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石屬于石灰?guī)r,多為灰色,白色、黑色較少。相對而言,石灰?guī)r容易受到外來力量的侵蝕,比如經(jīng)受波浪的沖擊以及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溶蝕,軟松的石質(zhì)容易風化,比較堅硬的地方保存下來,這樣在漫長歲月里,太湖石逐步在大自然條件下精雕細琢,逐漸形成了曲折圓潤的形態(tài)。中國碳酸鹽巖分布區(qū)很廣,在適宜的構(gòu)造、巖石和水文地質(zhì)條件下,均可尋找和開發(fā)得用類似江蘇的太湖石。石灰?guī)r經(jīng)受波浪的沖擊以及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溶蝕,在漫長的歲月里,逐步形成大自然精雕細琢、曲折圓潤的太湖石。太湖石為典型的傳統(tǒng)供石之一,以造型取勝,多玲瓏剔透、重巒疊嶂之姿,宜作園林石等。
江蘇太湖石指江蘇太湖產(chǎn)的石頭,多窟窿和褶皺紋理,可造假山,點綴園林庭院等人文景觀。古人云:“錯落復崔巍,蒼然玉一堆。峰駢仙掌出,罅拆劍門開”。把我們引入這種千古名石營造的意境之中。太湖古稱震澤,又“笠澤”,是古代濱海湖的遺跡,位于江蘇和浙江兩省的交界處,長江三角洲的南部。大約在100萬年前,太湖還是一個大海灣,后來逐漸與海隔絕,轉(zhuǎn)入湖水淡化的過程,變成了內(nèi)陸湖泊。太湖面積2425平方千米,湖岸線長達400公里,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故,古代地質(zhì)造地運動遺留下了豐富的石材。太湖號稱:三萬六千頃,周圍八百里。而實際面積受泥沙淤積和人為圍湖造田等因素的影響,大大縮減,湖底潛出,因此石材料雖然豐富。湖地處江南水網(wǎng)的中心,即使其石使用便捷,由于環(huán)保而適當限制開采。太湖石是中國古典園林中常用的石料,或單獨擺設,或疊為假山。太湖石原產(chǎn)蘇州洞庭山太湖邊,由于長年水浪沖擊,產(chǎn)生許多窩孔、穿孔、道孔,形狀奇特竣削,自古受造園家青睞。
安徽太湖石指安徽太湖石基地。安徽太湖縣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大別山南麓,長江北岸。東與天柱山相望,南與廬山呼應,居長江中下游旅游熱線之上。合九鐵路、105國道、滬蓉高速公路穿境而過,總面積2031平方公里。太湖山川秀美,景色宜人。湖中島嶼星羅棋布,四周山巒疊嶂,果木蔥籠,是旅游觀光、療養(yǎng)休閑的勝地。趙河湯灣溫泉,水溫常年47℃,日出水量1500噸,水質(zhì)清澈,可飲可浴可醫(yī)。因此,安徽太湖石有旅游、療養(yǎng)的功用。此湖周邊大山,還出產(chǎn)戶外風景石、假山石、大理石板材、鵝卵石又稱巨石(一般在二○噸以上,適合擺在水塘和人工河里)、基建石、水磨石(地平用)。辭賦大師潘承祥先生在《太湖賦》中曰:“斯邑多山,山勢嵯峨而列屏;斯邑多水,水勢回環(huán)而縱橫。變幻不可方物者,波光山色也;晦明不可名狀者,暮靄朝暉也。信步月亮灣,山川美景豁雙眸;放眼橘子洲,滄渺碧波蕩碧洲。龍山景區(qū),山外有山,神女愧嵯峨之難配;湯灣溫泉,水外有水,河伯慚大小之不侔。將軍山峻拔巍巍,重巒迭嶂;花亭湖波滔泱泱,煙波浩淼。。山尖寨,云舒云卷,望群巒之縹碧;六省坡,花開花落,數(shù)季節(jié)之輪回。天華尖,蒼龍云端卷,狂卷嘯聲起;芙蓉寨,猛虎峻崗奔,突奔草木驚。宿鳥依林,松篁迎風而歌;蒼煙落照,牧童橫笛而歸。暖陽照,春意濃,些許微撫人心醉;楓葉落,秋雨涼,幾多惆悵君眼迷。情人島佳人把酒,云載芳心;狄公亭情郎輟筆,雨送柔意。若隱若現(xiàn),轉(zhuǎn)瞬危樓高萬尺;或聚或散,頃刻平湖起煙波。西風洞,人間天府,洞穴奇而幽美;獅子山,西隅屏藩,山川殊而峻勝。群峰綿邈,高山陡立于川際;眾壑迤邐,河流環(huán)繞于域中。
房山太湖石,也稱北太湖石,產(chǎn)于北京市房山區(qū)周口店地區(qū)。該石為石灰?guī)r,形狀大體和南方太湖石相似,具有太湖石的渦、溝、環(huán)、洞的變化。房山太湖石,大部分埋在土層里,因紅色山土的作用,新開采的多呈土紅色、橘紅色、土黃色,日久后表面帶些灰黑色。質(zhì)地不如南方太湖石脆,有一定韌性。外觀比較沉實,渾厚雄壯,和南方太湖石外觀的輕巧、清秀、玲瓏有明顯區(qū)別。
假山石又名太湖石、窟窿石,是一種石灰?guī)r,有水、旱兩種,形狀各異,姿態(tài)萬千,通靈剔透的太湖石,其色澤能體現(xiàn)“皺、漏、瘦、透”之美,其色澤以白石為多,青黑石、黃石較少。尤其黃色的更少,故特別適宜布置公園,草坪,校園,庭院旅游景色等。有很高的觀賞價值。我國已得到開發(fā)的四大奇石靈璧石、太湖石、昆石、英石,分別產(chǎn)于安徽、江蘇等地。它們以悠久的歷史、絢麗的色彩、迷人的圖案、嶙峋的肌膚、斑駁的紋理、委婉的孔洞和奇特的造型而名揚中外、譽滿四海。
保定唐縣一代的太湖石,因唐縣屬于唐堯文化,故在唐縣的太湖石又被尊稱為“唐堯奇石”。這是五六年前在河北省唐縣西北太行山區(qū),發(fā)現(xiàn)的我國北方罕見、儲量極其豐富的奇石怪巖——唐堯奇石。
浙江太湖石是指占太湖面積10%的浙江所產(chǎn),具有“透、瘦、漏、皺”的特點,是中國傳統(tǒng)園林中建園、造景、綠化、美化環(huán)境中不可缺少的材料,因產(chǎn)于太湖而得名。太湖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古代地質(zhì)造地運動遺留下了豐富的石材。長興縣古地理位置處于印度洋—北太平洋通道的下楊子煤山海槽區(qū),中石炭世開始(大約3億年)地殼進一步下降,本區(qū)域成為淺?!肷詈-h(huán)境,先后沉積了石炭系黃龍組與船山組厚層狀灰?guī)r、白云巖、白云質(zhì)灰?guī)r,其厚度約140米左右。石炭紀晚期,地殼上升海水開始撤退,但工作區(qū)海水沒有全部退出,在早二迭世(2億八千萬年左右)繼續(xù)沉積了一套淺海相棲霞組灰?guī)r、含燧石條帶或含燧石結(jié)核灰?guī)r,其厚度約160米。此后海水動蕩,在晚二迭世沉積了一套淺海相長興組灰?guī)r。早三迭世(2億5千萬年左右)海水沿煤山海槽侵入,形成淺?!肷詈#群蟪练e了濱海相鈣質(zhì)頁巖(T1y1)、淺海相薄層灰?guī)r(T1y 2)、半深海相厚層灰?guī)r(T1h、T1n)。
荊山太湖石產(chǎn)于秦嶺余脈荊山山脈內(nèi),荊山山脈穿南漳縣西部,荊門市東寶區(qū)而過,止于鐘祥北山境內(nèi)。該石質(zhì)地稍脆,輪廓凹凸不平,盤古蒼勁,變化多端。多體形較大,一般達2~3米,也有小巧玲瓏者,約在0.3米左右。造型千姿百態(tài),有的似奇峰凌云,有的似禽像獸,也有的洞孔遍體,風姿飄逸,擊之有聲,具有瘦皺漏透之美。
鬼斧神工、天工造化,獨具神韻,重者可達數(shù)噸、輕者垂手可提,是天然的藝術(shù)珍品、無聲的詩篇、不朽的畫卷。有的像蛟龍出海,有的似鳳凰展翅,有的是猛虎嘯山,有的如駿馬騰飛,有的若鴛鴦戲水,有的為金雞報曉……千姿百態(tài)、栩栩如生。唐堯奇石質(zhì)地堅硬、色澤艷麗可與靈璧石媲美,神韻恢弘可與太湖石爭雄,集四大奇石之特點于一體。唐堯奇石具瘦、透、漏、皺、丑、絕六奇。
實際上唐堯奇石還曾被感興趣的收藏家當作收藏品,在奧運期間,來自五湖四海的同胞們領略了河北一代的太湖石風采。
五井太湖石沒有南方太湖石外觀的輕巧、清秀和玲瓏,但它質(zhì)地很堅硬,容重比南方太湖石大,具有一定的韌性,外觀顯得比較沉實,石感渾厚雄壯,體態(tài)嶙峋透漏,具有太湖石“渦、溝、環(huán)、洞”的變化和“瘦、皺、漏、透”的審美特征,是用來修筑疊石假山、園林古建的上等石材佳品,具有較高的觀賞、使用和收藏價值。太湖石又名窟窿石、假山石是一種包涵歷史文化的東西,是中華賞石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與提高,很多人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生活,賞石、藏石已經(jīng)成為群眾性的日常文化活動。勤勞的五井人抓住機遇,大膽創(chuàng)新,使太湖石經(jīng)濟日益繁榮,發(fā)展迅速。為了更好的發(fā)展,他們在采挖過程中使用了一些現(xiàn)代化的科技手段,使五井太湖石在大自然巧奪天工,自然形成的基礎上,更加異彩紛呈:或形奇色艷、紋美質(zhì)佳,或靈秀飄逸、渾厚古樸,令人賞心悅目,神思悠悠,成為臨朐奇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