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櫚鳳頭鸚鵡(學名:Probosciger aterrimus)僅1屬1種,體長49-68厘米,翼展70-100厘米,體重500-950克。是十分美麗且獨特的鳳頭鸚鵡,臉裸露,似金剛鸚鵡,故又稱“椰子金剛”。是典型的攀禽,鳥喙強勁有力,喙鉤曲,上頜具有可活動關(guān)節(jié),喙基部具有臘膜。肌肉質(zhì)舌厚。腳短,強大,對趾型,兩趾向前兩趾向后,適合抓握和攀援生活。
棲息于熱帶雨林中,森林邊緣地帶、開闊稀樹的草原地帶等。以植物種子及嫩芽為食。通常成對活動,繁殖期聚小群,分布于新幾內(nèi)亞及其周圍島嶼和澳大利亞昆士蘭約克角半島北部地區(qū)。在國際寵物市場很受歡迎,售價達1萬多元美金,但人工繁殖較困難,所以盜捕現(xiàn)象很嚴重,種群數(shù)量受到威脅。
亞種分化
棕櫚鳳頭鸚鵡(3亞種)
中文名稱 拉丁學名 英文名稱
1 棕櫚鳳頭鸚鵡指名亞種 Probosciger aterrimus aterrimus Aterrimus Palm Cockatoo
2 棕櫚鳳頭鸚鵡巴布亞亞種 Probosciger aterrimus goliath Goliath Palm Cockatoo
3 棕櫚鳳頭鸚鵡雅潘島亞種 Probosciger aterrimus stenolophus Van Ort's Palm Cockatoo
分布于巴布亞新幾內(nèi)亞與周圍的島嶼,澳大利亞昆士蘭的約克角半島北部地區(qū),印度尼西亞。
棕櫚鳳頭鸚鵡共有三個亞種,體長49-68厘米,翼展70-100厘米,體重500-950克。是十分美麗且獨特的鳳頭鸚鵡,由于臉部沒有羽毛的特色與金剛鸚鵡一樣,所以又有人稱“椰子金剛”,是澳大利亞最大的鸚鵡。成年鸚鵡,頂冠如波峰縷縷聳立在頭頂部,頗為壯觀。巨大的鳥喙僅次于紫藍金剛鸚鵡,位居鸚鵡界第二。上下頜骨強烈彎曲,兩下頜骨不相交,是鳳頭鸚鵡中唯一上下鳥喙無法完全密合,能看見其紅黑色條紋的舌頭的種類。全身黑灰色,有著灰黑色的羽冠,臉部的裸皮一般為淺紅色,其顏色從白色到暗紅色有變化,顏色的亮度取決于生存的環(huán)境和鸚鵡的健康狀態(tài)。像金剛鸚鵡一樣,興奮或激動的時候,面頰的裸皮也會變的潮紅,同時頭部的羽冠會揚起。虹膜黑色,腳爪黑灰色。
在新幾內(nèi)亞的族群多棲息于熱帶雨林中,森林邊緣地帶、開闊稀樹的草原地帶等,澳洲族群分布在森林、次生林和成熟的林地、桉樹林地及其鄰近的雨林區(qū)等地。
喜歡坐落在樹木繁茂的地方,林區(qū)邊緣適合它們覓食和筑巢。有時單獨一只活動,常成對或5、6只聚集活動,覓食也會聚集30左右的小群。單獨的棕櫚鳳頭鸚鵡,日出時開始的活動,會選擇高枝無葉的樹木,直到月光照亮了寧靜的夜晚。雄鳥會用巨大有力的嘴剝開食用又大又硬的種子與堅果,水果、嫩芽、漿果也是主要食物,它們臉部的顏色會依情緒而改變,受驚嚇或興奮時會由粉紅色變深紅色。繁殖期對留在其領土邊界之外的亞成鳥和非親鳥并不在意。
棕櫚鳳頭鸚鵡不會挖樹洞,一般利用樹上天然的空巢筑窩。由于它們的體型大、尾巴長,要求的樹洞也特別大,有時甚至超過100歲的古樹。鳥巢具地面有一定高度,巢體具有的直徑為25-60厘米,深度往往接近一米。擁有這樣的巢穴,就難避免與其他鳥類,有袋類動物,爬行動物,甚至蜜蜂之間,發(fā)生偶爾的爭巢打斗。棕櫚鳳頭鸚鵡會采用不同的植物材料,如桉樹樹枝,竹子,柳樹來裝飾自己的巢。它們生活的地區(qū)有許多適合筑巢的材料,在繁殖季節(jié)開始,它們會頻頻造訪問這些地區(qū),取材鋪巢。一年又一年,重復使用相同的巢。
繁殖時間取決于氣候條件,在澳大利亞,繁殖期約在8-1月,在新幾內(nèi)亞約在8月間。一窩只產(chǎn)1枚卵,偶爾兩枚,孵化期約30-33天,羽毛長成約13-16個星期。父母雙方共同孵化,而雄鳥照顧的更多,特別是飼養(yǎng)育雛,它得負責去尋找食物,喂養(yǎng)小鳥和雌鳥。雛鳥出生后赤裸裸的,沒有任何羽毛,母親將讓依偎在身旁,使它保持足夠的體溫,當它終于長出了羽毛,雌鳥也可以幫助尋找食物。幼鳥不離開巢直到年齡達到100-110天,這是任何種類的鸚鵡在巢逗留的最長期限。離巢后,幼鳥不適合飛得很遠,和父母再一起生活延長6個星期,親鳥仍有豢養(yǎng),直到下個繁殖季開始,亞成鳥就會被驅(qū)逐出家庭的領土范圍。性成熟的年齡大約為6至7年。
該物種生活在澳大利亞和新幾內(nèi)亞(印度尼西亞和巴布亞新幾內(nèi)亞)。這由于棲息地的森林退化,它們主要集中在低地和丘陵地帶,偶爾上升到海拔高達1,350米處。該物種分布范圍較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qū)域或波動范圍小于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zhì)量,種群規(guī)模,分布區(qū)域碎片化),種群數(shù)量趨勢穩(wěn)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Ⅰ級保護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