玳瑁(學(xué)名:Eretmochelys imbricata):屬爬行綱,海龜科的海洋動物。一般長約0.6米,大者可達1.6米。頭頂有兩對前額鱗,吻部側(cè)扁,上顎前端鉤曲呈鷹嘴狀;前額鱗2對;背甲盾片呈覆瓦狀排列;背面的角質(zhì)板覆瓦狀排列,表面光滑,具褐色和淡黃色相間的花紋。四肢呈鰭足狀。前肢具2爪。尾短小,通常不露出甲外。
生活在亞洲東南部和印度洋等熱帶和亞熱帶海洋中。主要棲息于沿海的珊瑚礁,海灣,河口和清澈的瀉湖,相對較淺的水域。筑巢通常發(fā)生在偏遠,孤立的沙灘。
玳瑁一般在海深18.3米以上的水域中活動,其一生中會在幾個環(huán)境完全不同的棲息地生活。成年玳瑁主要在熱帶珊瑚礁中活動,白天時它們會在珊瑚礁中的許多洞穴和深谷中進進出出,而珊瑚礁中的許多洞穴和深谷給它提供休息的地方。作為一種常常洄游遷徙的海龜,它們的棲息地各種各樣,包括廣闊的海洋、礁湖甚至是入??谔幍募t樹林沼澤。至今人們對處于生命早期階段的幼年玳瑁所偏好的棲息地知之甚少,但人們推測它們像其他幼年海龜一樣在大海中過著浮游生物般的生活,直到成年時才會離開它們的家。
玳瑁體型較大,背甲曲線長度65-85厘米,體重45-75千克。背甲棕紅色,有光澤,有淺黃色云斑;腹甲黃色,有褐斑。頭及四肢背面的盾片均為黑色,盾緣色淡。吻長,側(cè)扁;上顎前端鉤曲呈鷹嘴狀;下顎骨纖細,下顎聯(lián)合長,僅略短于眼的縱徑;顎緣無鋸齒,但具纖細的斜直條紋。頭背具對稱大鱗,前額鱗2對;頸前部、喉、頦部具若干小鱗。背甲較平扁,呈心形;盾片呈明顯的覆瓦狀排列,老年個體漸趨平鋪;頸盾寬短,與第一對緣盾平列向前凸出;椎盾5枚;肋盾4對,第一對肋盾不與頸盾相接切;一條明顯的脊棱自第一椎盾貫穿至最后一枚椎盾;側(cè)棱極弱(幼體時十分明顯);緣盾每側(cè)11枚,在體后三分之二處形成明顯的強鋸齒狀;2枚臀盾略大于相鄰的緣盾,兩臀盾隙,呈凹缺。腹甲前后緣弧形,前端具一扇形間喉盾;肛盾中縫最長,其余盾片中縫約略相等;自肱盾至肛盾中央隆起,形成腹甲兩側(cè)的棱嵴,棱嵴之間形成凹陷;兩側(cè)具4枚一列的下緣盾;在腋區(qū)具4枚或數(shù)目更多的鱗片;在胯區(qū)有1或2枚鱗片;盾片均具輻射線。四肢槳狀,前肢長于后肢,覆有并列大鱗和盾片,每肢外側(cè)具2爪。尾短。
玳瑁是海洋中較大而兇猛的肉食性動物,經(jīng)常出沒于珊瑚礁中,主要捕食魚類、蝦、蟹和軟體動物,也吃海藻。它的活動能力較強,游泳速度較快。玳瑁喜歡在珊瑚礁、大陸架或是長滿褐藻的淺灘中覓食。雖然玳瑁是雜食性動物,但主要的食物是海綿。海綿占據(jù)了加勒比玳瑁種群膳食總量的70-95%。玳瑁只覓食幾個特定的海綿物種,如海綿綱(Demospongiae),特別是星骨海綿目(Astrophorida)、螺旋海綿目(Spirophorida)和韌海綿目(Hadromerida)海綿。除海綿外,玳瑁的食物還包括海藻以及水母和??却贪麆游铩R膊妒硺O為危險的水螅綱動物僧帽水母(Physalia physalis)。
玳瑁在捕食這些刺胞動物時會閉上沒有保護結(jié)構(gòu)的眼睛,而且諸如僧帽水母這樣的劇毒動物的刺細胞并不能透過玳瑁生有鱗甲的頭部,這樣玳瑁就不會受到威脅。玳瑁有時也會捕食蝦蟹和貝類,它們的雙顎十分有力,可以咬碎蟹殼甚至是極為堅硬厚實的貝殼,如雙殼類貝類。玳瑁的嘴為其捕食珊瑚縫隙中的小蝦和烏賊提供了方便,鷹喙般鉤曲的嘴可以輕易的將它們鉤出。
玳瑁對于其獵物有很強的適應(yīng)力和抵抗力,它們覓食的一些海綿對于其他生物體來說是劇毒且往往是致命的。此外,玳瑁還會選擇一些富含硅質(zhì)骨針的海綿為食。
由于玳瑁有異常堅實的甲殼,它們沒有什么主要天敵,因為很少有動物能咬穿它們的殼。鯊魚和灣鱷算是玳瑁的天敵,章魚和某些海洋表層魚類也會捕食成年玳瑁。而且由于玳瑁經(jīng)常覓食海綿,身上會帶有某些海綿難聞的味道,而且由于玳瑁取食有毒的海綿和刺胞動物,其肉中含有相當(dāng)水平的毒性,因此有時可以使某些天敵或人類卻步。玳瑁的性情較為兇猛,捕捉時它們會有咬人的舉動,不過,如果沒有受到傷害,它們是不會主動攻擊人類的。
玳瑁的產(chǎn)卵期在3-4月,產(chǎn)卵時,雌性在白晝上陸在海岸沙灘挖穴產(chǎn)卵,坑穴直徑約20厘米,深約30厘米,一個產(chǎn)卵期內(nèi)分三次產(chǎn)卵,每次產(chǎn)卵130-200個。卵球形,白色,殼軟有彈性。卵徑約3.5厘米。孵化時間長,約需2個月左右幼體便孵化出來。初孵出的幼龜背甲未完全堅硬,但已有覆瓦狀排列,龜甲長約43-48毫米。幼龜頸部可自由伸縮,但不能前后左右轉(zhuǎn)動。
玳瑁作為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意象之一。漢樂府詩《孔雀東南飛》、《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中對劉蘭芝外貌的精彩描寫“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是講述告別之景,繁欽《定情詩》中也提到“何以慰別離?耳后玳瑁釵”,“釵”諧音拆,有分離之意,而李白也曾寫到“常嫌玳瑁孤”;沈佺期《獨不見》描述了一個少婦思念夫君的心理活動,其中寫到:“盧家少婦郁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變夜長。誰謂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詩詞中也常以“玳瑁筵”(簡稱“玳筵”)一詞來描述筵席的精美與豪華。
美國馬薩諸塞州伍斯特市亦建有一座非常可愛的名為Burnside的噴泉雕塑,刻畫了一個男孩深情地騎在一只大玳瑁上的形象,因此雕塑有“海龜男孩”(Turtle Boy)的愛稱。這座雕像就如哥本哈根的美人魚雕像和布魯塞爾的小于連銅像一樣,已經(jīng)成為伍斯特市的標(biāo)志性象征。當(dāng)?shù)剡€舉行以雕像命名的音樂競賽“海龜男孩音樂獎”(The Turtle Boy Music Award),同時一些與雕像有關(guān)的兒童故事也被創(chuàng)作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