民政府考試院院長,1949年11月底,重慶解放前夕,張伯苓婉拒蔣介石赴臺要求而留守大陸。
張伯苓把教育救國作為畢生信念,先后創(chuàng)辦南開中學、南開大學、南開女中、南開小學和重慶南開中學,接辦四川自貢蜀光中學,形成了著名的南開教育體系,為國家培養(yǎng)了包括周恩來在內的大批人才,被尊為“中國現(xiàn)代教育的一位創(chuàng)造者”。
清光緒二年三月十一日(1876年4月5日),張伯苓出生于天津一個秀才家庭。
光緒八年(1882年),幼年因家道中落,無力延時就學,曾入同族人張竹坡家館就讀,后又轉入劉先生辦的義學讀書。
光緒十七年(1891年),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天津北洋水師學堂學習航海,學制四年。
光緒十八年(1892年),入天津北洋水師學堂學習駕駛,他是航海駕駛班好的學生,每次考試都是名列前茅。嚴復的思想對他影響很大。
光緒二十年(1894年),張伯苓等十八名同學完成堂課,被派往北洋水師艦隊實習。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二月,北洋水師覆沒,滿懷激憤返師歸。九月,北洋水師學堂第五屆畢業(yè)。因無船,在家閑居一年。是年冬,娶宜興埠安氏女,因該女久患癆疾,婚后五日去世。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二月,續(xù)娶王氏。同年春,被派往同濟艦服務。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畢業(yè)后服務于海軍。承甲午敗績,帝國主義強盜的協(xié)議既成,清廷派大員去山東辦理接收和轉讓手續(xù),張伯苓隨艦前往。船到威海衛(wèi)的頭一天,降下日本的太陽旗,升起中國的黃龍旗。第二天,又降下中國的黃龍旗,升起英國的米字旗。張伯苓目睹這場“國幟三易”的接收和轉讓儀式,親自嘗受了這一喪權辱國的場面,氣憤填膺。從威海衛(wèi)歸來之后,他認為海軍報國無望,決定退役。不久離職回天津執(zhí)教于家館。
光緒二十三年(1898年)七月,英國強租威海衛(wèi),張伯苓隨船送清廷官員前往辦理移交手續(xù),親身經歷了“國幟三易”的屈辱場面,深感“自強之道,端在教育”,立志“創(chuàng)辦新教育,造就新人才”。是年,他結識倡導新學的嚴修,共同開啟了艱難的辦學之路。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張伯苓乘暑假航海東渡,親眼看到日本明治維新后的盛況,領略了日本對教育的重視及辦學規(guī)模和教育方法,深受啟發(fā)。
光緒三十年(1904年)五月,經過四個月的細心考察后回國,他決定成立中學,遂將嚴、王兩館合并,成立“私立中學堂”(南開中學)。從此他結束了家塾先生的生涯,成為學堂的學監(jiān)。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在天津城區(qū)南部的開洼地,即民間所稱“南開”,建成新校舍,遂改稱南開中學堂,從此聲名漸著,天津市南開區(qū)也由此得名。
民國六年(1917年),秋,赴美國,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教育,次年回國,著手籌辦南開大學。
民國七年(1918年),適逢嚴修與范靜生也赴美,張伯苓乃與嚴、范遍游美國各地,考察了許多私立大學的組織和實施。十二月,張伯苓與嚴修游美歸國。不久便積極籌募經費,并獲徐世昌、黎元洪等人及天津士紳之助,開始籌劃創(chuàng)辦南開大學。十二月回到天津后,與嚴修一起正式宣布建立南開大學。
張伯苓自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創(chuàng)辦南開中學以來,到民國六年(1917年)學生已滿千人,中學基礎日臻鞏固,教育設施逐漸完善。每看到各屆畢業(yè)生依依不舍地離開學校,他覺得應該向大多數(shù)學生提供繼續(xù)升學的機會。社會的需要,使他認識到:“普通教育僅為國民教育之初步,創(chuàng)辦高等學校乃是國家發(fā)展的根本大計”。于是他決心赴美學習和考察。
民國八年(1919年)春,在中學南端空地建大學教室,當年秋季落成。九月五、六日,舉行大學新生人學考試,二十五日正式上課。南開大學創(chuàng)辦伊始就建立了理科。那時北京、上海開創(chuàng)許多私立大學,都是只辦文、法、史、地、國學等文、法科,教師抱的是線裝書去上課,而張伯苓專請留美多年的凌冰為大學部主任,除開設文科外,還設理科和商科,后來改稱文、理、商三個學院。
民國十二年(1923年),建立了南開女中。
民國十七年(1928年),張伯苓又興致勃勃地在女生校舍對面建筑小學校舍,設立了小學部。在興建和完善女中和小學之后,張伯苓分別于民國十六年(1927年)和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創(chuàng)辦了南開經濟研究所和應用化學研究所,從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南開教育體系。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迫于抗戰(zhàn)形勢的緊要和南開學校的生存發(fā)展,張伯苓親自入川,在巴渝大地的嘉陵之津先后購地800余畝,創(chuàng)辦了被千百萬重慶人贊譽為“人才的沃土,院士的搖籃”的南渝中學(后改名為重慶南開中學)。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變后,南開被日軍飛機炸成廢墟,大學部先遷長沙,繼遷昆明,與北大、清華合組成西南聯(lián)大,張伯苓任校委會常委。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七月,張伯苓任國民參政會副議長。同年加入中國國民黨。同年,張伯苓擔任第一屆國民參政副議長,常駐重慶沙坪壩南渝中學的津南村,交往各方人士。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當選為國民政府中央監(jiān)察委員。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七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授予名譽文學博士學位。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六月,被迫出任中華民國的南京國民政府考試院院長,不久辭去,避居重慶,深居簡出??鄲炛械膹埐卟]有被學生忘記,周恩來給自己的老師捎來一封短信表達挽留之意。
1949年11月底,重慶即將解放,張伯苓婉拒蔣介石赴臺要求而留守大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張伯苓致電周恩來表示祝賀,稱贊人民政府的各項政策。
1950年5月,從重慶到北京,受到周恩來總理歡迎。張伯苓回到天津后,天津市長黃敬曾給予關照。
1951年2月23日,在天津病逝。
張伯苓的美育和美育心理思想。主要表現(xiàn)在他的戲劇教育、音樂教育和環(huán)境教育方面。
文學藝術是美育的重要手段,戲劇又是文學藝術中的重要形式之一。戲劇是綜合藝術,借助演員的形體、動作、表情、舞臺背景,音樂伴奏等直接面對觀眾,屬直觀性藝術,能引起觀眾集中注意欣賞、感受和體驗表演情節(jié),從而促成觀眾心靈感應、震動、凈化和升華,因此戲劇美育功能顯著,美育心理效應最深刻??囱萁乖5?、孔繁森的戲劇或由戲劇構成的電影的效果,比抽象地上幾堂政治課的效果還好。
在解放前,五四運動前后,在中國著名的大學校長中重視美育的要算北大校長蔡元培和南開校長張伯苓了。蔡元培在他留學德國時,已接受了席勒的美育思想,他又是德國心理學泰斗馮特的學生,所以他在美育理論和心理學理論方面有深厚的根底。他提出的“美育代宗教說”是引起世人重視的,他對美育的貢獻主要在理論方面的論述。張伯苓在美育理論方面的論著不多,而在實踐和效果方面卻超過了蔡元培。
張伯苓不是文學家或藝術表演家。他一生獻身教育事業(yè);但他體會到“寓教于樂”、“寓德于樂”的教育心理學道理,所以他自創(chuàng)辦南開中學、南開大學之初,就非常重視戲劇的美育功能。早在1901年就提倡話?。ó敃r稱“新劇”,也稱“文明戲”)。他和教職員學生一起創(chuàng)作演出話劇。他曾親自編劇、導演。也培養(yǎng)了一批出色的演員,當時周恩來、曹禺還在天津南天中學讀書時,已經成為南開新劇團的主要演員,曹禺后來成為中外知名的戲劇文學家。張伯苓提倡戲劇,目的是把戲劇作為美育和道德品質教育的手段。他說:“戲園不只是娛樂場,更是宣講所、教室,能改革社會風氣,提高國民道德?!辈茇苍f:“南開新劇團是我的啟蒙老師,不是為著玩,而是借戲劇講道理,它告訴我戲是很嚴肅的,是為教育人民、教育群眾,同時自己.也受教育?!?/p>
他還在《回憶我在南開開始的戲劇生話》一文中,詳細論述了張伯苓領導南開新劇團的宗旨、劇目,演出效果等。他以感激的心情說:“南開新劇團對我影響很大?!敝芏鱽碓谒麑懙摹靶B劇敝幸舱f:“校中每次周年紀念會,例演新劇,以志慶賀。今年暑假期問,校長(張伯苓)因每歲稿本,編纂非易;特集同新劇團團員數(shù)人,前往高家莊李氏小學,預先編纂,以冀勿匆忙于臨時。……每人均編稿本三、四,而業(yè)經校長認可演者有二。所費手續(xù),計經四次……其中情節(jié),固求能免俗,然悲歡離合,實深合社會心理,且布景豐富,以之陪襯內容,情節(jié)當能益肖?!?/p>
根據曹禺的回憶,張伯苓早在光緒三十五年(1909年)就提倡新劇“目的在練習演講,改良社會”。民國五年(1916年)他在《舞臺、學校和世界》一文中說:“世界者,舞臺之大者也。其間之君子、小人、與夫庸愚、英杰,即其劇中之角色也。欲為其優(yōu)者、良者,須有預備。學校者其預備場也?!边@也是他重視戲劇教育的觀點。張伯苓說:“從戲劇里面可以得到做人的經驗。會演戲的人將來在社會上必能做事,戲劇中有小丑、小生、老生等,如果在戲劇中能扮演什么像什么,將來在社會上也必能應付各種環(huán)境?!彼f的這些話是已得到了事實的驗證。張伯苓提倡戲劇,是以戲劇為教育手段。對劇本的編選,非常嚴格。在他的提倡影響和扶持下,四十多年來,在天津、昆明和重慶各個時期的南開話劇理論、史話、紀事、演出劇目(近200個),創(chuàng)作及改譯的劇目(近100個)劇評等。
南開的音樂、美術教育雖然沒有體育和戲劇教育那么突出,但比同時代的普通中學和普通高校更為重視,成績也較顯著。這與張伯苓重視美育有密切有關。張伯苓是提倡戲劇美育的先驅。戲劇是綜合藝術,戲劇的演出也離不開音樂、美術多方面的配合。
張伯苓重視音樂教育,也有其家教的根源。他父親張久庵先生在晚清放棄科舉仕途,著迷于彈拉吹打的樂器,尤其擅長琵琶,天津人譽為“琵琶張”。久庵公對音樂的執(zhí)著篤學精神,耳濡目染,對張伯苓由愛好、欣賞音樂到實施音樂教育有重大影響。這表現(xiàn)在天津南開中學、大學和重慶南開中學的音樂教學和課外音樂活動方面。
張伯苓很重視音樂教師的遴選。如徐劍生、陳子誠、阮北英、李抱忱等音樂教師,都是當代有名的音樂教師。張伯苓重視音樂教育也是源遠流長的,并受到學生們的歡迎。
南開中學給人的第一個印象就是整潔、美觀,秩序井然,產生肅然起敬之感。在舊中國普遍存在著臟、亂、差的環(huán)境里,南開學校算得上幽美的教育園地了。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詩人柳亞子初到南開大學賦詩贊美:汽車飛駛抵南開,水影林光互抱環(huán)。此是桃源仙境界,已同濁世隔塵埃。
張伯苓深悟此理,在南開大、中、小學都重視環(huán)境美的教育,而且把愛國主義教育寓于美育之中,這位教育家的苦心孤詣,感人肺腑。張伯苓深知學校建筑除使用功能外,其心理功能也是不能忽視的,這就是建筑的第二屬性,是交化屬性,即美育心理功能。在大學校長中,親自領導,參與設計,甚至親自拉線測查建筑面積的,張伯苓可算得前無古人了。張伯苓創(chuàng)建南開大學初期,經費十分困難,但他不主張因陋就簡,他注重建筑為教學服務的基本功能,同時也非常重視建筑藝術的美育功能。他沒有發(fā)表過建筑藝術心理的文章,但他一生在領導學校建筑的實踐中證明他有建筑術和美化校園的美育心理思想。
張伯苓也非常重視校園美的整體性,即建筑物的藝術性與周圍人工改造的自然美相結合。有的設施還滲透著愛國主義教育思想,體現(xiàn)了寓德育于美育的原則。張伯苓重視學校建筑美和校園環(huán)境美的措施,是為了影響學生的心靈美。他認識到,創(chuàng)造美的學校環(huán)境,進行美育是行之有效的。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高爾基說:“照天性來說,人都是藝術家,他無論在什么地方,總是希望把美帶到他們的生活中去?!钡拇_,賞心悅目、整潔衛(wèi)生的環(huán)境,能使人心情舒暢、心曠神恰,促使人樂觀奮進。反之,雜亂、骯臟、丑惡環(huán)境,會使人心煩意亂、精神萎靡,導致言行失常。環(huán)境美能影響心靈美,心靈美的人才創(chuàng)造環(huán)境美、維護環(huán)境美。張伯苓提倡的“鏡箴自鑒”和“考美”也是一種美育措施。所謂鏡箴就是在教學大樓和辦公樓面對正門,豎一大鏡,鏡框鐫有箴言:“面必凈,發(fā)必理,衣必整,紐必結;頭容正,肩容平,胸容寬,背容直;氣象:勿傲,勿暴,勿??;顏色:宜和,宜靜,宜莊”。要求師生,對鏡自鑒,實際是對自己容貌美、心靈美、言行美的要求。啟發(fā)自覺遵守紀律,自我完善自己的心理品質。所謂“考美”。是對學生宿舍和教室整潔美觀的考核。南開教育重視全校的美化。對學生宿舍、教室的整潔衛(wèi)生、美觀尤為重視。
張伯苓講過:紫白是代表南開的校色?!白稀笔窍笳鳌案呱小钡念伾?,他還風趣地說:“滿朝朱紫冠,盡是讀書人?!薄鞍住笔窍笳鳌凹儩崱⒘疂崱钡念伾?。心理學家的研究,證明生活環(huán)境中的顏色,對人的情緒是有影響的,以紫白的顏色象征性地要求學生應具有高尚的情操、廉潔奉公的品德,此中也有美育的心理作用。
踐行公能教育
張伯苓教育的真諦是“公”“能”教育。他說:南開在短短的幾十年中間,居然能由默默無聞的一個私立學校,而終至于譽滿中外,是自有其獨特的教育精神的。這一種精神可以從幾方面去看:我們可以稱之為愛國教育,民主教育,實用教育,或者說是科學教育。但是在本質上,這幾個名詞并沒有什么顯著的差異,它們共同的特征就是張伯苓畢生所倡導的“公”“能”教育。
“公”“能”教育的內容可以說是熔社會教育與個人教育于一爐的教育。前者是一種社會道德的培養(yǎng),而后者則是一種個人能力的鍛煉。因此它的宗旨是:不僅要求受教者能充實個體,同時它還進一步的要求個體的充實?!安粸榧河茫鴳撌菫楣珵閲?,為人群服務。在以往,一般人常常指責政治風氣貪污腐化,如果我們稍加分析,就不難了解貪污的由來,是不知有“公”;腐化的原因,不外無“能”。如果我們以往的教育都能切實注意到“公”“能”,并重觀念的培養(yǎng),那么,或許社會上貪污腐化的風氣,將可日見肅清。
在“公”“能”的教育宗旨之下,張伯苓對于教育的方法曾不斷改進。在校政的措施上,也都本著這個原則去努力。他特別注意那些優(yōu)秀貧寒的青年子弟。他深信,教育的對象應該是不分貧富的,只要我們能給以受教育的機會和適當?shù)挠柧?,每個青年都不難成為社會上有用的人。在平時,他希望他的學生都養(yǎng)成獨立不移的人格,并且是合群服公者,他勉勵他們求學戒空談,而希望學校教育不致與社會脫節(jié)?;谶@一個觀念,所以先生在校政上的若干措施,也都和一般的學校不盡相同。南開學校的科學圖書儀器及體育器具特別完備,這都是因為先生注重科學教育,提倡體育的緣故。譬如說,為了使學生在校的時候就能了解社會的組織,因此南開的學生每年都有參觀視察的活動。為了培養(yǎng)民主政治的基礎,學校里更特別注重學生們對集會組織的訓練,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精神,他從不肯為他們輕易地寫一封謀事的介紹信。以上這些事都是他提倡“公”“能”教育的種種措施。黃鈺生認為,張伯苓有許多教育思想值得今人借鑒。如重體育、重道德教育、重科學實驗,還重視開展課外活動,鍛煉學生的組織能力。他把辦學的宗旨概括為“公、能”二字?!肮?,就是為公不為私,“能”,就是知識、技能、本領。南開確實培養(yǎng)了大批辦事公正的人才。
創(chuàng)辦南開系列從“物力救國”幻想的破滅,到“教育救國”信念的確立,張伯苓的思想經歷了曲折發(fā)展的過程。從此,張伯苓以一個資產階級教育先行者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中國近代教育的舞臺上。
張伯苓的教育生涯是從受聘于嚴范孫的家館開始的。嚴范孫是天津著名教育家,主張變革封建教育,開辦新式學堂。嚴、張二人思想主張一致,對教育救國、培育新人同具熱心。光緒三十年(1904年),他們在天津共同創(chuàng)辦“私立中學堂”,就是南開學校的前身。在南開中學的基礎上,張伯苓、嚴范孫決心創(chuàng)辦大學。本世紀10年代中期他們就開始醞釀。為此,張伯苓去美國學習、考察,在哥倫比亞大學進修了一年多的教育理論,有了更充分的思想準備。民國七年(1918年)末由美國回到天津后,就開始籌募辦學資金。民國八年(1919年)春開始起建大學校舍。九月初舉行新生入學考試,錄取周恩來、馬駿等96名學生,分文、理、商三科,二十五日開學,私立南開大學宣告誕生。
南開系列學校,是張伯苓和嚴修創(chuàng)辦的一系列旨在促進中國近代教育發(fā)展的學校。學校以“允公允能,日新月異”為校訓和“南開人”的治學精神。并以“容止格言”為學生的儀容舉止規(guī)范。包括:南開大學、天津南開中學、天津第二南開中學(原南開女中)、重慶南開中學、南開大學附屬中學、南開大學附屬小學、原南開小學(被日軍炸毀,后未復校)、蜀光中學等。
奧運三問
將奧運概念帶入中國的先驅人物,力促劉長春首個參賽奧運的主導人物,也因此被譽“中國奧運第一人”。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感慨萬千:“這個首次在北京舉辦的盛會,將圓一個中國人——張伯苓先生一個世紀以前表達的夢想。”
張伯苓是中國奧林匹克運動的倡導者和奧林匹克精神的傳播人,是著名的奧林匹克教育家。民國十七年(1928年),張伯苓任名譽會長的“中華全國體育協(xié)進會”,派代表出席觀摩了第9屆國際奧林匹克運動會。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抗戰(zhàn)勝利,他組織召開體育協(xié)進會會議,申辦第15屆奧運會,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申奧活動。他對奧林匹克運動有六大貢獻,堪稱六個第一。
最早提出
梁吉生談到,張伯苓提出了中國應當關注奧林匹克運動,加入國際奧林匹克大家庭。早在100年前,即1907年10月24日,他在天津第五屆學校運動會頒獎儀式上發(fā)表演說指出:“此次運動會的成功,使我對吾國選手在不久的將來參加奧林匹克運動充滿了希望。”“我國應立即成立一奧林匹克運動會代表隊”。1909年春天,赴歐考察歸來的張伯苓又用幻燈機給大學生放映了第4屆奧運會的照片?!皧W林匹克”一詞開始在中國流傳。
最早參與
張伯苓參與了“遠東奧林匹克運動”(后改稱遠東運動會)的創(chuàng)建和組織工作。張伯苓是遠東體協(xié)成員之一,參加過第2、3、5、8、9屆遠東運動會,擔任過第2、3、9屆遠東運動會的中國領隊和第3、5屆遠東運動會的大會總裁判。遠東運動會于1920年被國際奧委會承認,是世界上第一個與國際奧委會發(fā)生聯(lián)系的區(qū)域性體育組織。
最早提倡
張伯苓把奧林匹克教育列入學校課程,通過實施奧林匹克教育推動校園體育課程建設。他在創(chuàng)辦南開學校之初,就明確提出,教育一事,尤要在造成完全人格,德、智、體三育并進而不偏廢。這體現(xiàn)奧林匹克與素質教育目標的一致性。尤其應當注意的是,早在上世紀20年代,張伯苓就率先把奧林匹克教育列入了體育科學教學大綱中。民國十八年(1929年)十月印行的《天津私立南開中學一覽》中“體育學科”教學大綱的“高級中學”部分就明確寫明要講授“西洋體育史綱要”和“世界,遠東,全國,華北運動會之歷史及組織法”。
最早創(chuàng)建
張伯苓發(fā)起創(chuàng)建中華全國體育協(xié)進會,并長期擔任該會的領導。中華體育協(xié)進會努力推進與國際奧委會的聯(lián)系,積極參加國際體育組織,先后加入了國際足球協(xié)會、國際游泳協(xié)會、國際草地網球協(xié)會、國際技巧協(xié)會等,并選派觀察員出席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舉行的第九屆奧運會。民國二十年(1931年)中華全國體育協(xié)進會被國際奧委會正式承認為團體會成員,這標志了中國從此成為國際奧委會大家庭的一員。
最早促成
張伯苓促成了中國運動員正式參與奧運會的項目比賽。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張伯苓與張學良及體育協(xié)進會領導一起,積極主持短跑運動員劉長春赴洛杉磯參加第十屆奧運會,并親自為劉長春向國際奧委會報名,促成中國運動員劉長春和教練宋君復如愿與會,代表中國出征,參加短跑比賽。興奮之余,張伯苓懸腕提筆,激動寫下:“智力競新,強國之鑒”。劉長春參加奧運會百米比賽項目,從而開啟了中國運動員正式參加奧運會比賽的歷史。
最早發(fā)起
張伯苓參與發(fā)起了中國舉辦奧運會的活動。民國二十四年(1945年)九月七日,張伯苓主持抗戰(zhàn)勝利后第一次中華體育協(xié)進會常務理事會議,會議一致同意邀請1952年第15屆奧運會在中國舉行。張伯苓還負責“向政府商洽”此事。
光明網《南開創(chuàng)辦人張伯苓誕辰》:
在半個世紀的歲月中,張伯苓歷盡艱辛,先后創(chuàng)辦了南開中學、南開大學、南開女子中學、南開小學和重慶南開中學,并接辦四川自貢蜀光中學,以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興學育人,為國家和民族培養(yǎng)了大批優(yōu)秀人才,周恩來同志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張伯苓的辦學方針注重理工科教育,提倡教育救國,反對學生介入社會政治活動,但他卻實實在在保護過進步師生。 ?
人民網《南開之父張伯苓》:張伯苓作為在他生活時代的知識分子的一個代表,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在其晚年,走過一段曲折的道路。但是,張伯苓畢竟是一位與時俱進的愛國教育家。他從一生辦學,飽經滄桑的切身經歷中,逐步看清了中國的前途,在歷史轉折的關鍵時刻,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表現(xiàn)出一個真正教育家的高風亮節(jié)。張怕苓的一生,是進步的愛國的一生。他創(chuàng)業(yè)南開,功在國家,為發(fā)展我國近代教育作出了重要貢獻。
南開大學(《張伯苓與南開精神》):偉大的教育家應當造福于社會,并以自己的言行豐富著自己祖國的文化,其遺產也必為國人所尊崇和傳承,張伯苓正是這樣的人,他給后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他的業(yè)績在社會上、在人們的生活中一直被傳誦著。特別是他創(chuàng)辦的南開大學,為海內外所稱道,堪稱一流學府。
周恩來:張校長在他的一生中是進步的、愛國的,他辦教育是有成績的,有功于人民的。
溫家寶(《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張伯苓是位教育家,他寧可做校長,不當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