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殺人蜂,人們往往會不寒而栗。殺人蜂的血統(tǒng)來自于原居南非的非洲蜂。非洲蜂性格暴躁,攻擊性極強,追擊的距離可達好幾千米。多年前,第一批非洲蜂飛出了巴西科學家的實驗室。它們同當?shù)孛鄯潆s交,產(chǎn)生了極為厲害的殺人蜂,釀成了至今還在蔓延的殺人蜂大禍。如今,殺人蜂的數(shù)量已超過10 億,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業(yè)已有1 000多人死于殺人蜂的蜇刺。
20世紀50年代,巴西的養(yǎng)蜂專家發(fā)現(xiàn),非洲蜂的產(chǎn)蜜量特別高,它的毒性并不強,但攻擊性很強。為了培育一種產(chǎn)蜜量高的蜜蜂,他們特地從非洲引進了35只這種蜜蜂,讓它們在巴西安家落戶。為防止這種蜂逃走,當初研究人員曾在蜂箱的出入口裝上特制的金屬網(wǎng),還專門派人值班看守。殊不知,有個不了解情況的管理人員擅自取下了金屬網(wǎng),讓26只非洲蜂逃了出來。它們在野外與巴西蜜蜂交配后形成了一種毒性和攻擊性都很強的殺人蜂。巴西人成了首當其沖的受害者。由于殺人蜂的繁殖能力極強,因而這場蜂災很快波及秘魯,并沿亞馬孫河密林向北蔓延。
1985年7月,殺人蜂出現(xiàn)在美國西海岸的洛杉磯郊外。為了盡早殲滅這些入侵的殺人蜂,當局不惜出動全副武裝的搜索隊,在30平方千米的范圍內(nèi)進行嚴密搜捕。誰知這批殺人蜂紛紛搶占家養(yǎng)蜂箱,人們只得把所有的蜂箱都付之一炬。然而漏網(wǎng)者又繁殖出一批又一批“殺手”,向佛羅里達、加利福尼亞等地進軍。為了防范殺人蜂的襲擊,科學家們緊急行動起來。一位工程師提出派遣“間諜蜂”的策略:在捕獲的殺人蜂身上,粘上一個由太陽能電池提供能量的微型發(fā)射機,使之成為“間諜蜂”。當“間諜蜂”回到殺人蜂群中后,人們就能得到它發(fā)射的信息,及時了解殺人蜂的行蹤和活動情況,然后再設(shè)法阻止它們繁殖后代,使之斷子絕孫。
人類和殺人蜂的這場戰(zhàn)斗將會出現(xiàn)怎樣的結(jié)局呢?殺人蜂的繁殖率極高,已成為一種新的蜂種,因而要完全、徹底消滅它們是十分困難的。人們對待殺人蜂的策略應該是揚長避短:殺人蜂的采蜜率要比其他蜜蜂高兩倍以上,經(jīng)它們授粉后的農(nóng)作物會增強防蟲害的能力。此外,殺人蜂對蜂螨有極強的抵御能力。這些都將給養(yǎng)蜂業(yè)和農(nóng)業(yè)帶來很大的經(jīng)濟效益。因而,只要加強管理,還是可以讓它們?yōu)槿祟愒旄5摹?/p>
第一,筑巢地點集中,采群體行動。一旦遭受入侵,能在極短時間內(nèi)集體進攻,追殺入侵者達24小時之久。
第二,飛行距離較遠,利于蔓延。
第三,“Swarming”頻率高。一般蜜蜂每年聚集2-3次,但非洲蜜蜂卻高出6倍之多,大大增加了交配機會。
第四,與雄蜂交配以后,非洲蜂王的成熟時間比歐洲蜂王短,進而消滅所有競爭者。
第五,一般意大利蜂一年分蜂一次,大約帶走一個蜂巢的四成蜜蜂,建做新蜂巢。
殺人蜂一年分蜂三到四次。非洲化蜂王由蛹化為成蟲比起歐洲蜂的要早一日,這樣就能夠向“姊妹”們大開殺戒。
這些蜜蜂在野外大量繁殖起來,攻擊人畜,科學家認為,殺人蜂生活在非洲,那里的天敵很多,如果不主動發(fā)起進攻,就會被其他動物消滅。在艱難的生涯中,經(jīng)過自然選擇,那些富有進攻性的群蜂得以保存下來,繁殖后代。它們成群結(jié)隊,來勢兇猛,許多動物見了,聞風而逃,就連獅子也無法對付它們。
1,將所有由人飼養(yǎng)的蜂王都由油漆標記,一年一種色,可以將上一年的老蜂淘汰,有來歷不明的沒有油
漆標記的蜂王也淘汰。換上新的溫和的意大利蜂王。(圖中一只意大利蜂王放入殺人蜂之中)。
2,非洲化蜜蜂的特性由雄蜂所遺傳,在蜂場中養(yǎng)多點意大利雄蜂。防止非洲化。
3,巴西的殺人蜂太多,就只好接受了它,因為它產(chǎn)蜜能力很高,很努力工作。蜂農(nóng)采蜜時小心行事,兩個人一起工作,可以必要時加以照應。
一般意大利蜂好溫和,就算真的生氣起來,也只是三四十只攻擊過來。
殺人蜂有三分之一的巢至半巢攻擊,起碼有三四千以上。通常選擇蟄黑色的地方。
一般意大利蜂一年只分蜂一次,大約帶走一個蜂巢的四成蜜蜂,重建新蜂巢。
殺人蜂一年分蜂三四次。非洲化蜂王由蛹化為成蟲比起歐洲蜂的早一日,這樣就可以向「姊妹」們大開殺戒。
意大利蜂怕蜂螨,受大蜂螨危害嚴重的蜂群,在蜂箱前可見到許多蜂體變形的幼蜂,翅不能伸展或殘缺,工蜂體型變小。若在秋季繁殖適齡越冬蜂時期之前不及時治螨,蜂群就不能安全越冬,造成嚴重損失。 殺人蜂對蜂螨有抗性,不怕蜂螨。