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山龜(Spinyturtle),背甲的長度在175mm到220mm,體重1.5kg到2.0kg。背甲紅褐色或棕色,顯著下陷,龍骨鈍圓。前緣和后緣呈鋸齒狀,幼體的每一肋盾均具一短棱或多刺結(jié)節(jié),且龍骨明顯。腹甲黃色,每一盾片具棕色放射狀條紋。頭與四肢上有紅點。前肢5爪,后肢4爪。尾極短。
背甲為茶褐色,甲長約等于甲寬,殼扁平,中央有一淺褐色之脊陵。明顯的特征莫過于背甲的周圍繞著一圈略向上翹的尖棘,所以也有太陽龜?shù)姆Q呼。腹甲為黃色有細黑放射紋,放射紋之中心為淺褐色之斑塊。成龜約可達22公分,殼周圍的尖棘會隨著年紀而變得較鈍。關(guān)于性別的分辨,除了看尾巴的粗細外,此種龜還有一特色,母龜腹部為了容納較大型的卵,所以會有發(fā)達的腹甲蝶絞。
屬于半水棲爬行動物。生長在海拔 170-100 m 的森林中的溪流,躲在枯枝落葉和草叢的下面,幼年時較傾向陸性。棲息地為山林中清澈之小溪流區(qū)域,但趾間無蹼,并不善泳,常被發(fā)現(xiàn)漫步于溪邊涼濕的森林底層。雌龜每窩生 1-2 顆蛋。一季可生 2-3 窩。孵化期約 106 天左右。幼龜體質(zhì)很弱。幼龜比成龜偏好于陸地活動。食性雖為雜食性,但較偏素食,多以植物為食,主要吃高纖維植物的果實、葉、莖和塊根,偶爾會吃蚯蚓或蛞蝓。但在人工飼養(yǎng)下也喜好吃狗罐頭。最好飼養(yǎng)在高濕度的飼育箱內(nèi),其飼育溫度為25~28℃,濕度保持在80~85%左右。繁殖期于12月到隔年的2月,雌龜每年產(chǎn)約三次卵,每次產(chǎn)下1~2枚,卵在100~110天后孵化。本種雖很受歡迎,但在臺灣其進口量甚少,大部分皆為野生的個體,所以必須特別注意是否有寄生蟲。
人工飼養(yǎng)下,在十二月和二月份可以觀察到它們的交配。用園藝灌溉用的水管子向成龜淋水,會促發(fā)它們的交尾行為。這樣的“降雨”會使雄龜興奮起來,并將雌龜追逐到水中進行交配。它們在野外的筑巢行為尚未知曉,但知道雌龜在一個巢里通常產(chǎn)一到二枚卵。雌龜一年產(chǎn)三次卵,這在潮龜亞科的龜類(batagurineturtles)中是常見的。刺山龜一次成功的人工繁殖發(fā)生於1991年,在亞特蘭大動物園。孵化期為106天。孵化用的介質(zhì)為濕沙,泥炭蘚和長纖維泥炭蘚,溫度有35天為28-30℃,其余為26-28℃。有些潮龜亞科的龜卵會經(jīng)歷一個滯育期,以適應雨季和旱季的交替,因而孵化溫度的波動可能是必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